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和利用。
2.列举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3.描述不同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后的去向。
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情感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导-学-展-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㈠ 导入新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患慢性肠胃病的人总是很瘦;可是有的人吃得不多,也很容易发胖,这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有关系。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消化,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吃进的食物可以被人体吸收吗?
对,人体只能吸收溶于水的营养物质!
食物需要被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那么,食物被消化后是怎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回答:不能,需要经过消化分解才能被吸收。
学:探究竟
展:活动探究:
出示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
提问:
1.你认为在消化道中哪些部位具有吸收作用?
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什么?为什么?
2.各部分能够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得出结论: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提问: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哪些有利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组织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生物学的观察顺序:宏观 微观
1. 每小组将准备好的猪的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对照图1-8,找到小肠环形皱襞,注意皱壁的排列。用手摸皱壁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出示问题:
小肠的环形皱襞有什么意义?
请同学们亲自实践后再来回答。
思考问题:
变化前后单位长度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对于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启示?
得出结论: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2.指导学生按照操作步骤,每人剪下一块小肠壁,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得出结论:小肠每个皱襞上都有许多突起。
增大了小肠与食物接触的面积。
3.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肠壁切片,对照图1-9,认识小肠绒毛的结构。
得出结论:小肠壁绒毛上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教师出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与结构的相适应。
教师讲解: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便于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总结: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叫做吸收。
认真阅读图表:
分析、比较、讨论。
得出结论: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疑问:为什么小肠的吸收功能如此强大?
学生动手操作
对于积极动手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学生依照课本的提示制作小肠环形皱襞模型。
总结
小肠有利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小肠很长(可达5-6米)
2、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3、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管壁只有一层很薄的上皮细胞(物质易通过)。
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理解了小肠之所以是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器官,是与它的特定结构相适应的。
思考
探究
下面我们来看看营养物质被吸收入人体后,是怎样被利用的。
引导学生复习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作用。出示讨论问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进入人体后,怎样被利用呢?
葡萄糖大部分分解放能,剩余的贮存。
氨基酸重新合成蛋白质,要强调与吃进的蛋白质是不同的,是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蛋白质。
甘油和脂肪酸被吸收到体内后,合成脂肪,
讨论、交流。
回答:
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仔细胞内分解而释放能量,供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利用,多余部分,储存备用。
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合成蛋白质,作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
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后又合成脂肪。
联系生活
请学生阅读“实际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如: 1、肠炎病人为什么消瘦?
2、什么是便秘,怎样预防?
3、喝酒为什么伤胃?
讨论回答:
1.肠炎病人小肠运动过强,导致吃进的食物不能彻底消化就被排除体外,既是消化了的营养物质也不能全部吸收,所以,吃的再多,也不易胖起来。
2.在大肠内存留时间过长就变的干硬,不易排出,而引起便秘。
预防便秘应多运动,多吃水果以及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多喝水,及时排便。
3.酒精主要在胃内被吸收。
小 结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吸收功能不同,大家可以根据课本的表格进行记忆。同时我们知道了小肠是人体内的主要吸收器官,其结构上有很多适应吸收功能的特点。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被吸收进身体以后要被人体所利用,大家要注意对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利用方式的掌握。
练:完成习册4、5两题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一、视觉
学科:生物 版本:冀教版 年级:七年级 执笔人:李雪英 单位 唐山市第四十六中学
教学目标
说明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对照图说出眼球个部分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
解释近视的形成,及预防措施。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重点、难点
1、说明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对照图说出眼球个部分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
3、解释近视的形成,
三、课前准备:眼球模型
教学环节:导-学-展-练
导:四、导入新课
上学路上 ,远处有高楼和树木,近处有车辆和一起上学的同学,一切景物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五、教学指导
1、眼球由 、 、 等结构组成。眼球壁由外到内依次是 、
、 。
2、巩膜和脉络膜是不透光的,使眼球形成了一个天然的 。
3、晶状体对光线有 作用。虹膜能调节进入瞳孔的 。瞳孔在虹膜的中央,能随外界光线的强弱而 或 。
4、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能引起晶状体的 变化。晶状体的曲度能随外界物体的远近
或 。
5、视网膜上分布着许多 ,可产生影像。
6、.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方法
眼
病理原因
物象位置
矫正(眼镜)
晶状体曲度
眼球前后径
近视眼
视网膜
戴适度的 透镜
远视眼
视网膜
戴适度的 透镜
学:六、知识点拨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发射来的光线,穿过透明的角膜和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的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后,激发神经产生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脑,最后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展:七、反馈练习
1、外界物体在人体内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
A.视觉中枢 B.角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2、当眼睛看到物体时,视觉中枢受到的刺激是( )
A.物体 B.光线 C.物象 D.神经冲动
3、足球守门员注视远处向他飞来的足球时,其眼球的变化是( )
①睫状肌由舒张变收缩 ②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③睫状肌由收缩变舒张 ④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人体视觉最终在什么部位内形成( )
A、视觉中枢 B、晶状体 C、视网膜 D、视神经
5、夏日去海滨,我们既能远眺白帆又能近观浪花,主要是由于( )
A、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 D、瞳孔可以随意缩小和放大
6、我们平时所说的“黑眼、白眼”指的是眼球的什么结构 ( )
A、角膜和巩膜 B、晶状体和虹膜 C、虹膜和巩膜 D、脉络膜和视网膜
7、视觉形成过程中,视神经的作用是 ( )
A、接受视网膜上的物象,形成视觉 B、接受视网膜上的神经冲动,形成视觉
C、超导视网膜上的物象给视觉中枢 D、传导视网膜上的神经冲动给视觉中枢
8、夏天容易流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下列关于预防
红眼病传染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不与其他同学混用手帕、毛巾 B、不与红眼病患者近距离直视
C、不用手揉擦眼睛 D、眼睛不适及时就医
练:八、堂堂清
1、眼球有关结构的功能与照相机的各部分的功能相似,把二者相似之处用直线连接
①镜头 A瞳孔大小
②胶卷 B视网膜
③暗箱 C角膜和虹膜
④光圈变化 D虹膜
⑤隔光板 E巩膜和脉络膜
2、一个年轻人在屋里戴眼镜看书,突然院门开了,他为了辨认来人面目摘下了眼镜,他戴的是(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凸面镜
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新名词:
新观点:
新体验:
新感受:
我将改变我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收了什么?
(2)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