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7下 6诗情画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美7下 6诗情画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2-06 13: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诗情画意
科目
美术
授课班级
七年级
课时
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欣赏评述)
设计教师
汪辉敏
遵义市第二初级中学
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自浙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表现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寒林雪景的空旷孤寂、江南平原的润秀恬静,无不让人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那份深沉的眷恋与热爱。教材中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表现也一种空旷、寥寂的意境,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用全景式构图表达了对祖国大地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欣赏这些山水作品,一定要结合作品特定的时代背景、画家创作经历、笔墨技法、空间布局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各种意境之美。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了解,从而加深对山水画作品听形式语言诉理解,溵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
2、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画与诗词所传递的共同的信息,感受诗画的意境美。难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留白、笔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构图、技法和形式上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初步了解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基本特点。
过程和方法:通过不断的欣赏后再讨论经,引导学生尽可能的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感受山水画与诗词的共通之处,初步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能力,充分感受不同种类山水风光之美,从而增强热爱大自然与生活的思想情感。
三、学生特点分析:学生是初次较正式的接触山水画,但学生从小学诗,对诗句都有一定的理解基础,借助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诗的意境有一定认识,并从意境入手找到诗词与山水画的关系,初步认识山水画。初中阶段学生对笔墨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几乎是零基础,所以要在学生对诗画意境产生一定兴趣时,借机引导学生认识实中国画的基本艺术语言——笔墨。七年级的学生性格天真活沷,所以在这比较诗意的欣赏课中,应不时加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利用一段山水视频来开场,先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初步体会诗人与画家的一些情怀;
2、运用有声朗读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意识,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切身实在地体会诗画的意境美;
3、多给学生亲身体会、讨论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感受诗画之美,自己总结山水画常用的表现语言,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出画题《深山藏古寺》,让学生动脑思考,并产生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能有所表达。欣赏Flash动画片《深山藏古寺》,能在一节课接近尾端时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也可绶解学生一堂课后的疲惫感,并提示这一活动中的练习是宋代画院的科考题目,能增强学生学习山水画的信心,从而对山水画不感到望而生畏。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一些山水画的资料和提前品读诗词作品(如:山水画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寒江独钓图》以及诗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2、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3、人物剪影,以便用于讲中国画的观察方式时使用;
4、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播放软件。5、教师准备绘画纸。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新课导入(2分钟) 
活动:观看视频(配有音乐的风光图片欣赏)。
教师:同学们,老师所放的视频都是一些普通的山、石、树、木以及水等等,这些小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可当我们路经它们时,却总是将它们忽视。教师提出问题:情感丰富的诗人和画家,当他们看到这些平凡的自然之物时,他们又是如何来表达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的呢?,他们对这些所画之景又怀着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艺术家的《诗情画意》。出示课题:诗情画意。
资源准备:视频材料。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多元欣赏美丽河山,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第一步:感觉山水画的意境之美。(15分钟)  
1.观画品诗。(7分钟)
欣赏山水画: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及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长沙》。
(1)观画:引导学生观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构图、着色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万、遍→构图饱满、气势磅礴;
层→突出层次,密而有律;
红、尽、染→色调,红色为主,染为着色方式,尽为着色面积。
(2)品诗:出示毛泽东词《沁园春
长沙》,学生看具体内容,感受词与画之间共通的意境之美。找出适合这幅画的名字的诗句。
2.
读诗品画。(4分钟)
欣赏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及关山月、傅抱石《江山
如此多娇》。
(1)读诗:学生共同朗读词的前半部分。
通过“千、万”,“冰、雪、晴、红妆素裹”,“银蛇、蜡象”这些字的理解,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名画家,在头脑里描绘这首词的画境

“千、万”对应“摆布”;
“冰、雪、晴”对应“色彩”;
“银蛇、蜡象”对应“形状”;
“红妆素裹”对应“意境”。
(3)品画:品味大画家关山月、傅抱石是如何来表现《江山如此多娇》的?与小画家们之间是否有共同之处?
3.诗画结合。(4分钟)
欣赏宋代
,马远《寒江独钓图》
,感觉它的诗意美。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中内容:一人、一竿、一舟、一江、一衰衣。引导学生联想到古诗《江雪》。
(2)引导学生感受诗句内容: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2)诗画结合欣赏,总结出所表达的意境:凄凉
空旷
孤独
安静。
总结一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的境界。活动:小练习看图片选对应的诗句各看图片想一句符合画意的诗句。看图片填一句符合画意的诗句。
第二步: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5分钟)1、计白当黑。(3分钟)
(1)欣赏
宋代
,《雪图》
马远。
(2)欣赏元代
赵孟頫《水村图》
(局部)
教师提问:
比起前面欣赏的画,这两幅明显笔墨用得较少,是不是画家节约时间和材料呢?引导学生观察画上的空白处所表达什么内容。总结二:山水画的第一种表现手法“计白当黑”。活动:思考这种“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手法为中国画意境的渲染起了什么作用?
2、以大见小、以小见大。(2分钟)(1)欣赏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以大见小)
①引导学生观察画上的内容,表现了几座山?画外还能表现那些内容?
②这种满构图却只表现了一座山,能够达到哪些效果?
③总结山水画“以大见小”的表现手法。
(2)欣赏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以小见大)
①引导学生寻找画中的内容,并且感受画外可以传达哪些内容?画外是否还有风景?怎样的风景?
②感受小构图所带来的意境美。
③总结山水画“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总结三:山水画的第二种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和“以大见小”,并且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所产生的不同意境之美。第三步:了解山水画的观察方式
。(1分钟)
欣赏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①学生寻找画家的位置和视点,发现不是固定的,提出疑问,那中国山水画家又是如何来观察的呢?
②教师出示古代书生的人物剪影,代表观看此画的观众,学生能很容易感受到散点透视的观察方式。
③总结此法为中国山水画的的观察方式:散点透视。活动:寻找画家所在的位置及观众的视点。教师提前做好人物剪影,配合学生所提出的位置来找视点。
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设计意图:通过读画的过程来品诗。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如何欣赏一幅山水画。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设计意图:《沁园春
雪》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诗词,也是泽东的词,与《沁园春
长沙》之间有很多共同的情感表达,易于学生理解。所以从先看诗词,再品画来逆向品味诗画的意境相通。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设计意图:之前是由画入诗、由诗入画,这一步将诗画结合起来欣赏,增强学生对诗画的意境感受。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小活动,来练习并检验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和以诗画意境的感受。先选择再填写难度有所增加。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设计意图:首先,将《雪图》、《水村图》两幅画放在一起,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与之前满构图的画有不同之处,其次,这两幅画有又有共同之处,大量使用留白,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和总结。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设计意图:通过两幅表现手法对立的水画来引导学生欣赏,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学生更易于理解。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人物剪影。。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人物剪影。设计意图:观察作品的所选取的观察角度,体会各种角度给观众带来的视角感受。
(三)、复习巩固(18分钟)
第一步:随兴表现。(8分钟)
活动:学生可用任何笔来简易构图作画,但要符合题意,在学生作图这中,教师了示自己所画册山水画《深山藏古寺》,和学生一起来完成“藏寺”的游戏。
1、出示画题《深山藏古寺》。
2、老师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画题。(1)从题目意思来看,我们要不要画“山”,如何表示“深山”?从三远法来说,你觉得深远、高远、平远,哪一种观察角度更能表现深山?(2)题目中还有一个“古寺”,要表现吗?如何表现?
(3)注意“藏”字,怎样藏更巧妙?
(4)提示:1.摆布
2.意境
3.观察
4.创意
第二步:展示评价述说。(7分钟)
1、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在投影机下展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立意。
2、教师评价学生作品。
2、告知题目出处,来自宋代画院的科考题目,鼓励学生动脑思维的信心。
第三步:观看视频并解题(3分钟)
活动:观看Flash动画片《深山藏古寺》,看看当时的宋代画院的状员是如何来表现这个画题的。
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画题来完成画稿,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总结复习,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资源准备:相应的幻灯片。Flash动画片《深山藏古寺》。设计意图产:教师根据需要和时间安排一定的评价时间,鼓励学生们好的思考方式。幽默的动画片也能绶解学生一节课的疲劳,更易于学生接受。
(四)、拓展延伸(2分钟)通过幻灯片出示要求:任选一幅你感兴趣的山水画,体会诗与画的意境美,鼓励把感受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给你喜欢的诗词配上意味无穷的图画。)
设计意图:一节课上完了,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在课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去欣赏中国山水画,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属于欣赏评述教学领域。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限,美术教师在教学这个领域的课程时,往往粗之略之,本课教学设计是作为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来设计教学方案的。
山水画基本技法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山水画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而本课安排在山水画单元的第一课,目的就是使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认识,为后几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安排为四个过程,第一步,作为新课导入,观看有自然风光图片的视频短片,随着柔和的轻音乐,自然地学生感受画面美。第二步,新课讲授,在进入正题后,通过观画——品诗,读诗——品画,诗画结合三个过程逐层深入来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虽然山水画学生不一定理解,但诗从小就学习,所以本课可以立足于诗的理解之上。在了解了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之后,进一步认识了解一些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是如何来表达意境之美的,就自然过渡到了新课导入的第二个过程,通过对几幅画的观赏学习,总结出三种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当然不只这三种,只是从常用的,以及后面的学习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方法来学习。第三步则上通过一个人物剪影的呈现,和学生起做个小游戏,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文风景画不同的察方式则可,每一过程完成都设置一个小练习,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步,巩固复习,出示一个小画题《深山藏古寺》,只要求学生简单表现即可。在出示画题后,教师给出一定的提示和要求,帮助学生理解画题。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完成一定程度之后再出示自己的范画。在学生完成之后,通过一个Flash短片来解画题,短片中只是一种解题的巧妙方式,尽可能鼓励学生的一些较好的表现方法,使这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较好地完成。
总之,本堂课是在探索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的道路的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程内容相对多了一点,使整堂课在时间上显得有点紧。另一方面,本堂课也在欣赏课程的教学上取得了一些好的教学方式,比如在知识点的学习中穿插小练习,而这些练习都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这不仅能巩固反学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这使得欣赏课并不一定是死板课,使欣赏课也能大大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往的欣赏课有较大的差别。从而也使学生能通过美术学习这一途径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接受经典的洗礼。而且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在对以后的诗词学习,也会有更深刻意境之美的体会。
诗情画意
1、意境之美
1、观画
品诗
2、读诗
品画
3、诗画结合
诗→意
画→境
意境之美
诗情画意
2、表现手法
1、计白当黑
2、以大见小
以小见大
3、观察方法
1、散点透视
四、随兴表现
(教师作图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