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枣儿》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枣儿》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7 13:5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鸿
话 剧
null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导入新课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学习目标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作者简介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写作背景
竹匾子(biǎn) 蹑手蹑脚(niè)
蓦然(mò) 掸去(dǎn)
囫囵(hú lún) 踌躇(chóu chú)
咀嚼(jǔ jué) 翘首远望(qiáo)
兴许(xīng) 皱巴巴( zhòu)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蓦然:不经心地,猛然。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踌躇:犹豫不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话题;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题目解说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
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整体把握
请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整体把握

①儿子“枣儿”这一名字的来历
②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③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④枣树的由来
⑤枣儿掉落吓跑鬼子保护自己
⑥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时而“自豪”“开怀大笑”,时而“沉默”“闪着泪花”“心事重重”,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还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合作探究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从中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比如,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合作探究
老人与男孩做了怎样的约定?你如何理解他们的这一行为?
老人与男孩拉钩约定:男孩还会再回来看老人。
因为老人和男孩在一起时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所以他们约定男孩还会回来看他。
拉钩这一行为正是他们对亲情的渴望的真实体现。
合作探究
你如何看待文中老人这个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合作探究
说说剧中的男孩是个怎样的形象。
剧中的男孩,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合作探究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说明他也向往城市的生活。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中。
合作探究
本剧中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
合作探究
什么叫象征?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侧面衬托法,就是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来衬托描写对象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对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映照和多层次的烘托,曲折生动地描写人物。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是人物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合作探究
主 旨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呼应开头,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剧本中童谣在文中共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在开头和结尾,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老人希望儿子回来吃枣儿;
二是老人希望有人来吃枣儿,以解孤独、寂寞之情。
为下文男孩来吃枣儿做了铺垫。

语言赏析
分析“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来,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这两句中的“趴”“踩”“骑跨”的表达效果。
“趴”“踩”“骑跨”几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人不顾年迈帮男孩摘枣儿的情景,表现出老人对男孩的喜爱。

语言赏析
“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一句中的两个“枣儿”意思一样吗?这句话表达了老人怎样的感情?
不一样。前一个“枣儿”指老人的儿子;后一个“枣儿”指树上结的枣子。
这句话写出老人沉浸在回忆中,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儿子的疼爱和思念。

语言赏析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从中表现了什么?
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既指熟透晒干的枣儿无人喜欢,也暗指儿子不回来看望自己。老人的话语中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语言赏析
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不仅是对吃枣而言,还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迷路了吧?”一句中的“迷路”有什么含义?
这里的“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语言赏析
“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这句台词有什么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老人的儿子永远记得自己的故乡。
如何理解“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中的“巧克力”?
“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语言赏析
从侧面表现老人的儿子被外面的新事物吸引,不回来看父亲。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这句台词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表明人们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思想,而遗忘了传统观念。
“天天喊”,指的是劝导误入歧途的人。
语言赏析
写作特色
1、采用童谣,前后呼应,深化主题。

剧本的开头和结尾都采用了同一首歌谣,首尾呼应,深化中心,结构严谨。开头用来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结尾也用了同一首歌谣,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2、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合作探究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声或苍凉,或稚嫩的呼喊声,不只是一份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的耐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再朗读一遍剧本中的童谣,让我们的声音回响在农村,回响在城市,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课堂小结
《枣儿》一文发出了对亲情的深切呼唤,歌曲《常回家看看》也表达了父母对子女亲情回 归的渴望,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那位做好了饭菜等儿女回家的老妈妈孤独的身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亲情的企盼。那么,请你围绕“亲情”这一主题拟一句公益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常回家看看。
在《枣儿》一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充满了深厚的思想底蕴。请你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种你熟悉的动植物(如竹子、牡丹、白鸽等)。(100字左右)
拓展延伸
我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 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发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刺破硬土,甚至穿过顽强的石头,然后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暑尽冬来,它又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竹子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正是这种精神吗?
你身边有类似老人和男孩这样孤独的人吗?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拓展延伸
和老人、孩子多多交流,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1、文中老人曾饶有兴致地提议和男孩一起学猫叫、学狗爬、过家家,没能得到响应,为什么男孩提出相同的建议,老人却没有反应?
课堂检测
因为此前的话题谈到了老人的儿子,尤其是小孩的一句“迷路了吧?”触痛了老人的心,所以他此时因为盼望儿子归来而没有兴致去做那些事。
2、文中,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结合你对全剧的理解,说说巧克力象征什么。
课堂检测
“巧克力”象征着一种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3、剧中下面这样两个对方是简单的重复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
们学狗爬?(见男孩又摇头)那爷爷给你讲
故事。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
(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
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
课堂检测
不是。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够通过反复,强调老人对男孩的依恋和男孩对老人的敬爱,体现二人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