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2单元 6 《寂静的春天》(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2单元 6 《寂静的春天》(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13:38:53

文档简介

6 寂静的春天(节选)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啮齿(niè)  逾越(yú)  步履(lǚ)   滞留(zhì)
瞬间(shùn) 辐射(fú) 奇迹(jì) 螺旋(luó)
溪流(xī) 药剂(jì) 循环(xún) 骨骼(ɡé)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弄  畜
供 转
2.语境辨析法
(1)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2)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草率·轻率
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多用于形容做事。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多用于形容态度、举止等。
(2)范畴·范围
范畴:跟理论体系的划分有关,一般来说是固定的。范围:不固定,因具体情况而定。 “范围”常说大小,“范畴”极少这样说。“范围”是个量化概念,可以通过提供数字、详细列举来表示范围。
2.明确词义
(1)连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指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可逆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源源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知不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若干个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2)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3)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4)形容不能倒转过来,多指局势或者局面。
(5)形容接连不断的样子。
(6)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而环境有条不紊地塑造和引导它所供(ɡònɡ)养的生物,这环境即包含有利生物生长的成分,又包含有害的成分。某些岩石放射出危险的射线;即便在一切生物从中取得能量的日光中,也包含有伤害力的短波射线。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供(ɡōnɡ) 即—既 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①__;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人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继续使它适宜一切生物生长?__②__。
A.①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 ②它们不应该被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B.①这些化学药品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 ②它们不应该被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C.①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 ②它们不应该被叫做“杀生剂”,而应称为“杀虫剂”
D.①这些化学药品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 ②它们不应该被叫做“杀生剂”,而应称为“杀虫剂”
A [根据强调重点及上下文的关系进行判断,应选A项。]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组织中,而且也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合逻辑,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
[资料链接]
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雷切尔·卡森
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她开创的现代环保运动、她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后人的理性发展。她性格内向,喜爱读书写诗,热爱大自然。1929年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授动物学。1936年卡森被聘为美国渔业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同时兼职撰写有关海洋生物的专题文章。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引发了环境保护运动。
关于海洋的传记:《在海风的吹拂下》、《我们周围的海洋》、《海的边缘》。醒世之作:《寂静的春天》。
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DDT等剧毒杀虫剂以提高粮食产量。到了50年代,这些有机氯化物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这些剧毒物的确在短期内起到了杀虫的效果,粮食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然而,这些剧毒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们却全然没有想到,这些用于杀死害虫的毒物会对环境及人类造成无穷的危害。
当这些剧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对人类造成危害时,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经过4年时间,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
[文本鉴赏]
本文以科学翔实的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记述了杀虫剂,特别是剧毒化学药品的广泛使用对鸟类乃至整个大自然造成的毁灭性危害,呼吁人们善用科学,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不要让科学危及人类自身,为推动环保运动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②化学物质被人广泛使用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第1段阐述的重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段概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接着一转话锋,说到了“在20世纪极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引起下文。
2.如何理解“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为下文写人改变自然这一中心做铺垫。
二、阅读第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迫切的心情。把尚不为人们所普遍认识的滥用化学药品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已经为人们普遍认识的核辐射的可怕危害相提并论,强调了滥用化学药品的严重危害。
三、阅读第4~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试分析第4、5、6三段在结构上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段是承接关系。第4段介绍了人类的急躁轻率使新情况不断产生,射线、辐射、化学物质不再只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拨弄原子的奇异产物,是人类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人工合成物。第5段紧承上文,谈到了要适应这些化学药品需要的时间,应以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大自然要求若干世代的时间来适应,而源源不断地冒出的新的化学药品投入实际使用令世人震惊。第6段简介这些化学药品被利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
5.根据第7段,你认为“杀虫剂”、“杀生剂”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杀虫剂”和“杀生剂”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极大的差别。“杀虫剂”指这些化学药品的功用是“杀虫”;而“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品的危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滥用化学药品对于自然万物及人类的致命后果。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曾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号,而在《寂静的春天》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请认真思考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说法有其合理性。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有限,所以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使人类社会得以发展。
(观点二)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我们现在驾驭自然的能力在增强,但是,我们要对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保护自然,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获得持久、稳定的幸福。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较说明法
作比较说明手法的运用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如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在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作比较,把尚不为人普遍认识的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破坏与众所周知的核污染作比较,把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作比较……作比较说明手法的运用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所要强调的信息,突出了人类滥用自己能改变自然的力量的可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
2.写法指导
运用比较说明法,关键在确定好比较点。只有比较点相同,才能进行比较。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如地位、影响等。
3.迁移运用
请以“淡水资源”为题,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说明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似乎取之不尽,但是你知道吗,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很多(据估计水的总体积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如果将这些水平均分布于地球表面,相当于地球整个表面覆盖着一层平均深度为2 650米的水),但这些水98%是咸水,主要分布在海洋中。淡水只占地球水总量的2%,约有3 000万立方公里,而这2%的淡水也不能全为人类所应用,因为它的88%被冻在两极的冰帽和冰川里,剩下的12%即河流、湖泊和能开采的浅层地下水才可为人类应用,其中绝大多数又为地下水,不开采不能应用,可直接应用的河流、湖泊中的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04%。地球上的水,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海洋和陆地上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再形成雨或雪落回大地,滋养万物,补充河流、湖泊或注入大海。水还会渗入地下,汇入地下蓄水层。正因为水资源的这种流动性质,因而形成了陆地的水涝或干旱,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所以,地球上可供我们饮用的水资源非常非常的少,大家一定要珍惜每一滴水!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让春天永远生动
曾几何时,春天是那么生动而多彩。可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量的农药被倾泻到农田,大片森林被无情地摧毁,大量的鸟儿不再返回……
人类正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谋杀自己的未来。于是,勇敢而执着的雷切尔·卡森站出来了,她顶住了杀虫剂产业以及某些科学家和农场主的猛烈攻击,用自己的呐喊——《寂静的春天》,惊醒了整个世界,抨击了人类“控制大自然”的妄自尊大,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灯。
【应用角度】 “人与自然”、“勇敢地呐喊”、“环境保护”等。
2.素材应用
森林资源逐年减少,人类如不赶快保护它,森林便会变成赤土裸地。近十多年来,人类共破坏了21亿公顷森林。部分砍伐的树木成了人们平时生活中的所需品的主要材料,部分的却是作为燃料。一切令人震惊。人们只贪图眼前的方便,滥伐后又不重新种植更多幼苗。资源有限,森林面积便少得可怜。人们可知道树的净化能力有多厉害!能吸入二氧化碳,排出人类分分不离的氧气。
保护大自然,就等同保护自己。我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我们不要再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会继续做出它的贡献。
[群文阅读]
导读: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环境问题屡见不鲜,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于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培养环境意识,为环境保护贡献出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泽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展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砍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
《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节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推荐阅读篇目:
《“低碳”不一定“环保”》(光明日报)
《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高文杰)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诵国学经典]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明理知义]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成长启示] 爱惜父母给予的生命是基本的孝行,这一思想观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仍要继承和弘扬。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明理知义]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成长启示] 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是完满理想的孝行。今天我们需辩证看待这种观念,不拘于光耀家族,应放眼于报效国家。
课件55张PPT。第二单元 6 寂静的春天(节选)课时分层作业(六) 寂静的春天(节选)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广东医科大学的刘老教授________,几十年来,不但指导研究生学习,是________。每次做手术,更是________。有人嘲笑他是________,殊不知,正是因为这样,刘老教授才几十年没出过一次事故,哪怕是极小的一次事故。
A.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小心翼翼 谨小慎微
B.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谨小慎微
C.精益求精 谨小慎微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D.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谨小慎微 小心翼翼
B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精益求精”强调追求更好,比较符合第一个空的语言环境,排除A、D两项。“谨小慎微”是贬义词,应该填到最后一个空中,排除C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绿色制造的目标是使产品从包装、运输、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处理的过程中,对环境的负作用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B.胡士斌老人收自己的女儿为徒,组建了荆门市东宝区梁山调剧团,排演了一大批传统剧目,为保护非遗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C.日前,海马汽车内部人士坦言,海马汽车销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马S5这一主力车型是否受到顾客欢迎决定的。
D.环境专家担心“桑吉”号油轮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的碰撞事故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环境灾难,杀灭大片海域的海洋生物。
B [A项,“从包装、运输、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处理”语序不当,应改为“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C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马S5这一主力车型是否受到顾客欢迎决定的”句式杂糅,“因为……”和“由……决定的”两句杂糅,可以把“因为”改为“由”。D项,“环境专家担心……会不会……”不合逻辑,“担心”与“不会”不合逻辑,“担心”的应是“会”,而不是“不会”,应删去“不会”。]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做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A [根据话题统一原则分析,材料的中心意思是油品质量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而不是汽车改造的问题,而C项是增添无关信息,所以错误。B项“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不符合事理。根据语境,应为一种假设情境,而D项表述成了条件关系,不符合文段测试结论的语境。]
4.以下是董群因病回家后给班主任王老师发的微信,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加以修改。
您的高足已经回到府上,请您放心。爸爸妈妈会照顾好他们的令爱,病好后我立马回母校。请帮忙给我留一份《寂静的春天》这一篇课文的学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高足”“府上”“令爱”都是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为“高足”,称呼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别人的女儿为“令爱”。“母校”是指本人曾经在那里毕业或学习过的学校。董群现在没有离校,所以不能称“母校”。
[答案] (1)“高足”改为“学生”;(2)“府上”改为“家中”;(3)“令爱”改为“女儿”;(4)“母校”改为“学校”。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给“高效微生物肥料”下定义。(不超过50字)
高效微生物肥料是一种新型肥料,它含有多种有益的微生物,通过先进的新工艺制造而成。这种微生物肥料能够促进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增加植物的营养。使用这种肥料可以提高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的能力,能促进植物茁壮成长,枝叶繁茂,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花朵鲜艳,果实饱满,能明显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这种微生物肥料的优点在于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是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肥料。我国微生物专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从研制到投入生产,在制造、安装、调试、培训人员等各个环节都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
高效微生物肥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效微生物肥料是)一种通过先进新工艺制造,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明显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的新型肥料。
6.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关系,请你仿用这种方式写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具有的联系。
示例:理解、信任是填平鸿沟的基石;怀疑、疏远是割开感情的利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热爱、保护是播种绿色的种子;践踏、破坏是制造沙尘的机器。
(2)亲近、敬畏是浇灌花卉的清泉;远离、亵渎是摧残草木的风霜。
7.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排放形式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 179
86.6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7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 513.3
100.0
【注】 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造成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文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治理雾霾天气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结合形成的固体污染物。
(2)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由煤炭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加大环保管理力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大自然在反抗
雷切尔·卡森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波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上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活动的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的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们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将昆虫充积于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但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
(节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本身就有一道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但由于人类滥用化学物质,这道天然防线的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了。
B.作者认为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
C.文章多次引用了一些科学家的话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文学情趣。
D.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是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优秀科普类文章。
C [C项,“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文学情趣”错。这些观点只是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强调滥用杀虫剂所造成的危害。]
9.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自然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候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也会变得对人不利。而当这一平衡受人类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会变得对人不利。
B.昆虫内部本身就存在自相残杀的战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对我们有害的昆虫,这使得原本对我们有益的昆虫泛滥成灾。
C.文中举黄蚂蚁、黄蜂、食蚜蝇、瓢虫、草蜻蛉等昆虫消灭害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有些昆虫是我们的朋友,呼吁人们保护这些有益昆虫。
D.文章运用举例子、下定义等方法,尤其注重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与报复。
A [B项,原文第6段说的是“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选项表述错误。C项,文中举这些昆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昆虫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这是一种天然保护作用。D项,文中并没有运用下定义的方法。]
10.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指出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控制昆虫的做法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②表明作者是反对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虫害这一做法的。③表达对人类至今仍未意识到过多干预大自然最终会导致更大灾难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