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评 1 感悟自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评 1 感悟自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22:3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黄山印象
丰子恺
①看山,通常是仰起头来看的。然而黄山不同,常常要低下头去看。因为黄山是群山,登上一个高峰,就可俯瞰群山。这教人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精神为之兴奋,胸襟为之开朗。我在黄山盘桓了十多天,登过紫云峰、立马峰、天都峰、玉屏峰、光明顶、狮子林、眉毛峰等,常常爬到绝顶,有如苏东坡游赤壁的“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②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因为方向一改变,山的样子就不同,有时竟完全两样。例如从玉屏峰望天都峰,看见旁边一个峰顶上有一块石头,很像一只松鼠正在向天都峰跳过去的样子,这景致就叫“松鼠跳天都”。然而爬到天都峰上望去,这松鼠却变成了一双鞋子。又如佛掌峰,从某角度望去竟像一个手掌,五根手指很分明。然而峰回路转,这手掌就变成了一个拳头。其他如“罗汉拜观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梦笔生花”“鳌鱼驮金龟”等景致,也都随时改样,变幻无定。如果我是个好事者,不难替这些石山新造出几十个名目来,让导游人增加些讲解资料。然而我没有这种雅兴。
③翻山过岭了好几天,最后逶迤下山,到云谷寺投宿。这云谷寺位于群山之间的一个谷中。由此再爬过一个眉毛峰,就可以回到黄山宾馆而结束游程了。我这天傍晚到达云谷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觉得心情和过去几天完全不同。起初想不出其所以然,后来仔细思索,方才明白原因:原来云谷寺位于较低的山谷中,开门见山,而这山高得很,用“万丈”“插云”等词来形容似乎还嫌不够,简直可用“凌霄”“逼天”等字眼。 因此我看山必须仰起头来。古语云“高山仰止”,可见仰起头来看山是正常的,而低下头去看山是异常的。我一到云谷寺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便是因为在好几天异常之后突然恢复正常的缘故。这时候我觉得异常固然可喜,但是正常更为可爱。我躺在云谷寺宿舍门前的藤椅里,卧看山景,但见一向异常地躺在我脚下的白云,现在正常地浮在我头上了,觉得很自然。它们无心出岫,随意来往;有时冉冉而降,似乎要闯进寺里来访问我的样子。我便想起某古人的诗句“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好诗句啊!然而叫我做这山僧,一定闭门不纳,因为白云这东西是很潮湿的。
④此外也许还有一个原因:云谷寺是旧式房子,三开间的楼屋。我们住在楼下左右两间里,中央一间作为客堂;廊下很宽,布设桌椅,可以随意起卧,品茗谈话,饮酒看山,比过去所住的黄山宾馆趣味好得多。黄山宾馆建筑尤为富丽堂皇,同上海的国际饭店、锦江饭店等差不多,也有同上海一样的卫生设备。这些房屋居住起来固然舒服,然而太刻板,太洋化;住得长久了,觉得仿佛关在笼子里。云谷寺就没有这种感觉,不像旅馆,却像人家家里,有亲切温暖之感和自然之趣。因此我一到云谷寺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云谷寺倘能添置卫生设备,采用些西式建筑的优点;黄山宾馆的建筑倘能采用中国方式,而加西洋设备,使外为中用,那才是我所理想的旅舍。
⑤这又使我回想起杭州的一家西菜馆的事,附说在此:此次我游黄山,道经杭州,曾经到一个西菜馆里去吃一餐午饭。这菜馆采用西式的分食办法,但不用刀叉而用中国的筷子。这办法好极。原来中国的合食是不好的办法,各人的唾液都可能由筷子带进菜碗里,拌匀了请大家吃。西洋的分食办法就没有这弊端,很应该采用。然而西洋的刀叉,中国人实在用不惯,我们还是用筷子便当。这西菜馆能采取中西之长,创造新办法,非常合理,很可赞佩。当时我看见座上多半是农民,就恍然大悟:农民最不惯用刀叉,这合理的新办法显然是农民教他们创造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开头为过渡句,总结了上段的“低头看山”,又引出下文“面面看山”,写出了黄山高而景致多变幻的特点。
B.文章第②段叙写“松鼠跳天都”、佛掌峰等景致的随时改样和变幻无定,是为了交代“我”没有给这些景致新造名目的雅兴的原因,表明“我”静观人生的风格。
C.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引用“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的诗句并赞叹其是“好诗句”,是为了表现自己在云谷寺看云看山获得的“自然”之趣。
D.文章第④段拿云谷寺的房子与黄山宾馆作对比,是为了表现云谷寺带给“我”的亲切温暖之感和自然之趣,这使“我”一到云谷寺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
B [B项,“文章第②段叙写‘松鼠跳天都’、佛掌峰等景致的随时改样和变幻无定”,是为了突出该段的中心句“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
2.本文题为“黄山印象”,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通过游览黄山,获得了哪些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共五段,层次很清晰,①②段为第一部分,第②段的首句“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揭示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③④⑤段为第二部分,从第④段开头句“此外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可以看出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我”在云谷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的原因。第⑤段是对第④段“外为中用”的话题的拓展。作答此题,需要从前四段中归纳概括。
[答案] ①黄山常常要低下头去看。②黄山还要面面看。③低头看山是异常的,可喜;仰头看山是正常的,可爱。④理想的旅舍应是中西合璧的。
3.文中说:“这西菜馆能采取中西之长,创造新办法,非常合理,很可赞佩。”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点明了中西方在文化交流和学习时一定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西餐的分食办法卫生、文明,应予效法;国人用不惯刀叉而喜用筷子,不影响吃西餐,自可坚持。这种采取中西之长创造新办法的思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不管是在饮食文化方面、建筑文化方面,还是其他方面,我们都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瓦尔登湖(节选)
亨利·梭罗
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起,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形成一些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形成湖岸的那些山太峻峭,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些山林的舞台剧。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过,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因为我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我却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厂中,或者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小道上徜徉了,不可能从这样的森林中偶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
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魈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却不但没有跑到这湖上来游泳或喝水,反而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鼓膜的声音已经使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这特洛伊木马,腹中躲了一千个人,全是那些经商的希腊人想出来的!哪里去找呵,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的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瘟神的肋骨之间?
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一次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指出,湖岸的许多森林遭到人为的巨大破坏,被先后砍伐,瓦尔登湖发生了巨大变化。
B.“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像和风一样地在瓦尔登湖上漂浮,消磨了好些光阴。
C.作者认为,工业文明破坏了自然的美丽,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D.结尾“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言外之意是“瓦尔登湖,你还是当初的你吗?”
C [A项,“瓦尔登湖发生了巨大变化”错。原文多处指出瓦尔登湖本身没有变化。B项,文中只是说“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并未确指是“年轻的时候”。D项,“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表达了作者又见瓦尔登湖的激动心情。]
5.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懒惰”是指对湖水的陶醉和依恋。“产量”是指湖水带来的享受。这句话的含意是湖水的魅力使作者终日徜徉其间,给作者以丰富的精神享受。
6.梭罗在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堪称一位“异人”,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有什么现实意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梭罗是“简朴生活”的宗师,他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瓦尔登湖》完全可以看作是梭罗生活的诗意宣言,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歌颂,是对金钱社会的强烈反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7分)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注】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敌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足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 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B.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C.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D.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A [解答时,注意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借助关键词语和断句技巧进行灵活排除。由“行至云巢”可以推知“云巢”为“至”的宾语,“云巢”为地点,可以断开,可排除BD。由语境可知,“刺天”的主语应为“万峰”,故“万峰”与“刺天”不可断开,可排除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癸卯”为干支之一,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二者的组合有60个。“癸卯”之前是壬寅,之后是甲辰。
B.“公”在先秦时代为爵位的一种,之后则成为一个尊称,用于第二人称时相当于“您”。
C.“土人”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因他们比较落后,所以文中使用这个词语是含有轻视之意的。
D.“族”有家族之意,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群体。文中“迥非一族”的“族”是其引申义,指的是“种类”。
C [文中并无轻视之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了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的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C [“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错,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
(2)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参考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僧人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工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面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僧人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僧人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僧人笑了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地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 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①。三拊当时顽石②,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 ①士雅与刘琨:均为东晋爱国将领。②顽石:指当年诸葛亮堆成八阵图的石子。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起头两句以问句开头,点明“中原一恨”的原因是南北分裂,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B.“却似”三句是说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而白璧有瑕。暗指金瓯有缺。
C.“鞭霆力”和“昆仑”都借喻抗金力量,表达了词人要驱逐金人、一雪国耻的决心。
D.词人借拊顽石,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其对统一大计的关切溢于言表。
C [C项,“昆仑”指金人的老家。]
12.“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②用了比喻的手法。“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③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每点2分)
二、语言运用(20分)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B [根据语境,“这”指代的是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以“这其中尺度的把握”承接上文,与上文衔接更紧密,故排除C、D两项。比较A、B两项,从内部的逻辑关系上看,应是理解决定尺度的把握,而不是尺度的把握决定理解。故选B。]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B [A项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B项与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都表示形象化的比喻;C项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D项中的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故本题选B。]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A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删去;二是根据语境,“并行不悖”用在此处不合逻辑,可将“并行不悖”改为“至关重要”等词。据此分析,A项修改最恰当。]
16.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报社一则启事片段,明确题目中“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的提示,注意从书面语的使用以及词语的搭配、得体、感彩等方面考虑。本则启事中,“参加者”与“重大事件”搭配不当,应将“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打探者”用语不庄重,应改为“知情者”;“关爱者”与“社会热点”搭配不当,应将“关爱者”改为“关注者”;“征询”与“线索”搭配不当,应将“征询”改为“征集”;“等着”用语口语化,应改为“期待”或“等待”。
[答案] (示例)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③“关爱者”改为“关注者”;④“征询”改为“征集”;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17.下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
要求:①必须原创;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奔跃气如虹,昂首啸长空。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示例二)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骏马奔驰,一往无前。
三、写作 (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高中生活关键词”有:理解、敬畏、转变、平衡、独立、超越。
以上材料中哪两个关键词最能概括你的高中生活?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选择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呈现自己的高中生活。可组合理解、转变;理解、独立;超越、转变;敬畏、独立;平衡、超越;(2)概括你的高中生活。文章是写自己的高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自己认为高中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呈现自己高中生活的状态,或者说呈现自己高中生活中所体现的品质。出题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呈现一个自己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生活状态。写作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高中生活是什么?二是高中生活教会了自己什么?从高中生活是什么的角度:比如选择“理解、转变”,转变自己的处世态度,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或者理解,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发生转变。选择“超越、转变”,超越自我,成就梦想;转变观念,实现自我超越。从高中生活教会了自己什么的角度,选择“理解、转变”,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理解,转变人际关系。选择“超越、独立”,生活中要独立,不断超越自己,迎来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敬畏、理解”,生活中,要懂得敬畏、理解;敬畏、理解造就别样人生;等等。
【佳作展示】
超越自我,成就梦想
少年时,天真无邪的懵懂,对一切好奇憧憬;青年时,在学海中不断泛舟,为自己描绘着一幅幅宏伟蓝图;中年时,“老君炉”里修炼,总想得道后成仙;花甲后,面对喧嚣仍能皓首穷经,不坠青云之志,多少人在人生的四季里,在超越自我中孑孓前行。
超越庸俗成卓越
有的人喜欢看篮球比赛,最终成为一名篮球教练,有的人却永远只是一名看客;有的人当陪练最终练出了拳坛冠军,有的人却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有的人为电影演员当替身,最终成为影坛巨星,有的人却永远是一个跑龙套的。人,都是从平凡中走过来的,但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在超凡脱俗中重生,但有的人却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一生。
成就梦想为强者
带着梦想共同上路,让意志与梦想齐飞。让时间回味这一刻,让岁月见证这一回。王蒙,这位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的假小子,已经拥有了几个世界冠军的头衔,但她依旧在冰场上不断地超越着自我,刷新了自己创造的一个个记录,成就了中国短道速滑的一个个梦想,她,让人刮目相看,被誉为体坛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至今让中国人记忆犹新,中国奥运代表团最终以51枚金牌名列榜首。从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到名列榜首,中华健儿用了24年的时间,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
跨越目标需努力
有两个人都在建筑工地砌砖,有人问第一个人道:“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砌砖。”问第二个人道:“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建造一个艺术宫殿。”若干年后,第一个人还是砌砖的瓦工,第二个人则成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拿破仑将军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此言一语中的,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树立一个远大宏伟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才有希望实现当初的构想。秦始皇征战八方,统一六国,完成了河山一统的梦想;汉武帝北击匈奴多年,终于安邦定国,实现南北安定的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终于实现贞观之治,让八方来朝拜;明成祖戎马一生,建立大明王朝的宏基伟业。事实证明,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踏平坎坷成大道,努力最终达目标。
超越自己,成就梦想,需要我们时代青年不懈地努力,克服自然上的困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磨难和坎坷,同时还要战胜自我的惰性和懦弱,发扬顽强和执着精神,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最终一定会迎来成功的喜悦,成就人生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