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核聚变、粒子和宇宙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7 核聚变、粒子和宇宙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2-06 14:5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十九章 原子核
第七节 核聚变、粒子和宇宙
一、 轻核的聚变
1、定义: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这种核反应叫做聚变,也叫热核反应。
2、能量的变化:轻核聚变后,比结合能增加,反应中会释放能量。
3、轻核的聚变实例:
例:根据所给数据,计算下面核反应放出的能量
氘核的质量:mD=2.014102u
氚核的质量:mT=3.016050u
氦核的质量:mα=4.002603u
中子的质量:mn=1.008665u
4、发生聚变的条件:
使原子核间的距离达到10-15m
实现的方法有:
1、用加速器加速原子核;
2、把原子核加热到很高的温度;
108~109K
聚变反应又叫热核反应,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
热核反应堆,内部发生聚变时释放核能。
二、核聚变的利用——氢弹
三种炸药:
普通炸药
U235
氘、氚
爆炸
裂变
聚变
氢弹爆炸形成的磨姑云
热核反应和裂变反应相比较,具有许多优越性。
见教材89页
三、可控热核反应——核聚变的利用
可控热核反应将为人类提供巨大的能源,和平利用聚变产生的核量是非常吸引人的重大课题,如果这个梦想一旦实现,能源不再危机,我国的可控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四、粒子和宇宙
道尔顿
(原子)
汤姆逊
(电子)
卢瑟福(质子)
查德威克(中子)
盖尔曼
(夸克)
1、发现各种微粒的科学家
1995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证实了顶夸克(Top Quark)的存在
2、“基本粒子”不基本
(1). 新粒子
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37年发现了μ子,1947年发现了?、 K介子,后来还发现了强子。
3、发现新的粒子
(2)粒子的分类
强子、轻子、媒介子

3、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强子结构夸克模型 (1964年 ) :
介子(夸克和反夸克组成) 重子(三个夸克组成)
粲夸克 c 底夸克 b 顶夸克 t
4、夸克模型
夸克 质量 电荷
e 自旋 重子数 同位旋 同位旋分量 奇异数 超荷 粲数 底数 顶数

d 下夸克 0.008 -1/3 1/2 1/3 1/2 -1/2 0 +1/3 0 0 0
u 上夸克 0.004 2/3 1/2 0 +1/3 0 0 0
s 奇夸克 0.15 -1/3 0 0 -1 -2/3 0 0 0
c 粲夸克 1.5 2/3 0 +1/3 +1 0 0
b 底夸克 4.7 -1/3 0 +1/3 0 +1 0
t 顶夸克 174 2/3 0 +1/3 0 0 +1
1. 质子
(uud)
电荷
重子数
奇异数
自旋
同位旋
夸克 质量 电荷
e 自旋 重子数 同位旋 同位旋分量 奇异数 超荷 粲数 底数 顶数

d 下夸克 0.008 -1/3 1/2 1/3 1/2 -1/2 0 +1/3 0 0 0
u 上夸克 0.004 2/3 1/2 0 +1/3 0 0 0
s 奇夸克 0.15 -1/3 0 0 -1 -2/3 0 0 0
c 粲夸克 1.5 2/3 0 +1/3 +1 0 0
b 底夸克 4.7 -1/3 0 +1/3 0 +1 0
t 顶夸克 174 2/3 0 +1/3 0 0 +1
宇宙——从何而来?
大爆炸理论 (The Big Bang Theory)
宇宙从一个“奇点”爆炸产生
大爆炸是在无限的宇宙各处同时产生
时间的零点
四、宇宙的演化
早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即不管你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无限紧密。
1950年前后,伽莫夫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这个创生宇宙的大爆炸不是习见于地球上发生在一个确定的点,然后向四周的空气传播开去的那种爆炸,而是一种在各处同时发生,从一开时就充满整个空间的那种爆炸,爆炸中每一个粒子都离开其它每一个粒子飞奔。事实上应该理解为空间的急剧膨胀。"整个空间"可以指的是整个无限的宇宙,或者指的是一个就象球面一样能弯曲地回到原来位置的有限宇宙。
根据大爆炸宇宙论,甚早期的宇宙是一大片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均匀气体,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且以很大的速率膨胀着。这些气体在热平衡下有均匀的温度。这统一的温度是当时宇宙状态的重要标志,因而称宇宙温度。气体的绝热膨胀将使温度降低,使得原子核、原子乃至恒星系统得以相继出现。

从1948年伽莫夫建立热大爆炸的观念以来,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宇宙学家们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部宇宙历史:
大爆炸开始时 150-200亿年前,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大爆炸后10-43秒 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大爆炸后10-35秒 同一场分解为强力、电弱力和引力。
大爆炸后10-5秒 10万亿度,质子和中子形成。
大爆炸后0.01秒 1000亿度,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子仅占10亿分之一,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下降。
大爆炸后0.1秒后 300亿度,中子质子比从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后1秒后 100亿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束缚中子和质子。
大爆炸后13.8秒后 30亿度,氘、氦类稳定原子核(化学元素)形成。
大爆炸后35分钟后 3亿度,核过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后30万年后 3000度,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统。
宇宙的演化过程示意图
大爆炸—夸克、轻子、胶子等—强子时代—轻子时代——核合成时代—电子质子复合成氢原子—形成恒星和星系。
恒星演化过程示意图
宇宙尘埃—星云团—恒星诞生—氢核聚合成氦核—氦核聚合成碳核—其他聚变过程—无聚变反应、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殊途同归
五、恒星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