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1单元 2 《瓦尔登湖》(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1单元 2 《瓦尔登湖》(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13:36:31

文档简介

2 瓦尔登湖(节选)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深邃(suì)    俯瞰(kàn)   糅进(róu)
凿冰(záo) 黛绿(dài) 渲染(xuàn)
霓虹(ní) 撵走(niǎn) 终年不涸(hé)
寒光熠熠(yì) 一泓湖水(hónɡ)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泊   铺  发
澄
2.语境辨析法
(1)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2)他朝(zhāo)气蓬勃地朝(cháo)前走。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清静·清净
清静:侧重于“静”,安静,不嘈杂。多用于环境。清净:侧重于“净”,干净,没有事物打扰。多用于内心。
(2)考查·考察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查”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 考察:实地观察调查。
2.明确词义
(1)历历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如指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晴空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云变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深不可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心翼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可以数得出来。多用于褒义的语境中。
(2)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3)形容天空晴朗,没有一点云彩。
(4)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5)深得难以测量,形容很深;也比喻难以捉摸或揣测。
(6)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不过以这里为核(hái)心方圆12英里内,虽然还有不少湖泊,我可以说了如指掌,但找不出第三个湖泊有如许一泓(hóng)清泉的纯洁之性。大概络绎不绝有不少部落在湖边饮用过湖水,连连赞叹不已并测试它的深遂,接着又随着世事的更替,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核(hé)  络绎不绝—陆陆续续 遂—邃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康科德所有的湖泊起码有两种颜色,一种是远眺而现的,另一种是近观而见的,它更接近本色。第一种根据风云变幻,借助天光而成。在晴朗的夏天,从略微远处望去,特别是在波涛起伏之时,____①____;但从极远处望去,____②____;在风暴之下,____③____。
A.①呈现一片蔚蓝 ②湖泊呈现一片蓝灰 ③则显露一片蓝黑
B.①呈现一片蔚蓝 ②则显露一片蓝黑 ③湖泊呈现一片蓝灰
C.①湖泊呈现一片蓝灰 ②呈现一片蔚蓝 ③则显露一片蓝黑
D.①湖泊呈现一片蓝灰 ②则显露一片蓝黑 ③呈现一片蔚蓝
A [根据作者观察角度及景物的特点,选A项。]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有人认为这是青翠山林的渲染,但铁路那边黄沙地带的湖水也是鲜绿一片,况且,春天,树叶才嫩芽初吐,何以解释?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就是这里的湖水为什么何以有霓虹之色的缘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意重复,去掉“为什么”。
[资料链接]
瓦尔登湖畔的漫游者——亨利·梭罗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改革家、自然主义者。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著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前者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后者被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16本书之一。
1845年,28岁的梭罗抛开尘世生活的羁绊,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得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瓦尔登湖》便是他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真实描写,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
[文本鉴赏]
作者通过细腻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不同寻常的丰富感受和与大自然亲近的天性,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湖水的色彩变化 ②湖水的清澈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1段的“ 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不足称道。偶尔一去之人、没有隐居湖畔的人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欲扬先抑,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做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2.本文写作的中心对象是瓦尔登湖,但作者在第2段开头却写了康科德所有的湖泊,是不是没有抓住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不是节外生枝,而是匠心独运:第2段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从不同视角写康科德所有湖泊的颜色,为后文写瓦尔登湖“更为出奇”作衬托。
3.第3段从哪些角度描写湖水颜色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
湖水颜色的变化
同一观察点
忽蓝忽绿
不同的观察点
山顶
蓝天的色彩
湖边
黄澄澄
再远一点
淡绿
更远
黛绿
不同的时间
在阳光的映衬下
鲜嫩的碧绿
晴空万里时
亮蓝
小结: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说明了湖水的颜色“出奇”
二、阅读第4~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在第4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玻璃杯中水的颜色,到直接向下望河水的颜色,再到人在湖水中游泳身体颜色的变化,细致地写出了瓦尔登湖湖水的晶莹清澈。语言耐人寻味,对比形象准确。
5.第6段作者写游泳的感受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作者写在湖中游泳的感受,湖水清澈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这里作者换了另一个角度描写湖水的清澈见底。
三、阅读第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如何理解“(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欣喜和赞叹,情景相融,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7.最后一段中的“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又有多少山林水泽的仙女在这里嬉戏?这是康科德桂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他对仙境“瓦尔登湖”的热爱和赞美;一个陈述句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钻石”代表价值,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无限赞美之情。
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梭罗形单影只,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度过了两年多自耕自食的时光,以亲身实践启发人们简化生活,回归自然。对此该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值工业化崛起阶段,市场经济的强大势头导致拜物教的盛行。在这个时候,梭罗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自觉选择过简朴的生活,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仔细观察,启发人摆脱物欲的枷锁,探索内心的世界,过一种更为合理的返璞归真的生活,这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壮举。
(观点二)梭罗的举动虽然值得人们敬仰,但是并不值得人们效仿。如果人人都过只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那么全社会的经济怎么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富有阶层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况且,物质文明的发展毕竟也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梭罗的这一举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可能在全民范围内推广。当然,我们虽然不能像梭罗一样生活,但可以像梭罗一样思考,因为作为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将自己的生命意义向纵深方向推进的责任,梭罗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
为了突出瓦尔登湖清澈纯净的特征,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一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我们在阅读和审美的过程中也似乎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瓦尔登湖的美丽里。可见,细节描写“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定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可以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描述。
作用:(1)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3)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2.写法指导
(1)认真观察生活,确保细节真实。真实才能感人。
(2)注意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描写。为突出细节,增强细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可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如听觉、视觉、嗅觉),从多个角度(或高、低、远、近或动或静等)对人或物进行描写,使之呼之欲出。
(3)精选词语,巧妙修辞。细节描写要特别注意词语的选择和锤炼,特别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描摹情形状态的形容词,常常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要巧妙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描写,以增强表达效果。
3.迁移运用
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春天来了”为话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校园里,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景象。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满了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的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简朴,简朴”,这是梭罗的口头禅。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膨胀,梭罗当年的忧虑成了严峻的现实。对此,我们积极倡导一种新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对立的简朴的生活方式。
【应用角度】 “创造生活”、“还归本心”、“人与自然”、“绿色生活”等。
2.素材应用
不知从何时起,谈起沙漠,我们不再会有驼铃阵阵、大漠孤烟的联想;谈起天空,我们不再会用“湛蓝”、“清澈”这些美丽的词语;我们看不到绿树葱葱,嗅不到花香阵阵,听不到泉水潺潺,忘记了世界原本是绿色的天堂……我们期盼飘拂而来的蒙蒙细雾和习习南风,我们期盼一阵金色的春雨打破宁静的湖面,我们期盼成群结队的野鸭和天鹅在湖上遨游,我们期盼河底躺在洁净的细沙中的鹅卵石间,悠闲地游动着几条小鱼……让我们对绿色作一次深情的呼唤:呼唤美丽的阳光,呼唤蔚蓝的天空,呼唤清澈的湖水,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的呼唤》
[群文阅读]
导读:大自然是美丽的,是奇妙的,是千变万化的,是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大自然的美独一无二。一滴水是大自然的宝,它虽然渺小,却可以将一块坚硬无比的石头穿透,因为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这就是它可以成为大自然的珍宝的原因所在,它是当之无愧的。大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有无数的瑰宝,让人眼里放光,精神焕发。感悟大自然,你可以发现至多的乐趣!
瓦尔登湖的遥想
⊙刘晓娟
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中的一草一木一鱼一石甚至是蓝天云彩的微影浮动,都可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和煦,世外的宁静淡然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亨利·梭罗,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的瓦尔登湖畔。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壮观宏伟,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标记。不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林中,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每天出去打水、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
月光映照在螺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木碎片,深更半夜,月色皎洁,梭罗坐在船里,一连钓了好几个小时的鱼,成群的银色小鱼在月光下尾巴一扫一扫,给水面撩起阵阵涟漪。泛舟湖上听着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及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的吟唱,这些对于梭罗来说弥足珍贵。他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自然中,黎明来临自然透过宽宽的窗户,凝视着室内,神态安详,心满意足。在这个湖光潋滟的湖畔,他细心观察体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亲自体会了一餐一饮的艰辛。他了解自然,领会自然,他倾听他沉思,从中窥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
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并不能视为隐士生涯,更不能将其看成是逃避现实,相反,他是在探索人生,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为软弱。
可见他对人生异样而深刻的感悟。梭罗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生活理想是落叶缤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而又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其间没有战争没有黑暗,一片和谐安乐。看似陶潜在逃离社会,文字中流淌的实则是一种无畏的反抗大胆的斥责,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
不论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多大,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的。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假托神秘旅行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果木令人心旷神怡,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太多太多的遐想。桃花源最终无迹可寻,理想之国也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就是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见?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孤独地来到瓦尔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一番人生,体会一番生活,他是我们未来的引擎人,是寂寞的高歌者。
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喧的恬静,选择春日湖畔那份好心情。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在荡荡的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谛!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瓦尔登湖是一个象征
瓦尔登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处十分静穆的名胜,梭罗之所以选择瓦尔登湖,或许有这样一些因由:
——行使人生的权利。关于风景,梭罗喜欢这样两句诗:“我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谁也不能够否认我的权利。”身在市廛,勘察大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尤其是当今商潮涌流中的人们,常常是自己剥夺了自己的这一权利。虽然做不到梭罗那样绝俗,但是总不能失去勘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机会。“人们倒更愿意接近那生命的不竭之源泉的大自然,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时常感到有这么个需要,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向了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梭罗便这样在湖边住了两年零两个月,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湖水。
——追求人生的静谧。梭罗在书中多处描绘瓦尔登湖的幽静。“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具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葱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看来,梭罗已经把这个湖当作自己的伴侣。她娴静而多情,驱散了他的孤寂。作者把他的珍爱奉献给读者,共同分享。梭罗用这种心态来看一个湖,正是他的心境的反映。难怪译者徐迟指出:《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怡静、智慧的书,阅读之前要把心安静下来。
——探求人生的规律。梭罗自白:“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必须教给我而我却没能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并没有真正地生活过毫无察觉。”
梭罗在要结束这本书的写作时说:“我感激的是这一个湖,深而纯洁,可以作为一个象征。”真应该感激梭罗,是他发现了一个湖,一种人生的品格。让我们走向生活中的“瓦尔登湖”,“最接近万物的乃是创造一切的一股力量”。
推荐阅读篇目:
《愿自然之美永恒》(邓士君)
《和谐自然人意好》(选自散文在线)
[诵国学经典]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明理知义]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规律为法则。
[成长启示]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顺应自然规律,就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
[成长启示] 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必须有顾大节、求大义的精神,必须有舍小家顾大家,舍小利求大利的境界。
课件59张PPT。第一单元 2 瓦尔登湖(节选)课时分层作业(二) 瓦尔登湖(节选)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现在的家长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因为小小的细节或者一个小问题就大发雷霆,觉得孩子____________,根据英国科学家的研究,家长的这种感觉或许是对的。
②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体之一,京津冀一体化的巨大示范作用是____________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概念,也绝不是单纯地进行部分产业和企业的转移。
③这座餐厅中心区域位置的墙面和天花板用山水画书卷的形式,包房区则运用传统的中式色调及元素,又加入八款现代跳跃的彩绘手法,蕴含着____________的东方气息。
A.不可理喻 不言而喻 不可言喻
B.不可理喻 不可言喻 不言而喻
C.不可言喻 不可理喻 不言而喻
D.不言而喻 不可言喻 不可理喻
A [“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孩子因为小细节或小问题就大发雷霆,所以家长觉得孩子不通情理,故选择“不可理喻”。“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京津冀一体化的巨大示范作用是很明显的,故选择“不言而喻”。“不可言喻”指不能用言语来说明。这座餐厅的东方气息是不能用言语来说明的,故选择“不可言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梭罗的一生,深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的影响,创作了卓越而独特的作品《瓦尔登湖》。
B.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就是这里的湖水为什么何以有霓虹之色的缘故。
C.因为不是湖水清澈之至,那你不可能见到湖底,除非湖水变浅。
D.除了一两处短短的沙滩之外,整个湖岸由白润的鹅卵石铺就,它们很是陡峭,你纵身跃入湖中,水没头顶。
D [A项,不合逻辑,去掉“的一生”;B项,语意重复,去掉“为什么”;C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把“因为”改为“如”。]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发觉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你如果说我的话带有颓废的色彩,我请你在春天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________,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请你在冬天积雪凝寒的时候,看看雪压的松树,看看站在冰上的鸥和游在水中的鱼,然后再回头看看遇苦便叫的那“万物之灵”,你以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
A.看落英缤纷,看蝴蝶漫天飞舞
B.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
C.静观草长蝶飞,莺鸣水潺
D.观蝴蝶高飞,闻鸟声低唱
B [整段写朱光潜先生受到草木虫鱼生活的启发,继而得出自己对生活的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然后进一步拿自然景物、动物和人类作对比,语言生动活泼,说理平易优美。A项,“落英缤纷”紧承上文“百花齐放”不恰当;C项,过分重视辞藻,“草长”、“水潺”堆砌多余,而且“观”不能作莺鸣的谓语;D项,“观”、“闻”用词文言化,“高飞”、“低唱”表意混乱,与此段意境不和谐。此外,由全段文风来看作者喜用叠词,且语言平易,可推断B项正确。]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C [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波平如镜”,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②句中提到“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说明在这之前其他动物都还没出现,所以②句应该放在最前面。①句以“或许”开头,并且用了连词“还”,所以判断①句一定排在第二部分“或许,一只燕子……”这句之后。③④⑤句都是描写水面的鱼的,可以看作一个小句群。④句是鱼的出场,提到“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这说明鱼儿跃出水面,并且⑤句代词“它”与“有一条鱼”相对应,所以应该紧承其后。③句提到“全部的圆弧展露了”,说明不止一条鱼出现,应该放在特写的那条鱼后面。所以小句群顺序为④⑤③。最后综合句序为②①④⑤③。]
5.(2019·全国卷Ⅲ)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语段共有四个句子。第一句交代了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举办的时间、地点;第二句介绍了中国队获得冠军的具体情况;第三句给出了中国队获得的金牌总数;第四句提及马龙实现了男单三连冠。然后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组合概括即可。
[答案] 关键信息:①2019年4月21—28日;②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③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④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6.《瓦尔登湖》一文中写道:秋风阵阵,落叶盖满湖水,最后沉进湖底。请对这句概述性的描写进行补充,扩写成一段细致生动的描写文字。(2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扩写语句的能力。要立足于给定的语境,适当补充和语境及景物相关联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描绘。
[答案] 俗话说“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不,瑟瑟秋风今又起,秋风用她无情的厉手,把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拧了下来,然后又借着风势把枯黄、单薄的叶子抛向天空。片片树叶在冷冷的风中飘摇着,游荡着,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在空中盘桓了几圈后,悄然坠落在湖面上,盖住了湖水。随着湖水的晃动,叶子渐渐浸入湖水中,随着湖水荡起的一圈圈涟漪,慢慢地沉到湖底。
7.有人说《瓦尔登湖》有五种读法:①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②作为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③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④作为一部文学名著;⑤作为一本神圣的书。请任选一种看法并陈述理由。
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文章(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自然的书籍 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让我们从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让人有置身于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的感受
(示例二)简单生活的指南 让人们看到了作者一种澄净的心境,看到了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也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体味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中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凉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作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 流中:地名。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点明河流和人类流浪的不同归宿,含蓄蕴藉;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目的;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欲,才能最终走出流浪的误区。
B.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D.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做铺垫。
C [C项,应为“前半部分以描述为主,后半部分侧重议论抒情,是不同于《荷塘月色》的哲理散文”。]
9.纵观全文,找出4处与“水才是一个整体”相呼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②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③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④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河流的流浪是奔向成熟的生命过程: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地统一起来。而人类的流浪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是丧失目的和方向的;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虚弱贫瘠。
11.“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与“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试加以说明。简要分析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相同。前者是指有着“青绿的巴山蜀水和汹涌澎湃的涛声和嘉陵江”的家乡。后者是指作者真实的心灵之乡。前句引出下文反思,为下文做铺垫。后句收束全文,升华题旨。作者认为河流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我们: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河流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