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16:2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论文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自主地感知与分析课文,积极地质疑,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一),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v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一个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二、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先让学生各自在课堂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1段)
第二部分: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第2-5段)
第三部分: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6-10段)
第四部分:指出“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第11-12段)
第五部分:做出总结,“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第13段)

四、归纳总结,明确要点
1.简答“格物致知”的含义。明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议论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学有所获。
2.在教学中,学习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不能独霸课堂,更不能包纳学生的思想。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鲜活而新异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多边对话,突出学生的立体地位,演好教师自己的引导角色。这样,学生可在一种平等活泼的时空当中取得进步。
3.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才会得到洗心革面的提高。
4.提倡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