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关 雎
《诗经》两首
蒹 葭
null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两首诗的内容,学习《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2、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和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诗。
2.赏析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感情。
3.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原本只称《诗》,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并称为“六义”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文学常识
诗经简介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三大基本内容:
“风”:
“雅”:
“颂”:
2、三大表现手法:
“赋”:
“比”:
“兴”:
民间歌谣(十五国风)
宫廷乐歌 (大雅、小雅)
祭祀乐歌(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文学常识
赋手法名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代乐府诗《江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诗歌欣赏
比兴手法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诗歌欣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复沓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文学常识
一、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
二、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
三、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
四、反映劳动生活
五、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揭露他们的残暴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文学常识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犀(hùxī),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国风·卫风·淇奥》:有匪(同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通“涧”),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名篇名句:
文学常识
24.《诗经》两首
关 雎
蒹 葭
关 雎
《诗经?周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
睢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雎 鸠 窈 窕 淑女 好 逑
参 差 荇 菜 辗 转 寤寐
琴 瑟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jū jiū
yǎo tiǎo
shū
hǎo qiú
cēn cī
xìng
zhǎn zhuǎn
sè
mào
lè
wù mèi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听朗读
关雎
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拟声词
水中的陆地
文静美好的样子
好的配偶
译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栖息在河中的小岛上。美丽文静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诗歌大意
②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长短不齐
捞取
寤,醒着;寐,睡着。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
诗歌大意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捞取。美丽文静的姑娘,日日夜夜地思念他。
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译文:追求姑娘难以如愿,更加日夜思念着她。相思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思念
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思念
④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⑤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挑选。
使她快乐。
诗歌大意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两边挑选择取。美丽文静的姑娘,弹琴鼓瑟以求亲近她。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两边挑选择取。美丽文静的姑娘,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关雎》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中写一个青年小伙子爱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姑娘,他朝思暮想、执着追求。
诗歌欣赏
理一理“情感之路”
所听:
所见:
所思:
所愿:
一( ① )
相思
梦幻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歌欣赏
极有层次
语约义丰
主旨: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雎鸠关关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心理)
(动作)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美好愿望
爱恋
二(②③)
三(④⑤)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歌欣赏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所以“思无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意思
一、比兴手法。
写作特色
诗歌欣赏
①开头用“关关睢鸠”起兴,同时运用“比”的手法,由沙洲上的雎鸠鸟相和而鸣,引出河边文静美丽的姑娘是男子思慕的对象。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②③还是以“兴”写起,同时运用“比”的手法,“窈窕淑女”就像长短不齐的荇菜难以采择,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
④⑤仍然运用“比兴”手法,以荇菜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重章叠句:
写作特色
诗歌欣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句可以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美。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的美感享受。将男子真挚热烈的感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写作特色
诗歌欣赏
《关雎》每句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1、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三、双声叠韵联绵词:
另外,《关雎》每句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
“之”的用法:
在河之洲: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文言积累
结构助词“的”
物主代词,指“荇菜”
人称代词,指“窈窕淑女”
人称代词,同上
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1、对《关雎》中前8句展开想象,一位男子看到怎样的景象?引起了怎样美好的联想?
河边听到鸟鸣声,顺声而去,看到沙洲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此时正有一位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的美好姿态使他的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链接中考
2、名句赏析: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诗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见到河洲上双双对对和鸣的睢鸠,很自然地联想到那美丽的姑娘该是自己的佳偶。这四句诗“兴”“比”兼用。开头以眼前睢鸠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热烈的爱慕,这是采用了“兴”的手法,同时雌雄睢鸠相和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这两句诗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这两句诗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链接中考
3、“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达了男子怎样的愿望?
“琴瑟友之”希望相会时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则是希望结婚时热热闹闹。
(简答:与心仪的女子结婚)
链接中考
《 蒹 葭 》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意思是“荻苇、芦苇”,生于水边。
蒹 葭 伊人 溯 洄 宛
萋 萋 未晞 湄 跻
坻 涘 沚
wǎn
sù huí
qī qī
xī
méi
jī
sì
zhǐ
yī
jiān jiā
chí
读准字音
检查预习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听朗读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溯洄 从之,道阻 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芦苇
茂盛的样子
结成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那一边。指对岸
逆流而上
跟随追寻
艰险
连词,表并列,又
顺流而下
仿佛好像
译文: 河边芦苇茂盛青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我意中的那个人儿,就在对面河岸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却艰险而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又好像在水的中央让我无法到达。
诗歌大意
第一层 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追寻她,她仿佛在水的中央。
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也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
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 且 跻。 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坻。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
艰险
高
译文: 河边芦苇杂多茂盛,清晨露水未干。我那意中的人儿,站在河岸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崎岖。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又好像在河心小岛上,我却无法到达。
水中高地
诗歌大意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 且 右。 溯
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众多
还没有完。已,停止。
水边
弯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河边芦苇茂盛丛丛,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那意中的人儿,就站在河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曲折。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又好像在河中的小洲上。
诗歌大意
1、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蒹葭
苍苍
萋萋
采采
凄凉清冷
寂寞感伤
白露
为霜
未晞
未已
朝露结融
时间发展
景物描写作用:点明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寂寞气氛,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诗歌欣赏
水之方
水之湄
水之涘
可望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道阻长
道阻跻
道阻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
不可即
主人公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诗歌欣赏
2、这首诗怎样写人的?
伊人
3、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心爱的人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男子的形象。
诗歌欣赏
诗歌主旨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诗歌欣赏
一、重章叠句。
写作特点
诗歌欣赏
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逐渐把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人物内心浓烈的思想感情。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在水一方—之湄—之涘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道阻且长—且跻—且右
时间推移:
地点转移:
艰险漫长:
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伊人缥缈难寻
不管艰难险阻,矢志
不移
诗歌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强烈地表达诗人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 、伊人的缥缈难寻和诗人矢志不移的精神,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的美感享受。
二、借景起兴。
诗歌欣赏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蒹葭》每章首二句以蒹葭起兴,点明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境界凄清、寂寥又哀婉,对下文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蒹葭这首诗能给你带来“欲求不得,欲追难行,欲弃难舍,欲思难断”的艺术效果。
写作特点
含蓄美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诗歌欣赏
含蓄美、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诗歌欣赏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
朦胧美
诗歌欣赏
“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拓展延伸
“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等等,诗歌的主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并且“伊人”为美丽的姑娘。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
诗的主人公可以理解为: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拓展延伸
《关雎》和《蒹葭》都可看作爱情诗,但无论风格,还是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差别,试作简单分析。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拓展延伸
《蒹葭》在总体上有一种象征意味:
诗中的“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既可看作是意中情人,也可看作是贤才高士,还可看作是某种理想境界……
借鉴其手法、异曲同工的现代诗歌名篇《雨巷》
化用其意旨、二度创作的电视剧主题歌《在水一方》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