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音8下 6.1.1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音8下 6.1.1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2-06 13:3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海顿第九十四《“惊愕”》 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乐曲包括四个乐章,其中本课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其中第二乐章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第六单元七彩管弦(四)中的一首欣赏曲目。此曲在本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力度上的表现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
教学目标: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它的人格魅力。
3.了解变奏及变奏曲式。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体验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教具准备
钢琴、力度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同学们,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交响音乐总是一副“古典”“高雅”和“严肃”的面孔,令人望而却步。不过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曲子,也许能带给大家不同的感受。让我们先听听这首交响曲。
三、《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一)1.初听全曲
思考: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
2.讲述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
这首作品作于1791年,当时音乐家海顿首次来到英国,收到那里人们的热烈欢迎。但是,那些衣冠楚楚、浑身珠光宝气的贵族淑女并不懂他的音乐,她们只是附庸风雅到音乐会上凑凑热闹。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就对人说我要写一部惊醒音乐,吓她们一跳。这部《惊愕交响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音乐进行时,她们又昏昏欲睡了,突然,乐队奏出一个强烈的和弦,把她们震醒,有的从椅子上跳起、有的惊慌失措逃向门外,丑态百出,因此这部交响曲被冠以“惊愕”的别名。
请大家跟随我走进“海顿”吧 3.介绍“海顿” 了解“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故事背景及创作经历。
4.了解交响音乐西洋管弦乐队编制里的常用乐器。
(二)分段聆听、分析 欣赏“惊愕”(听---唱---听)
1.主题:首先,我们来聆听主题并思考:“音乐的力度、情绪如何?产生了什么效果?
(1)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2)分析主题,第一段音乐平静、典雅,由第一、第二小提琴轻微的齐奏而出,最后一小节突然使用了强音,产生了第一次“惊愕”。第二段先用弦乐器演奏,重复时加入了人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果略显地丰满一些。
2.第一变奏
这段小提琴的演奏,你感受到了什么变化?
主旋律改用了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与第一小提琴用快速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好像在翩翩起舞。
3.第二变奏
这段音乐改变了什么?音乐力度如何?
这段音乐改变了调性,力度为ff,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显出惊人的力量,出现第二次惊愕。
4.第三变奏
这段旋律的情绪如何?改变了什么?(优美、舒展 变节奏p)
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小提琴和长笛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
5.第五变奏
(1)这段音乐的气氛怎么样?(热烈)
第一段是管乐队的强奏,气氛热烈,第二段由弦乐和大管奏出如歌似的柔弱。第三段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乐队全奏,气氛更加热烈,出现第三次“惊愕”的效果。
6.尾声
反复强调了主题的第一句,渐弱结束,显示了海顿的风度和幽默。
板书: 主题:???????????? 小提琴主奏,幽默、滑稽、 第一变奏?????????? 音区转大提琴主奏 第二变奏?????????? 加入木管乐器??? C大调转为c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 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 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海顿《惊愕交响曲》的欣赏,我们可以看出
(1)这个乐章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力度?旋律还是节奏?
(2)从结构上可分为几个部分?
A(主题)+A1+A2+A3+A4+尾声,这种曲式结构叫做变奏曲式结构。
(3)什么是变奏?什么是变奏曲式?
主题的变化重复称“变奏”,多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变奏曲式”,有的改变了节奏,有的改变了音区,有的运用了旋律加花,有的改变了调性。
四、整体听赏
完整的欣赏由交响乐团演奏的视频《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总结
这首交响曲时而朴素、平静,时而欢快、热情,就像人生有高潮,有低谷,希望同学们从海顿及其作品的身上得到感悟、乐观,热情的面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