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5反比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5反比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8 13: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时 反比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例2及“做一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师: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板书课题:反比例) 看见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那么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2情境图)同学们,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1.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探究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
b.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c.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d.你还能发现什么?
(1)独立探究。
(2)组内交流。
(3)集体汇报。
讨论交流得出: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是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大而不断变小的,而且水的高度与杯子的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四、深入探究字母关系式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1.自主探究方法。
(1)独立探究。
(2)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
xy=k(一定)(板书)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如: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认识反比例图象。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正比例图象,你们想不想了解反比例图象的相关知识?(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反比例图象的情境图)
(1)独立探究。
(2)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同学们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能够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并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习题。
七、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xy=k(一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这一节时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第一,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必须要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第二,通过情境,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不足之处] 缺乏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对比,尤其是对具体的两种量的关系(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判断的练习。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之后,设计几道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练习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