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溶解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溶解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2-08 10:2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 掌握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3、 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课 题: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蔗糖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提问: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讨论1:从上面的实验现象,你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吗?
饱和溶液:在 ,向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 ,向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总结: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溶剂
讨论2: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即为什么必须指明溶质是什么?)
举例:以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高锰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为例说明为什么必须致命溶质是什么。
讨论3: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
方法:
在一定温度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同种溶质,如果不再溶解,则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继续溶解,则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练习: 20度时,将33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食盐全部溶解,此时溶液质量为 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又恰好全部溶解,则溶质为 克,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为 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溶液的质量是 克。
总结:只有在溶剂中溶解的物质才能叫溶质,不溶解的那部分质量不能算为溶液的质量
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通常情况)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提示:“升温”和“降温”两种方法适合大多数固态溶质的溶液,对极少数固体(如:氢氧化钙)来说恰好相反.
归纳: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等
当堂训练(5分钟):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 非常浓的溶液;
B 增加该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C 非常稀的溶液;
D 增加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固体,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液质量增大;
C.固体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加.
3.一定温度下,从500克的饱和溶液中倒出100克
溶液,剩余的溶液里,下列数值比原溶液减少的是①溶质的质量; ②溶剂的质量;
③溶液的密度; ④溶液的质量;
⑤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浓度);( )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4.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
是( )
A.升高温度 B.加入溶质
C.降低温度 D.倒出一部分溶液
总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作业: 课后练习题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