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力目标:京腔京韵的表现、乐器音色辨别、锣鼓经探究等。2、知识目标:学唱、欣赏《京调》;参与表演活动。
3、情感目标: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和喜爱。
教学重点:《京调》歌谱学唱及京剧相关知识的探究。教学难点:歌谱的学唱练习; 京腔京韵的表现。
学情分析:虽然京剧历史悠久,又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影响力大。但是多数学生对京剧知识并不太了解。学生过去演唱戏歌时而忽略了歌曲中 附点节奏 、弱起小节、记号、休止符的准确视唱,存在很多演唱缺陷和不良习惯,本节课加以重新认识和改正的同时,特别注重京剧特点的学习与掌握,例如板眼节奏、京腔京韵的了解与练习。
教材分析:首先让学生听乐曲《京调》,通过制造的精美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视觉音乐的角度进入学习京剧的状态。随后介绍京剧名剧《苏三起解》的故事,从念白、唱腔腔入手,来掌握我京剧艺术中行当、表演形式、脸谱艺术、伴奏形式(锣鼓)。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唱歌前的呼吸、发声练习:播放教师制作趣味游戏课件带领学生练习吹气和发声练习并增加一组京剧发声练习。
导入新课:京剧乐器音色辨别;乐曲《京调》欣赏;
《苏三起解》故事导入:
1.根据视频课件给出的图片,师生一起看图说话。
提示一:根据服饰判断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明朝)
提示二:苏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玉堂春又是谁呢?
提示三:起解是什么意思呢?
2.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看视频听唱:提示注意视频中的念白与人物的行当及唱腔特点。
三、新课教学:
1.学生跟教师看歌谱,找出休止符、连音线、延长记号;教师带学生第一遍小声跟课件模唱,第二遍用笔模仿板眼敲击小声唱谱。
2.师生分句探究:老师读歌词,学生说含义,课件微课分乐句讲解每句重难点,师生现场讨论歌词。
(1)第一、二、乐句视唱与探究:注意休止符、弱起,以听范唱为主,(2)第三、四乐句视唱与探究:仔细看课件;老师讲解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3)课堂探究与延伸:京剧的念白与锣鼓经的讲座。
3.完整演唱时看有动画的《京调》范唱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和熟悉歌曲的京腔京韵。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我们平日里耳熟能详的《苏三起解》的故事由来,歌曲《京调》是由乐曲《京调》填词而来,学唱中要注意京腔京韵的表现,例如,板眼、行当等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学习、关注京剧艺术,加深对京剧艺术文化的认识并将京剧传承和发扬光大。
五、教学反思:课本中的选材考虑到了五年级学生对古老京剧艺术的接受、理解的程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起一座辅助桥。通过民族管弦乐的形式把京剧的唱腔进行了再度创新,给学生展现了愉快而又别具一格的京剧音乐体验。在保持了京剧唱腔的原形的前提下,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使得乐曲和歌曲都通俗易懂,唯独是学生通过演唱《京调》时,很难表现出京腔京韵,是因为忽略了学习音乐中重要部分就是音准节奏的准确视唱与把握,存在很多演唱缺陷和不良习惯,本节课表演为铺垫加以重新认识和改正。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懂得了不仅仅是京剧表演,音乐课中的歌唱是身体与心灵协调的产物,不能漫无目的地瞎唱、喊叫;在歌曲演唱中要养成有气息的支撑,有表现力的歌唱素养,表演动作也要大方自如,与歌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