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0.1《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0.1《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2-06 22:3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育教学理论指导
1、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形成自我的人”,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促进者,主要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想要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愿,维持某种滋养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2、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分析课标,这个课题隶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版块,继金属之后酸和碱是学生将要认识的两大类身边常见的化合物,在新课教学中酸以盐酸和硫酸为代表,碱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代表,分别从部分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出发来介绍,并未进行归纳和总结。虽能初步体现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凸显出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一类物质的学习既要从组成和结构认识这类物质的特点,又要认识这类物质的共性和每种物质的特性。因此,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进行归纳和总结。由于本节课定位为复习课,就是建立在新课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再巩固相关的化学知识。
三、设计理念
1、在课堂上,对已有知识温故而知新,在总结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网络,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去完成,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智力活动中,通过他们亲自参与活动,既培养了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段的学生在此之前,都是以单独的物质为载体来学习认识物质,如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知道在认识物质时一般按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的顺序进行。但很多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点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虽然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却缺乏提炼深化的能力。由于本课题中同时出现两种酸和两种碱,因此无论是从它们的物理性质还是从化学性质上来讲都比较易混淆。
五、教学设计思路
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本课将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从其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如何确定酸碱指示剂,如何检验物质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认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探讨在生活中酸和碱的运用。从而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酸碱指示剂,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掌握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了解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运用酸的部分化学性质。
3、了解常见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运用碱的部分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利用手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证明物质具有酸性或碱性,具备实践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交流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习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提高系统学习的能力。
2、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能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
七、重点与难点
1、如何选择指示剂,如何鉴别溶液的酸碱性
2、对酸碱化学性质的理解与运用实际生活
3、如何构建知识网络
八、学习方法
1、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2、课堂联系生活,举生活中的实例,知晓酸碱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入:通过溶液的混合颜色变化和加酸或碱颜色的改变),让学生好奇,吸引学生,也为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做铺垫。为酸碱知识形成一条主线。 观看,思考原因。 为知识的拓展做铺垫,强化化学的美。
环节二:梳理知识突破难点 板书:构建知识网络之常见的酸和碱展示一: 一、酸碱指示剂指示剂是遇到 和 溶液,自己显示出 的物质,常用的指示剂有 和 。 思考 复习知识 为探究一提供理论支持
探究一: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吗?1、通过以上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酸碱指示剂?(水槽里有三种指示剂1、2、3,请选用酸溶液、碱溶液和中性(NaCl)溶液进行一种指示剂探究,并记录现象。小组间交流、展示分析选出你认为最好的一种酸碱指示剂)溶液 指示剂 指示剂 指示剂 小组1、4组2、5组3、6组酸 碱 中性 2、将自己选出的指示剂鉴别溶液1、2、3的酸碱性?指示剂 溶液1溶液2溶液3指示剂 师:请一个小组发言,根据什么现象选择指示剂 ? 的。判断溶液1、2、3的酸碱性的依据(现象)。其他小组作补充。学生:……(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实验 小组展示 组间交流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板书: 总结 思考 学会归纳总结的复习方法。强化化学核心素养和学科思想。

师:复习检测二,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二)。
生:二、常见的酸
1、常见的酸有 、 、 (填化学式,下同)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酸,如:胃液里含有 ,食醋里含有 ,汽水里含有 。
2、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特性、及用途。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纯净”: 色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Fe3+) 色, 状液体。
气味 气味。 无
特性 打开瓶塞,瓶口有 (挥发性) 性, 性,腐蚀性、 强氧化性。
用途 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人体胃液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3、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 沿着器壁慢慢注入 里,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 倒进 里。
师:渗透法制教育,强调安全。
师: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小试牛刀
生: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4、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
酸的性质 举例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从微观角度看,是什么离子使石蕊变红?
(2)酸 + 金属 → 盐 + 氢气
(3)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师:请小组完成——我会运用。(其他小组补充)
生:1、金属与酸反应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运用?
2、如果金属生锈了,我们要给它刷油漆,首先我们要怎么做?如何除去金属表面的锈?利用酸的什么性质?
生:……
师:我们能不能用大量的酸进行除锈呢?请同学们完成探究二,记录员做好记录。
生:1、进行实验:生锈的铁钉与稀盐酸反应。
2、生锈的铁钉长期放置在稀盐酸中,为什么会产生气体?
师:请一个小组完成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生:……
板书:

转述: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碱。
师:复习检测三,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三)。
生:三、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固体, 溶于水(溶解放热) 粉末, 于水
俗名 、 、 (具有强腐蚀性) 、
制法 Ca(OH)2+Na2CO3== CaCO3↓+2NaOH CaO +H2O== 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③建筑:粉刷墙壁


师:请同学们举例解释。
生: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从微观角度看,是什么离子使石蕊变蓝、使酚酞变红?
(2)非金属氧化物 + 碱 → 盐 + 水 (举例)
师:生活大发现。
生:非金属氧化物 + 碱 → 盐 + 水(在生活中的运用)? (举例说明)
(二氧化碳与石灰乳反应)
师:请同学把实验后的所有溶液倒在讲台的玻璃缸里面,猜想溶液的酸碱性和溶质成分?

板书设计:








小结:10.1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网络


10、教学反思
作为复习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所学化学知识、技能系统化和条理化,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和综合应用的目的。对学生来讲,复习课是“温故而知新”,对老师而言,复习课应该“反复而不重复”。立足于此课型的特点,结合教学效果,我有几点为尝试。
一、对于常用的以酸、碱性质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形式组块是否合理?将知识进行联系能让记忆更牢固,这种将能反应的物质连线能清楚对比出酸和碱性质的差异。 作为老师,像自己在九年级时去判断稀盐酸和氧化铜是否能反应时,我首先是按照复分解反应的规律来同化,想到交换成分后,反应产生了水,所以能反应。后来经过多次训练后就能够熟练地判断出(强)酸和金属氧化物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来判断。于是我想我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也有这一知识块。 对同一知识如果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加工,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连结点,便于提取。我们可以从物质的性质来归纳,也可以从反应类型的规律角度来认识,这样多角度地看,能让学生记忆得更牢固吧。
二、让学生主动建构,放权到什么程度? 本课的中心环节就是帮助学生建立酸碱化学性质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自己归纳,能让知识记忆得更牢固,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主动性。
三、单元复习课要不要做实验? 实验不光是化学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实验能产生以下几点效果: 1、更牢固的记忆实验现象。2、营造情境,学以致用。3、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情绪。
这节课尽管我在教学设计和实验安排、实施上作了努力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本人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一)教学过程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对学生实际接受中的疑难挖掘不够,这也是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的表现,还需要用心去研究、体会、感悟。
(二)学生对一些基础的化学用语掌握不到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够规范,我认为这是对基础知识的总结不够造成的,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加强这种课的课后强化训练。
(三)学生构建《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网络图不全面,这主要是分类知识掌握不到位,特别是树状分类法,以后加强引导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多让学生做一些思维导图强化知识网络图的构建。





指示剂

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