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通过探究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的观察、操作能力。
2.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牙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CAI:有关食物的录像片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吃?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小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讲述]: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
课前让学生已经提前查阅了消化系统的相关内容,而且也让他们预习了课本。让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分析老师给的问题,再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讨论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老师一定要给点评价。要注重对结果的引导,不能光注重结果,新课程理念提倡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的体验。所以要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过程。要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但不要充当主体,要把主体给学生。
[小结]: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
肝脏——分泌胆汁
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
胃腺——分泌胃液
肠腺——分泌肠液
教师活动
[讲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
[出示]:牙齿的模型。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牙齿。
[自学]:书P68图,了解牙齿的基本结构。
[讲述]:构成牙齿的基本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牙本质外有牙釉质,白色,是最坚硬的部分,因此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牙齿的中央有牙髓腔,内充满着牙髓,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我们常感到牙疼等是触及了牙神经。
[讲述]:如果我们不注意口腔卫生,就可能患龋齿。
[调查]:请同学们汇报在课前调查的同组同学中患龋齿的人数,我们一起来计算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
患龋齿的人数
调查人数
龋齿发生率
[讨论]:龋齿发生的可能原因。
[提问]:你能说说龋齿形成的过程吗?
[播放FLASH]:龋齿的形成。
[小结]:口腔内的细菌能够将糖类变成酸液,酸液会慢慢腐蚀牙齿表层的牙釉质。牙釉质受到腐蚀会逐渐变软、变色,当腐蚀到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时,会逐渐
形成龋洞,最后龋洞深入到牙髓腔,引起牙痛。
教师活动
[讨论]: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
[介绍]:胃的相关知识。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可以暂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胃壁有四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浆膜(结缔组织膜)、肌肉层、粘膜和粘膜下层。
[提问]: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哪些?
[讲述]:这些营养物质中,有些分子小,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如水、无机盐、维生素,但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提问]: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消化,必需要什么物质参与?
[讲述]:更确切的说,食物的消化与消化液中的酶有重要关系。
[出示]:消化酶的作用示图。
[讲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它必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适宜的酸碱度、温度)工作。
二、消化道各器官的功能
[提问]:什么叫消化?
[讲述]:消化包括两种形式,刚才我们提到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参与的消化过程,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是一种化学性消化。另一种则是物理性消化,如口腔内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的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等。
[提问]:你能说出化学性消化与物理性消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小结]:消化的概念及形式。
[品尝]:请一位同学品尝馒头,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想一想]:
1. 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吗?
2. 是什么原因使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A. 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B. 唾液的作用。
[提问]: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在消化道内是如何消化道的呢?
[播放FLASH]: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思考题]:
1.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口腔、胃、小肠内分别有哪些消化液?
4.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场所是哪里?
[阅读]:书P63的相关内容及图,复述三大类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教师活动
[小结]:
蛋白质→氨基酸
淀粉→葡萄糖
脂肪→脂肪酸、甘油
[补充讲解]:在所有的消化液中,只有胆汁是不具有消化作用的,因为不含消化酶,其作用是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和脂肪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讲述]:食物被消化后的营养成分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这个过程就叫吸收。
三、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出示]:消化道各器官及吸收的主要物质图示。
[提问]:从图示中你能总结出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收功能吗?它们分别吸收什么物质?吸收的最主要器官是什么?
[提出问题]: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与小肠的结构是否有关?
[观察]:鸡小肠的结构。将剪开的鸡小肠,用水洗净,把小肠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内表面向上。
[出示]:小肠结构示意图。
[自学]:书P61第一段,观察图,说出小肠的结构。
[出示]:小肠皱壁、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细胞示微绒毛的图片,请学生填图。
教师活动
[讨论]:小肠的皱襞、
绒毛等结构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关系。
[小结]:小肠全长5-7米,小肠的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的总吸收面积可达200m2。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小制作]:采用简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充分说明小肠的结构特点是和功能相统一的。
建议:制作模型时,采用纸、泡沫塑料、布等常见材料。
五:板书:
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二、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
1、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2、蛋白质→肽→氨基酸
3、脂肪→脂肪颗粒→甘油、脂肪酸
三、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1、小肠很长,增大了面积
2、有皱襞和绒毛增大了面积
3、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
4、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一粒苹果种子在人体内的旅程为主线,把教学的重难点分解到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和分析等方式中,使学生从自身参与的教学活动中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能够贯彻新课标理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获得知识的多样途径,又得到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