(共40张PPT)
端木蕻良
null
抒情散文
土地的誓言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导入新课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这是柳条湖爆破现场。
这是“柳条湖”事件中被炸死的中国人
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
一九三二年日本占领东北后,扶植伪满洲国建立。图为一九四○年六月,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与日本天皇裕仁握手。
歌曲欣赏:
松
花
江
上
张
寒
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好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作者简介
挚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 蜢 污秽
注 音
zhì háo lán lán
dàn gèn qì lǒng
zhà měng huì
检查预习
如何理解“土地的誓言”这个标题?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整体把握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整体把握
第一段:
第二段:
课文一、二两段分别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分别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赞美、热爱、怀念
忧伤、愤怒
思念故乡。
发出誓言。
整体把握
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第一段列举了哪些景色、物产?有什么作用?
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晴天里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的马儿,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作用: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合作探究
东北特有的物产:
白桦林
马群
高粱
蒙古狗
土地
豆粒
山雕
鹿群
煤块
足金
马车
狂风
这些景色、物产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合作探究
体会“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 “必须回去”三句之间细微的差别。
被迫意味
合作探究
语气逐级加强,态度愈加坚定。
──理所当然
──一定,命令口气。
第一段使用哪些修辞手法?找出并体会。
(1)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合作探究
排比,增强语势,强调我无时不刻不思念故乡。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和故乡对我的号召力。
不能。“泛滥”形容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一样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一发不可收拾,更强烈地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合作探究
“泛滥”一词能换成“澎湃”“涌动”吗?为什么?
既实指大地深层沸腾的浆液,又形容作者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合作探究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如何理解“红熟的浆液”?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怎样理解“我是土地的族系”?
写出了我和土地的血肉联系,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对故乡的深情。
春天和秋天。
按视觉、嗅觉、听觉角度写的。
合作探究
第二段写了哪两个季节的景物、风情?是按什么角度写的?
故乡的田垄曾留下“我”的欢笑,现在欢笑已随故乡的沦陷而消失,表达“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夺回故乡的决心。
合作探究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该怎样理解?
怎样理解“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
“北方的大熊”代表家乡方向,表达“我”对家乡土地的无比怀念之情。
表达作者为故乡土地而战斗的决心,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必胜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怎样理解结尾?
抒发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誓言。
合作探究
主 旨
奠定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用第三人称,感情比较平稳,随着作者情感一步一步加深,不满足于使用“她”了,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合作探究
开头称“关东大地”为“她”,结尾改称“你”,该如何理解?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呼告修辞
合作探究
《黄河颂》: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1)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汪曾祺《求雨》 (呼物)
(2)雷锋——你是一个平凡的,但去伟大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呼人)
(3)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呼人)
合作探究
(4)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5)秋,听说你已来到。
(6)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雷电颂》
(7)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之歌》
合作探究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荷叶?母亲》结尾 《天净沙?秋思》
《阿长与<山海经>》结尾《黄河颂》《土地的誓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登幽州台歌》《钱塘湖春行》
(2)间接抒情:
《土地的誓言》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合作探究
抒情方式
说说你的故乡是怎样的?
拓展延伸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