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在本单元前六课,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寻找到了一条物体沉浮的规律:当浮力大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本单元的第7课,这节课将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即从液体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规律。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随着这三个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从而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我们教师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 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所以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很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探究——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通过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 “观察——发现——探究——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浓度, 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难点:培养反复实验获取数据,最后总结出规律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准备
老师:一个小的新鲜的马铃薯,两个烧杯,镊子,帕子
学生:两个洒精灯、两个金属片、两个镊子、小勺
装有100ml水的桡杯、搅拌棒、一袋盐、一勺子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老师也喜欢看,而且还喜欢演。
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这个魔术的道具就是这个马铃薯。
接下来老师会把这个马铃薯分别放到这两个盛有透明液体的烧杯中。
先请同学们猜一猜,马铃薯放入杯子中是沉还是浮?(沉,浮)
现在就让我们亲眼来看看(老师轻轻把马铃薯入清水中),结果马铃薯沉了下去。(点下沉图)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老师把马铃薯从清水中拿出,擦干,再轻轻轻入另一个杯子中,奇迹出现了,马铃薯浮了起来。(投影`:沉浮对比图)
奇怪吗?想见证这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杨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并点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分析原因,找出鉴别的方法
首先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改变了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我们科学讲究的是证据,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呢?(液滴加热法)
教育学生:对于不知名的液体,是不能随便用尝的方法辨别。(屏显这句话)
关于液滴加热法还有一个小英雄的故事。(屏显:潘冬子送盐的故事)
孩子们在革命战争时期这样危险的条件的下,儿童团员潘冬子都能巧妙运用知道的科学知识与敌人作斗争,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用盐水把衣服浸湿,从而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时期,拥有优越学习条件,更应该努力学习探索科学的奥秘,将来也运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2、正确使用洒精灯
回过头来再来看液滴加热法,加热的工具是酒精灯,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点燃、加热、熄灭应注意什么?(屏显加热1号图)
3、液滴加热实验
请两位同学上来舀取两个杯子中的水进行加热蒸发,加热干后放入实验盘中.比较两种液体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同。(加热图片2)
第一杯水没有明显痕迹,说明了第一杯水是清水(板书:清水——沉)
第二杯水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说明了什么?第二杯水里确实溶解了物质,老师可以告诉你们,里面的确溶解的是盐。(板书:盐水——浮)
4、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那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让我们调制一杯盐水或糖水试试吧(前三组调制一杯盐水,后三组调制一杯糖水)。
实验中作好记录:注意每次加的量基本均匀,平平的一勺大约是1克。(投影实验记录单)
食盐(糖)的量(勺)
水的量
沉浮情况
?
100ml
?
?
100ml
?
?
100ml
?
?
100ml
?
5,实验总结
原来改变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液体里溶解了足够多的其他物质。(板书:浓)
6、拓展视野——“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大家都听说过死海吧,其实死海不死。(投影)关于死海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三)、总结
孩子们,我们今天经历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探索——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希望大家把科学课上学到的这种观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在日常的生活中。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号 清水——沉
2号 盐水——浮
浓度 浓盐、糖水——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