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腊八粥
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唾沫( ) 腊肉( ) 稀烂( ) 黄焖鸡( )
沸腾( ) 搁置( ) 嘟囔( ) 肿胀( )
二、读拼音,写词语。
hú tu nóng chóu kě kào cāi xiǎng
( ) ( ) ( ) ( )
fěn suì wài tào chéng rèn jiǎo huò
( ) ( ) ( ) ( )
三、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四、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
3.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五、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的作者是沈从文。( )
2.“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这个句子是设问句,意思是“没有什么法来反抗”。( )
3.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表现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围绕 等着吃母亲熬煮的 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 ,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 的眷恋。
七、课内阅读。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八宝粥的颜色是 ,原因是 。八儿看到如此颜色的粥,心里想到的是 。
2.妈妈做的八宝粥好吃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用“ ”画出来。
3.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八、课外阅读。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用“ ”画出与结尾互相照应的语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泫然”所流露的心理。
参考答案
一、tuò là xī mèn fèi gē nāng zhǒng
糊涂 浓稠 可靠 猜想 粉碎 外套 承认 搅和
三、1.拟人 2.反问
四、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
五、1.√ 2.√ 3.√
六、八儿 腊八粥 其乐融融 家庭亲情
七、 1.深褐色 妈妈把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染缸里的脏水
2.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3.等粥 喝粥 既表现出制作八宝粥过程的漫长,也表现出八儿想吃美食时的迫不及待。
八、1.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
2.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
3.作者想到自己的亲人和周总理已离开人世,感到十分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