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2单元 4《说数》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2单元 4《说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13:37:56

文档简介

4 说数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衍生(yǎn)   沧海一粟(sù)   缥缈(miǎo)
一粲(càn) 言简意赅(ɡāi) 永葆(bǎo)
孜孜(zī) 拭目以待(sh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轴 率 提
2.语境辨析法
(1)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2)老林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原形·原型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2)界线·界限
界线:①两个地区分界的线。②不同事物的分界。③某些事物的边缘。界限:①不同事物的分界。②尽头处;限度。
2.明确词义
(1)非同小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浩如烟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沧海一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迎刃而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孜孜以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众星捧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能轻视。
(2)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3)大海里的一粒谷子。形容非常渺小。
(4)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5)不知疲倦地探求。多用作对知识。
(6)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但比起“此率绵绵(mián)无绝期”来,连沧海一栗也不如。就算用最快的超级电脑不停地算下去,一直算到山穷水尽,也无法穷尽!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栗—粟 山穷水尽—地老天荒
2.下面一段文字的语序被打乱,请重新为之排序。
①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②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③0,1,2,3…以及-1,-2,-3…统称为整数。④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再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④中的“所有的整数”承接③,②中的“数轴”承接④。
[答案] ③④②①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数轴上相邻两个整数之间可以填入无限多个分数以填充数轴上的空白,数学家一度认为这下子总算把整个数轴填满了。换句话说,所有的数都已被发现了。其实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搭配不当,将“填入”改为“插入”。
[资料链接]
提倡科学文艺的物理学家——沈致远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物理学家,1990年受聘于美国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员、院士等职务,现任资深院士,从事高温导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沈致远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1998年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天趣园”专栏,发表科学散文及随笔,题材涉及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信息、电脑、网络、经济等方面。
1998年,本文作者沈致远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了《天趣园》专栏,专门发表他的科学散文及科学随笔。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本文出自其中,发表于1999年8月8日。
[文本鉴赏]
本文主要叙述了数的发展史,从最简单的自然数到复数,数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科学的发展史。课文通过对数的介绍,赞颂了人类的智慧和对宇宙规律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说数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理数 ②展望数的未来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第3段说“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请归纳“零”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零是一切数的基础。②零是进位制的前提。③零具有运算功能。
2.第4段中,“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零、负数和正数的关系和地位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阅读第5~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这一部分对圆周率的介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无理数“既不循环,也无终结”的特点,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数字中包含的无穷奥秘和蕴含的诗情画意。
三、阅读第9~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中“众星捧月”这个成语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众星捧月”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虽然数的王国不断扩大,但是零的王者地位始终不变的状态。
5.第9段中的“科学的创新精神”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数学家创造了本不存在的“虚数”,并用符号“i”来表示,规定i的平方为-1,从而解决了负数开平方的难题。
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6.有人说文学来源于生活,是最美的,数学则太抽象、太理性,很难有美感。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却说:“数学是科学之女王。”本文作者也饱含感情地说:“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文学比数学美。文学语言生动形象,有具体的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这些是数学所不具有的,因此,相比较而言,文学更美些。
(观点二)现实生活中,文学和数学同等重要,二者结合起来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如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每句都有数字,既写出了两个黄鹂鸣啼的欢快小景,又表现出了一行白鹭、千秋雪、万里船的阔大壮丽的景色。再如,熟语中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二一添作五”、“二八佳丽”、“九九八十一难”等,都很形象生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合理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说明数的发展过程的一篇科学小品,采用了以发展过程为序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从数学的起点——自然数谈起,依次谈了负数、零、分数、无理数、虚数、复数的产生,它们的出现是有生活原型的,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难题。采用这种顺序便于读者理解本文的说明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定义: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做到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是说明文写作的关键。
作用:客观事物或按时间发展变化,或按一定的空间位置构成,或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要想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就必须按事物固有的顺序来介绍;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比如要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情况,可以以时间为序。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就应以空间为序。如果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一一介绍说明。
2.写法指导
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三种:
(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或用以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突出事物的阶段性特征;或划分若干操作步骤,体现为先后承继关系,借以表现事物演变发展的历程及趋势。
(2)空间顺序。空间顺序用以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按观察点的转换设计说明路线,进而介绍事物的空间布局。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多用于解说事物的性质、内涵,或选择因果、主次、内外等关系展示事物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
3.迁移运用
选取你所熟悉的一种事物,按照恰当的说明顺序,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家在窗前的葡萄架下栽了一些草莓。每年春天揭去盖在越冬葡萄藤上的干草时,草莓便开始破土抽芽了。
刚刚长出的草莓秧,全株密布细细的茸毛,叶子和叶柄都是嫩娇娇的绿色,毛茸茸的,十分惹人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小的草莓幼苗一天天地长大,变绿。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草莓能长到半尺多高。这时候,它就不再向高处长,而开始结骨朵了。
草莓的花大多是白色的,也有的是粉白色的,直径一般在三厘米左右。草莓的花有五片花瓣儿,中央是短而密的花蕊。虽然草莓不如菊花那样高雅,也不如茉莉那样芬芳,但它却有菊花和茉莉所无法相比的累累果实。草莓的花期约为一周,花期一过,花瓣儿便片片脱落,只剩下一个残留着花蕊的塔形花朵。再过一个月左右,这花朵便是诱人的草莓果啦。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有人说文学来源于生活,是最美的,数学则太抽象、太理性,很难有美感。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却说:“数学是科学之女王。”本文作者也饱含感情地说:“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专家指出,与数学最接近的学科很可能是音乐与诗歌。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诗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自己就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电磁学泰斗麦克斯韦就喜欢写诗,他的方程组就是一组伟大的诗篇。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都是写诗的好手。数学是美丽的,因为数学家们有一颗能感受美、创造美的心。
【应用角度】 “数学之美”、“创造”、“执着”、“善于发现”等。
2.素材应用
“美丽的大自然常以数学的语言讲话,这个语言的字母是: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形体”(伽利略语)。耸立的原始森林是直的,满月是圆的,蜂巢结构是极精巧规则的多面体,向日葵的种子是按对数螺线排列的,有些植物绕竿攀援形成螺旋线,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更神奇的是数学的美在科学创造中的威力,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电磁波的发现,麦克斯韦在建立电磁理论的过程中依据法拉第的实验研究成果,推得两个方程,但两个方程的右边是不对称的,麦克斯韦从数学美考虑出发,把第二个方程改写成和第一个方程对称的形式,他这样做,当时并没有任何实验依据,正是根据这个改写的方程,麦克斯韦推断出:在宇宙间存在电磁波。对于麦克斯韦的理论,当时人们难以相信,有人说“深不可测”,有人说是“天书”,直到过了20多年,物理学家赫兹才证明电磁波的确存在。这正如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所言:“如果物理方程在数学上不美,那就标志着一种不足,意味着理论有缺陷,需要改进,有时候,数学美要比与实验相符更重要。”
[群文阅读]
导读:人要生存,就要不断探索,获取未知的美好。因为人的生命有限,而美好的事物无限,生活的乐趣就在于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寻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一切事物都会被世人挖掘和利用,一切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这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结果。
人,是要有点探索精神的
时下,选秀的节目,充斥着荧屏,让观众的眼球有些疲惫,有些麻木。“梦想中国”、“星光大道”、“超级女声”等等。当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闲聊神侃的对象时,一批模仿的节目,就赶趟儿似的应运而生。女人有了,咱就来个男人的;懵懂小孩有了,咱就来个白发老人的。
对于这些热热闹闹的、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多数人依然热衷守候在电视机前,乐此不疲地动着大拇指,在自己得到一点快乐的同时,也更多地为电信部门和电视台做着惊人的经济贡献。有个别头脑清醒者,抱怨节目拖沓,以此求得更多的短信,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我倒觉得,发短信者,自会发短信。不发短信者,自然是旁观者心态,事不关己,一乐即可,权当紧张压力之外的释放心情,管它是三小时还是五小时的直播,想看就注目几分钟,不想看就换个台。谁都没逼着谁。而正因为有那些大量忠实的拥趸,那些喜欢参与的人们.这些选秀节目,才会如此红火,也才会有更多的电视人去模仿。他们是适应形势并紧跟的一群人,也许他们并不是善于开拓和发掘的一群人。
为什么喜欢跟风?为什么喜欢模仿?鲁迅先生的关于路的这句话,堪称经典:路是走出来的。可你要知道,那些开天辟地寻找途径的人们,那些白手起家的人,经历了多少艰难与迷茫,多少泪水和汗水,有过荆棘,有过沟坎,有攀山时的危险,有黑夜里的无助,包括有过若干次的折回再出发,才可能觅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一条充满阳光、铺满鲜花、引人注目的康庄大道。他们的成功背后,可能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辛酸啊。这还不包括许多付出后得不到回报、徒劳无功、只有满身伤痕的情况。如此,走出自己的路,绝非易事。于是,一些人,就模仿他人的成功之作,使自己的成功更加迅捷,少走弯路,少一点盲目的求索。这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连牛顿都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如此成就的。利用前人已经归结的知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为自己所用,也是聪明人所为。
说到这里,你可别误会我赞同那些人云亦云、没有自己思想和特点的做法。我坚决反对木偶似的被动的抄袭。全盘的仿制,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别说走路,连立足之地都不会有。从这个角度看,原本一条不错的路,的确会被更多的人越走越窄,乃至尽头。我上面说,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既然是借鉴,就有扬弃,就有自己的新思想新思路,有自己的尝试与探索。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探索越大,创新越大,生命力也定会越强。
我佩服那些走出路来的人。他们探索的勇气,精神,胆略,都是值得学习的。
我也佩服那些在他人的成功之上,学习总结,最终走出自己一片天地的人。他们同样是值得赞扬的。
至于那些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一路吆喝的,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被抛弃。
所以,不管世上原本有没有路,也不管走的人是多还是少,走的人是你还是我,多一点求新,多一点探索,多一点发掘,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光明之路。
“科学家精神”让最后
一课“意味深长”
又是一个毕业的季节,国内高校的校园里正充斥着离别的苦涩味道,美好的大学时代正在和风华正茂的学子告别。对于即将走向四面八方,开始新生活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的“最后一课”具有启迪人生的重要意义,也是他们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栀子花开,青春不散场。为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中国科协近来组建“科学家精神报告团”,带着科技界民族英雄爱国、奉献、奋斗的故事,走进全国各地的学校用这样的“最后一课”,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加满油,再送一程。用这样的方式给毕业的大学生们上“最后一课”,不仅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开启另一段人生的大学生们精神上的激励,而且也是形式上的创新。
“科学家精神”让最后一课“意味深长”。“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无论是地质学家李四光,还是物理学家钱学森;无论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还是导弹事业的开拓者黄纬禄……老一辈科学家都是赤心报家国,铁肩担道义,他们在千难万险中,探索追求,以个人智慧和能量推动中国向前发展。他们矢志不渝爱着自己的祖国,“舍小家,为国家”,用精忠报国之志,合力勾勒了一幅璀璨、锦绣的中国的蓝图。家国情怀、崇高品德、高尚情操在他们身上一一展现;而昂扬拼搏的奋斗跋涉,献身事业的不懈努力,勇于创新的孜孜以求,他们的精神是国家财富,“科学家精神报告团”走进高校,为大学生们上“最后一课”,无疑就是一种传承和接力。
真正不辜负青春岁月,就需要以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去面对前进路上的一系列未知数,去承受那些风霜雨雪,去融入这个时代,书写自己的壮丽人生。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终究要面对一道道难题,面对一道道沟沟坎坎,在走出校门的前夕,正需要精神上的激励。而由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黄纬禄等著名科学家后人组成的“科学家精神报告团”,通过讲解父辈科学家爱国情、报国行,阐述他们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再现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为毕业的大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而老一辈科学家身上闪耀的光辉,对大学生们未来的工作和事业一定能起到激励作用,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科学家精神”让最后一课有了创新的色彩。大学的最后一课,毕业典礼上的“校长如是说”,几乎成为一种程式化。尽管在最后一课上,许多高校的校长们的“如是说”也不乏锦绣篇章,体现了一些大学的风骨,而且语言很“潮”,金句不断闪现,但久而久之总会出现“审美疲劳”,风流也终究会雨打风吹去。“科学家精神报告团”走进高校,为千千万万一只脚已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传经送宝,不仅对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对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划出人生的延长线更是具有赋能作用。
推荐阅读篇目:
《探索的行程》(当代大学生)
《探索未知而美好》(文章阅读网)
《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和实践》(个人图书馆)
[诵国学经典]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明理知义]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成长启示] 我们要像水一样,做到灵动而通达,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我们也要像山一样,做到仁慈宽容,安于义理,而不易冲动。
2.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明理知义]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成长启示] 做事情就像堆土成山一样,既可以功亏一篑,也可以持之以恒,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应该做到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课件57张PPT。第二单元 4 说数课时分层作业(四) 说数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在运用成语阐述具体问题时,能够做到随手拈来,简直如同________一般。
②对于那些想要高速处理海量数据同时抗干扰技术的运营商,爱立信拥有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可以________。
③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能从经营的角度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许多困扰就会________。
A.迎刃而解 探囊取物 手到擒来
B.手到擒来 迎刃而解 探囊取物
C.探囊取物 手到擒来 迎刃而解
D.手到擒来 迎刃而解 探囊取物
C [迎刃而解:碰着刀口就分开了。比喻事情容易处理,问题容易解决。探囊取物: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手到擒来:擒,捉拿。一上手就把敌人捉了来,形容办事情一举成功。“手到擒来”侧重于形容有把握;“迎刃而解”多用于解决矛盾、困难、纠纷等;而“探囊取物”偏重于“取”,强调极容易得到之意,还有“事情很容易办成”之意。]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浩如烟海的北京图书馆里藏书所包含的信息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B.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C.数轴上相邻两个整数之间可以插入无限多个分数以填入数轴上的空白,数学家一度认为这下子总算把整个数轴填满了。
D.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B [A项,语序不当,“浩如烟海的”应修饰“藏书”;C项,搭配不当,“填入”与“空白”不搭配,“填入”应改为“填充”;D项,表意不明,前面提出答案具有两面性的两个问题,后句中代词“此”,指向不明确。]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美的感觉当然就在这深巷里。我喜欢它两边各式各样的古屋和老墙。________我尤其喜欢站在这任意横斜的深巷里数着1、2、3……失去方向、天真无邪的感觉。
A.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
B.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
C.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
D.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
B [先明确选项中的“它们”指的是“古屋和老墙”,所以所选的句子应以“它们”为陈述对象,排除A、C两项;然后按“坡度——路面——花朵”由上到下的描写顺序来写,故应选B项。]
4.《说数》中的两首小诗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奥妙,请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小诗。
小数点
尽管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但数字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加精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在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示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句子特点为:尽管……但;修辞手法为拟人,语意上前后带有转折意味。
[答案] 尽管你的个儿是那样的矮小 但你却像星星一样的美丽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__①__。例如,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研究的原则。”数学家徐利治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数学美有别于其他的美,没有美妙的声音,__②__,没有动人的节奏,没有深邃的语言,它却是一种独特的美。正如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可见,__③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无论是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得保证前后句的话题统一,感彩与语体色彩的统一;保证语序合理,衔接自然紧密,前后呼应为一体。一般说来,下列种种衔接,是连贯的:话题统一,语脉相通,事理情理相通,语序前后一致,问与答前后照应,指代前后照应,句式前后一致,关联词前后照应,表达符合语境,音节和谐一致,等等。
[答案] ①许多学者都这样认为 ②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动感的画面) ③数学美具有丰富的内涵
6.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炼要点,给“数学语言学”下定义。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相距甚远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数学语言学是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并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
7.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要求:①切合题意;②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不要让“○”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可入,有“家”可归。
(2)“○”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
(3)“○”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自己的家园。
(4)无家可归的“○”字,期盼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数学之美
钱定平
数学领域“剑桥学派”创始人哈代曾说:数学家的造型,同画家和诗人一样,也应该是美丽的;数学概念应该就像色彩和语词一样,以和谐优美的方式结合起来。美不美是检查的第一关,蓬头垢面的数学不能与世长存。力主数学美的,还有同是英国人的学界大佬罗素,他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塑一样。
为了说明数学的这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无上的美”,我们可以举出一些粗浅的例子。数学有简洁美。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拉普拉斯方程、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等等,一个简明形式就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完全像我国晋朝文人陆机的《文赋》里歌唱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数学有意念上的抽象美。我们的世界明明是三维的,数学家偏偏究无穷维,抽象得不但在世间常人那里找不到对应物,而且就在数学家本人的脑袋里,只有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高扬精神状态进行对照。特别是,数学还带着一种创造上的通感美。通感使人能够于色彩中听到声音,在语词里看见颜色……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数学的美丽还在于她像绝色美人一样有一种“惹是生非”的挑逗美。数学研究得愈深入,就越会发现更多哲学问题、艺术问题、美学问题,甚至陌生难解的人生问题;它叫人争议,令人遐想,促人深思。这里有一个特别具有挑逗美的例子。美籍奥地利数学家歌德尔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这定理大胆直面“严格”“完备”“和谐”等完美指标,斩钉截铁地说数学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其中一定包含着无法证明的命题,既不能证明它“真”,又不能证明它“假”!该定理使德国数学泰斗希尔伯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严格完美大厦倾倒于一旦。后来,这条定理引发出一场场数学的和哲学的车轮大战。歌德尔定理于是有了许多首不同的唱词。其中一个说法是:任何一部VCD(或DVD)都有不能够放像的碟片!于是,喜好深刻的好事者又推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命题:人类到底能不能认识自身呢?计算机科学奠基人图灵提出的“不可计算性”的思想,也有这样强大的挑逗威力,而且又引出了计算机能不能超过人类哲学的问题……
一个孤高遗世的数学定理或理论,当它在数学之外引起大海汪洋的思潮、如痴如醉的辩论的时候,人们回眸一下,难道不承认这正是数学的美吗?美人尤物的特点难道不正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吗?能够挑拨起世界顶尖知识精英的无穷情思,澎湃心潮,不美,能够做到吗?所以,一位德国数学家才引用伏尔泰的话这么讲:阿基米德脑海里的奇思遐想,比荷马的要多得多哟!所以,英国大物理学家狄拉克也说:上帝使用了美丽的数学来创造这个世界!
8.以下不能说明数学的“挑逗美”的一项是(  )
A.美籍奥地利数学家歌德尔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打破了希尔伯特“严格”“完美”说。
B.受“不完备性定理”启发,有人提出了“人类到底能不能认识自身”的哲学命题。
C.数学研究的深入会使人思维敏维,善于简洁、准确地抽象和概括事物以及其他现象。
D.数学研究的深入,会引发人们对哲学、艺术甚至人生问题的研究兴趣。
C [注意对第三段中的相关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其中C项说明的是数学研究对人的思维发展的作用。]
9.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说数学能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
B.“剑桥学派”创始人罗素和学界大佬哈代都是力主数学美的代表人物。
C.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这预示着数学领域的研究将趋向大众化。
D.“不完备性定理”引发出一场场数学的和哲学的车轮大战。
D [A项,引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说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B项,“‘剑桥学派’创始人罗素和学界大佬哈代”应为“‘剑桥学派’创始人哈代和学界大佬罗素”;C项,“趋向大众化”推理不当。]
10.为什么说“上帝使用了美丽的数学来创造这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结果推找原因。该题干出现在最后一段,这句话的前面有词语“所以”,暗示得出结论的原因在前面的表述中。只要仔细阅读该段的内容,就可以得出答案要点。
[答案] 数学定理或理论在数学之外引起了大海汪洋的思潮、如痴如醉的辩论,挑拨起世界顶尖知识精英的无穷情思、澎湃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