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6 01:0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宋元都市与文化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2.教学目标
通过“飞花令”环节,引导学生品宋词之美,了解宋代著名词人的不同风格。
通过“沙画猜诗词”环节,赏元曲之盛,知道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品。
通过“诗词答题”环节以及对视频、图片研习,观都市之貌,引导学生了解宋代市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议文化之博,分析宋代文化娱乐繁盛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
难点: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个学期的历史课程,对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已经有一定的掌握。经过第6—11课的学习,学生对宋元王朝的更迭以及政权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基本掌握了宋代经济发展的概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学习,学生更易于理解。加之学生在小学以及中学语文中已经接触了宋词、元曲,了解内容较多,所以对本课的学习,学生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但是七年级学生的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在材料选择和问题设置上都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①视频资料教学法:由于本课涉及到宋词、元曲,近年关于诗词名句的沙画创作很多,用动态的沙画视频进行教学,既能给孩子立体的画面感,同时也能引入元曲;关于宋代市民丰富的娱乐文化生活,动态的视频能够给孩子留下鲜明的印象。所以元曲与瓦子两部分内容,我采用视频教学。
②图示法:本课内容量大,不适宜在课件中展示大量文字,所以个别知识点,我采用图示法,比如杂剧的学习,我就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识图,对杂剧各种表演形式进行辨认,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③问题教学法: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使用了大量的诗词,在每句诗词中都相应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与中考贴合,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和问题的能力,又避免了只提问题,学生无参考资料而无法作答的现象出现。
学习方法:
①小组合作法:本课整体设计是采用“诗词大会”的模式进行PK,通过小组的合作PK,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兴趣,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参与课堂。
②讨论探究法:本课的难点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的关系,这需要孩子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上,进行充分的讨论。所以针对难点,我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相关图片。 教师:武亦姝、彭敏、陈更,大家熟悉吗?近来“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引起了我们广泛关注和热评。其中的“飞花令”、“沙画猜诗词”这些环节我们都印象深刻。这档栏目播出后引发了大家学习国学和品鉴诗词的热潮。今天我们就追寻着这股热潮,展开“郑外诗词大会”,通过品鉴诗词以及小组PK的方式,学习宋元都市与文化,角逐出“郑外诗词大咖”。 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学习目标”。 欣赏图片,专注听讲 用学生熟悉的“诗词大会”进行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一、“飞花令”,品宋词之美 教师:既然我们是品鉴宋词,那么我们首先就得知道什么是词。哪位同学知道呢? 教师:了解了“词”这种体裁,我们就进入正式比赛,博弈对决第一轮“飞花令”。 指导学生阅读比赛规则。 比赛第一轮:核心词人为苏轼 第二轮:核心词人为李清照 第三轮:核心词人为辛弃疾 教师提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词如此的激情与豪迈,在诗人的笔下,历史是这般地浪漫雄伟,人生是如此的荡气回肠。苏轼将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②正是家与国的破碎,才能让李清照既能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呐喊,又能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叹。 ③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豪迈的词风,他的作品中惊颤能够体现家国情怀。 ①回答“词”的总体特点。 ②分组分时间段列举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诗词名句,列举最多的小组获胜。 ③苏轼:豪迈、飘逸; 李清照:婉约、清秀; 辛弃疾:豪迈、奔放,体现家国情怀。 “飞花令”环节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宋词、品鉴宋词的兴趣。 通过分组答题PK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紧张感。增加课堂趣味性。 通过学生自己的列举,能够更加深刻地体味不同词人的作品的不同风格。
二、“沙画猜诗词”,赏元曲之盛 播放体现《天净沙·秋思》名句场景的沙画视频。 指导学生说出沙画反映的名句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1.《天净沙·秋思》的体裁是什么? 2.什么是元曲? 3.元曲四大家都有谁呢? 4.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简明扼要地介绍以下《窦娥冤》是怎样的故事。 仍然采用分组抢答PK的形式进行。回答问题最多的组获得分数。 ①抢答,回答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②《天净沙·秋思》的体裁是元曲。 ③元曲包含杂剧、散曲和南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④元曲四大家包含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⑤简要说明《窦娥冤》 沙画视频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学生通过分析沙画场景,能够分析判断出展示的名句,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学生能够明确元曲的发展,知道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三、“诗词答题”,观都市之貌 1.展示“曹组《声声慢》和柳永《望海潮》诗词片段”,提出问题:以上两首宋词中分别描述了哪两个城市的盛况? 教师总结:北宋开封、南宋临安以及元大都都是享有盛名的大都市。我们以北宋开封为例来了解都市的繁华。 2.展示“大相国寺天下雄,天梯飘渺凌虚空”,提出问题:以上诗句中描述了哪个地方的盛况?你能介绍以下该地方的盛况吗? 教师总结:大相国寺寺内香火缭绕,寺外飞禽走兽、奇珍异宝叫卖声不绝,还有各种杂耍、对舞表演,可以说热闹非凡。不仅大相国寺热闹非凡,宋代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接着看下一题。 3.展示“龙津观夜市,灯火亦辉煌”,提出问题:以上诗句中体现了宋代市民的哪一日常生活状态? 教师总结:夜市只是宋代市民丰富多姿生活的冰山一角,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还有怎样的娱乐文化活动。 4.播放“宋代文化圈”视频,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回答以下问题:①视频中体现了宋代市民的哪些文化娱乐生活?②这些文化生活主要汇聚在哪一场所? 教师总结:瓦子是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内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是“勾栏”。“勾栏”中最受欢迎的表演就是杂剧。 提出问题:什么是杂剧呢?(展示图片,指导学生通过图片分析杂剧的不同表演形式) 5.展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提出问题:该词中与宋代市民的哪一重要节日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节日相关的诗词? 宋代人民有哪些过节习俗呢? 教师总结:宋代人过节时很多的习俗,直至今日我们仍然保留,这说明,优秀的文化传统会得到我们的传承与发展。 仍然采用分组抢答PK的形式进行。回答问题最多的组获得分数。 回答问题: ① 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的盛况。 ②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进行商品交易,还有各种表演。在元宵节时还有皇家乐队的演奏。 ③夜市 ④歌舞、杂耍、说书、商品交易、蹴鞠…… 瓦子 瓦子是瓦子是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内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是“勾栏” 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形成于宋代。 ⑤中秋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 春节时会贴年画,贴桃符,守岁…… 通过诗词答题,既能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又能让学生通过诗词掌握繁华的都市生活。 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四、“合作探究”,议文化之博 分小组进行讨论:宋代市民文化丰富多彩,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商业、经济繁荣为娱乐文化提供物质基础;市民阶层壮大,要求丰富文化娱乐生活;社会的稳定,政策上“重文轻武”的导向…… 分析、总结 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繁荣,为娱乐文化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壮大,市民在物质水平提高后,进一步要求文化娱乐的丰富。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本课我们通过“飞花令”学习了宋词,了解了宋代著名词人的作品特点。通过“沙画”了解元曲,知道了元曲四大家。通过“诗词答题”,掌握了宋元的都市繁华,了解了宋代人民丰富多彩的都市娱乐文化生活。经济可以推动文化进步,文化的繁盛又进一步要求经济的发展。 诗词是我们炎黄子孙传承下来的一份人情和意境,在诗词中我们可以观都市之美,赏节日之貌,亦可以仰望泰山之高,俯看江水之盛,更可以感山河破碎之悲,悟报效家国之情。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在诗词中领悟、践行,找寻到人生真谛。


【板书设计】

繁华都市 宋词
(开封、临安、元大都)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瓦子 都市 宋元 文化
杂剧
节日 元曲

【教学反思】
优点:
1.课堂进程顺利,学习目标基本实现。
2.学生兴趣浓厚,整堂课的课堂关注力较高。
3.教学模式新颖,实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元化。
4.分组竞争的模式,既避免了过去“为了分组而分组”的尴尬局面,又能够使得学生都能够参与进课堂,使孩子都能学有所获。
5.在三个班的教学中,课堂结束后,我都获得了孩子们的掌声,甚至有两个孩子跑过来说,老师你这节课讲的太好了,我还想上你的课(本人任教九年级,此次是首次给七年级三个班进行授课),我觉得很是欣慰和感动。孩子们的肯定是对本课最大的赞扬,同时也是对我的鼓舞。
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过于单一,应该再多元化一些。
2.课程小结应该再优化一些。
3.板书设计不够新颖。
4.在小组PK时没有能够兼顾每个孩子都能发言,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让孩子能够有充足的发言时间。
总得来看,这节课可以上升的空间还有很大,也希望日后自己在这些教学问题方面能及时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