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1张PPT)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null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汉乐府、歌行、宋词、律诗、元曲,本课中的诗词,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体裁,散发出各自不同的魅力。《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与战争有关,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怀古伤今,所表达的主题却是大相径庭。而《过零丁洋》则是出自民族英雄的内心呼喊。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十
五
从
军
征
乐
府
诗
集
叙事诗
null
(1)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2)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
(3)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4)《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文学常识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诗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写作背景
解题:原诗无题目,是编者加的,标题夸张地写出了从军之早。
概括内容:写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题目解说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读音停顿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坟墓
洞穴
回家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疏通文意
在路上
才
众多的样子
野鸡
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 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
向看,泪落沾我衣。
井台
沾湿
译文:院子里长满野谷,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疏通文意
旅生,植物未
经播种而野生
同“贻”,送给
这里指用蔬菜煮的菜羹
野葵,葵,一种蔬菜,嫩叶可以吃。
拿着
一会儿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都未回来。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诗歌赏析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所听:
所看:
所做:
诗歌赏析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白描手法,景物描写,以哀景写哀情,以荒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暗写人亡。
孤独凄苦茫然。
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一句。
动作、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歌赏析
这首诗中老兵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喜)
诗歌赏析
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希望落空(悲)
→彻底绝望(泣)
主 旨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歌赏析
写作特色
(1)以叙述为主,语言质朴。
本诗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语言风格。它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
(2)巧妙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
白描手法,不事雕琢,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体现了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诗歌赏析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杜甫的《春望》、“三吏三别”,王昌龄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木兰诗》等等,学习这些诗歌,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 结
十五从军征
泪沾我衣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舂谷、做饭、采葵、作羹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兔入
雉飞
生旅谷生旅葵
板 书
行 动:
回乡心情:
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学习了这首诗,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拓展延伸
的确战争是可怕的,它带给了我们无数的伤痛,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它使很多的家庭家破人亡。我想对战争说:战争,你给太多人们的心带来伤痛。这都是我们渴望和平的心声,但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会奋战到底!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课堂检测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B
课堂检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送别诗
null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他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文学常识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当时西北边疆战事频繁,诗人怀着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年诗人再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背景简介
岑参(cén shēn)
散入 (sàn)
锦衾(qīn)
冷难着(zhuó)
阑干(lángān)
琵琶 ?(pípa)
辕门(yuán)
字音字形
白草折(zhé)
狐裘 (qiú)
都护(dū)
瀚海(hàn)
饮归客(yìn)
羌笛(qiāng)
风掣(chè)
你从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题目解说
题材:
天气:
人物:
事件:
主要内容:
歌行体
雪天
武判官、诗人
送别
雪景、雪中送别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
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皮衣
帐幕,帐篷
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疏通文意
折断,刮倒
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穿
拉开
铁制的铠甲
译文:
瀚海 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
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
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泛指西域的琴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疏通文意
领兵将帅的营门
指主将
飘动
拉,扯
宴请
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淡
离开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译文:
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两句。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 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诗歌赏析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
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比喻新奇,联想美妙,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开阔的胸襟,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
“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诗歌赏析
奇丽
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两句。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从侧面反衬边塞的寒冷。
诗歌赏析
赏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两句。
互文修辞。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和“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边塞的寒冷。
这四句以寒为主,写室内之景,极写雪天的奇寒。
诗歌赏析
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
对偶、夸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前一句承接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渲染离情别绪,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诗歌赏析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
(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诗歌赏析
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
这两句写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的景象。
诗歌赏析
“纷纷”极言雪之大;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冻不翻”间接描写天气寒冷。
色彩鲜明,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
动静结合,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两句。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诗歌赏析
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两句。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诗人目送友人远去,久久不肯离开的情形,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无限惆怅和思乡之情。景、事、情融为一体,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余味无穷。
诗歌赏析
苍茫的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其意境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极为相似。
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一层( ):
第二层( ):
诗歌赏析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雪景,其目的是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惜别氛围,以雪景衬别情。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1-10
10-18
瀚海风雪图。
雪中送客图。
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总写
帐外
帐内
帐外
诗歌赏析
主 旨
诗人用歌行体描绘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雪中送别友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诗人因朋友回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诗歌赏析
写作特色
1. 寓情于景。诗歌极力描写边塞恶劣的环境,表现对将士们爱国精神的赞扬,表现雪中送友人的真挚情谊。
2. 想象丰富。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充分发挥想象,借助夸张手法,注重大笔挥洒与细节描写,展示出边地的奇特景象。
3. 意蕴深厚。诗歌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开始由描写转入抒情,但没有一句直接表露送别情怀,而是将离情别绪含蕴在叙事与写景中。
诗歌赏析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 结
板 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课堂检测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盎然春意的诗句写雪后美景,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
课堂检测
合适。本来一夜风雪后应该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贴切动人,将眼前的冰天雪地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明媚春光。 ?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 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 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 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D
课堂检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null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他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辛弃疾还是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作者简介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凭高望远,触景生情,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抚今追昔,写下了本词。
背景简介
读音停顿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dōu móu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
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
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之手。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疏通文意
兴盛与衰亡
连绵不尽的样子
占据
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中原地区
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倒装句,即“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作者触景生情,悲愤不已,于是站在北固楼上,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
设问句,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叩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诗歌赏析
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国家大事都像长江水一样逝去,词人胸中此时不尽愁思和感慨,恰如这长流不息的江水,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诗歌赏析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实写史事。“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用典: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讽刺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怯懦苟安,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歌赏析
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设问。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采取直问直答的形式,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诗歌赏析
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以问句起,以答句结,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阕怀古。使用典故,借古讽今,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讽刺。
诗歌赏析
主 旨
作者借古讽今,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诗歌赏析
写作特色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熔经铸史,借古讽今,毫无斧凿痕迹。
诗歌赏析
这首词熔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小 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对景抒怀
北固楼—— 望神州
千古兴亡,江水流
下阕
坐断东南无敌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
借古讽今
赞天下英雄
抒兴亡之感
板 书
上阕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化用《登高》
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流
课堂检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 “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B
课堂检测
过
零
丁
洋
文
天
祥
null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状元(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背景简介
读音停顿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liáo
过零丁洋
文天祥
gān gē
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星、萍、丁、青、经, 押“ing”韵
huánɡ
辛苦遭逢 起一经, 干戈 寥落 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指战争
浮萍
稀少。指宋朝抗
元战事逐渐消歇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疏通文意
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指遇到
朝廷选拔
指史册
四周年
孤苦无依的样子
红心,比喻忠心
首联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①寒窗苦读,进入仕途。
②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诗歌赏析
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感受呢?
“辛苦” “寥落”。
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形象地书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作者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都历经艰辛危苦。
对偶修辞,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深情。
诗歌赏析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颈联一语双关,两个“惶恐”“零丁”,第一个表地名,第二个写心情,写出了国家形势的险恶和自身境况的危苦。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诗歌赏析
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尾联用反问的修辞,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点名主旨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这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诗歌赏析
主 旨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舍身取义、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诗歌赏析
写作特色
(1)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
(2)诗歌前面六句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结尾两句转而谱写出激情慷慨的绝唱,这样的情调转换起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3)比喻、双关、对偶等修辞的运用,起到了巧妙的效果。
诗歌赏析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昂振奋,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小 结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慷慨就义。
……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拓展延伸
颈联
尾联:以死明志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一生
颔联:国破家亡
追忆过去
感叹眼前
丹心垂史
映照千古
板 书
深爱沉痛
悲愤忧惧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手法暗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课堂检测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苦遭逢
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课堂检测
山河破碎
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过零丁洋》第二联用“________”和 “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课堂检测
风飘絮
雨打萍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D
课堂检测
3、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从忧愤悲苦到慷慨激昂的转变,这体现在哪一句?(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D
课堂检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null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老野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作者简介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背景简介
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 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
文体知识
读音停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tón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chóu chú
què
xīng
luán
xíng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比喻气势强盛,不可阻遏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疏通文意
指长安
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
汇聚、聚集
经过的地方
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对偶。一句写山,一句写河,也是“山河表里”之意。山聚、涛怒,采用拟人手法,将山河人格化。“聚”赋予群山以守卫潼关的生命和意志,从视觉上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化静为动;“怒”字,从听觉上写出了黄河水奔腾汹涌的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言潼关地势险要。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
诗歌赏析
“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诗歌赏析
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
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
这两句用议论直抒胸臆,点明中心,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非常精辟。
诗歌赏析
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第1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第2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第3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诗歌赏析
主 旨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来抒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
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
开头从写景入手,大处落墨,写出潼关地势的险要、气象的雄浑。曲中即便是在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中,作者也不是单纯写景,而是渗透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河以人的秉性。“望西都”以下,咏史和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尾评议历代兴亡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引人深思,而且议论中蕴含深沉的感叹和悲愤的情感。
诗歌赏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
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小 结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写景
抒情
议论
望:宫阙万间
意:伤心秦汉
同情劳动人民
板 书
山:峰峦如聚
河:波涛如怒
雄伟险要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无限感慨
点明主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课堂检测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2、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只从视觉角度写出潼关的险峻。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两句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B
课堂检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