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动物》(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数一数”“画一画”“圈一圈”的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本节内容也为五年级上册学习倍数与因数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可能达不到教学目标。二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爱玩、好动,接受新鲜事物快,又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学时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五、教学准备:动物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蕴伏算法。
1.6里面有几个3?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来?
2.10里面有几个2?15里面有几个5?
3.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倍的认识与乘法和除法的含义直接相关,课始复习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口答题,让学生用除法进行计算。这样的复习,针对性强,再现除法运算和除法含义的知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本课新知相关的旧知,为新课学习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引入新知,理解概念
1.创设情境。
(1)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如图1)
图1
(2)根据这些已知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小鸭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小鸟和小鸭一共有多少只?
小猴和小松鼠一共有多少只?
小鸟比小鸭多多少只?
……
不少同学提出了比较两种物体多少的问题,也就是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的问题。其实,比较两个数量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求相差多少,还有一种方法——倍。(揭示课题:《快乐的动物》(倍的认识))
(3)关于“倍”,你了解多少?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倍”?
我想知道什么时候要用到“倍”?
……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设计意图]倍的认识来源于比较。学生已经学过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有减法计算),从“差比”到“倍比”,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领学生逐步学习新知。同时,让学生针对几种动物的数量,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2.初步感知。(演示)(如图2)用圆片代替动物的只数。
(1)用3个小圆片代表3只小猴,把3只小猴看作1份,那么小鸭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鸭有2个3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3倍。(图2)
小结:小鸭有2个3只,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2)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是什么意思呢?(理解倍数关系)
小猴有1份,小鸭有这样的3份。
3.动手操作。(在黑板上摆松鼠和小鸟的图片)
(1)刚才我们比较了小鸭只数和小猴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那么小鸟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几倍呢?
(2)我们还是把2只小松鼠看作1份,那么,小鸟有几个2只呢?我们在图上一起圈一圈。(如图3)
图3
板书:小鸟有(
)个2只,小鸟的是小松鼠只数的(
)倍。
(3)小松鼠有2只,小鸟有12只,12里面有几个2?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12里面有(6)个2,用除法计算。
(板书:12÷2=6)
(4)在这里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
(5)比较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该怎样列算式?
[设计意图]一般说来,学生生活中有关倍的知识储备并不多,因此倍的概念的引入,主要靠教师的演示和讲述,并与学生的相关旧知进行沟通与对接。教师通过的动态形象操作,从几个几、一份与几份、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并学会用除法算式表达运算思维过程,体现数学的简洁性。
4.变式训练。
(1)变化小鸭的数量。
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3倍。现在池塘里又游来了3只小鸭,你还能比较吗?(如图4)你是怎样算的?
图4
引导学生理解:小猴的只数没变,小鸭又游来了3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生回答并板书:6+3=9(只),9÷3=3。
小猴的只数没变,小鸭游走了6只。这时小鸭是小猴只数的几倍?
生回答并板书:9-6=3(只),3÷3=1。
“1倍”表示什么意思?
(2)小鸟和小松鼠两个数量都变化。
小松鼠有2只,小鸟有12只。现在又来了1只小松鼠,要使小鸟的只数依旧是小松鼠的6倍,该怎么办?
(小鸟也要每个圈里增加1只,6个圈一共要增加6只)
这时小鸟有几只?怎样用算式验证?
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小鸟有12+6=18(只),小松鼠有2+1=3(只)。
18÷3=6。
如果两只小松鼠去玩耍了,只剩下1只小松鼠,要使小鸟的只数依旧是小松鼠的6倍,又发生了什么事?
(把小鸟也变成每份是1只。6倍就是6份,也就是飞走了12只,还剩下6只。)这时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尝试列出算式:6÷1=6。
5.归纳小结。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倍”有了怎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小结:
“倍”是用来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关系的。
用除法来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都是把小数量的动物看作1份,也就是1倍数。大数量的动物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师小结:把一个数量看作1份,另一个数量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对概念含义的巩固除了需要模仿与重复,还需要进行变式训练。小猴的只数不变,小鸭的只数从6只变为9只、12只、3只等,通过改变份数,让学生熟练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倍数不变,改变1份的数量,从2只变为3只、1只等,从而几份的数量相应改变,让学生理解倍的本质含义。在变式训练中,专门设计了“1倍”这一特例,回到两个数量比较的出发点——同样多,把“倍比”与“差比”进行了沟通与关联,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归纳小结则帮助学生从具体逐步抽象,把倍的概念与“几个几”以及份数关系进行了沟通,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三、活动探索,内化新知。
1.拍手游戏。
×××
××× ××× ×××
(师先拍3下,要求学生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
强调:怎样拍手让别人容易听出倍数关系?
(拍3下,要停一下)
(学生同桌进行拍手游戏,然后老师叫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拍手游戏,其余学生根据拍手情况列式计算)
2.操作小棒。(学具操作,如图5)
第一排摆:
第二排摆:
图5
6里面有(
)个3,第二排小棒的根数是第一排的(
)倍。
如果第二排摆15根,15里面有(
)个3,第二排小棒的根数是第一排的(
)倍。
(指名到展台上摆小棒,并让学生先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如果不摆小棒,你能直接说出18是3的几倍吗?
刚上课时复习的三道题,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其实也可以表示什么?
3.观察图形。
绿:
红:
图6
(1)这时,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
(2)其实两根带子的长度是什么关系?
(3)(出示图7)这时,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为什么?
绿:
红:
图7
(4)(如图8)现在,带子有了怎样的变化?
绿:
红:
图8
带子变细变窄了,为什么还是5倍呢?
那么,(如图9)现在两根带子又变成了什么?
图9
第二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一条的几倍?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课堂总结后进行涂色游戏(要求先涂色,然后算出空白三角形的个数是涂色三角形的几倍,如图10)。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