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概念教学,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在本节课上,应加强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理解概念,灵活应用,为今后解比例和正反比例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学校“135”课堂教学新模式 ,实践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制定了“复习导入、自主探究、巩固练习、拓展练习、达标总结”的五步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的自学和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基本流程分为五个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达标测试,回顾总结。本课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你能算出下列比的比值吗?它们能组成比例吗?
3.引入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环节:自主学习教材第41页内容。
1.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学生汇报,课件展示。
检查汇报: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质疑:如果把上面的比例写成分数形式,你能说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吗?( 2.4和40仍然是外项,1.6和60仍然是内项。)
3.练一练: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的双边关系实现了从扶到放的转变。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
探究新知环节:
1.探究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你能发现什么? (2.4:1.6=60:40,2.4×40=96,1.6×60=96)
2.探究分数形式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又能发现什么?。
3.质疑:通过两个练习我们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验证。
4.师生共同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并用字母表示性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比例的内项是多少?你是怎样思考的?24:( )=( ):2 。
3.解决问题:课本第4题。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又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为接下来学习解比例做好铺垫。)
(四)拓展练习,应用提高
1.完成课本第4题。
2.小游戏:任意说出四个10以内的自然数,看看它们能不能组成比例。如3、2、5、6;2、3、4、6……
3.猜猜我是谁? 6﹕( )= 5﹕4。
在拓展练习环节,我设置了课本中基本练习和两道游戏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下一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达标测试,回顾总结
1.达标练习;2.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达标练习由填空、判断、拓展题组成,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使用技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用简明的字母表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a:b=c:d(b、d≠0) ad=bc(b、d≠0)
七、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还渗透了自主探究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学校的教学模式和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好好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135”课堂教学新模式和自己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