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评 3 小说(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评 3 小说(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22:3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三) 第三单元 小说(1)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我相信,莫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作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一些小小说作者,受小小说文体限制,往往注重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而忽略对人物的塑造。莫美的一些小小说,如《提案》《肝炎专用杯》等,也极尽“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法,讲究“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之局,追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情节紧凑多变,引人入胜。但他又以高超的速写技法塑造人物,寥寥几笔,即勾勒出性格鲜明的形象,展示人物命运,表达重大命题。《爷爷的芭蕉蔸》的结尾写“我”为解决工作问题,要去找一生都靠弄虚作假而平步青云的邻居——四喜时,“爷爷听见了……铁青着脸,用拐杖敲着我坐的凳脚说:‘谁要去找四喜,就敲断谁的脚杆子!’”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让一个本真为人、疾恶如仇、痛恨弄虚作假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诗意,还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莫美所在的湖南省涟源市一带,是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交融之地,保留了大量奇异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自然就会成为作品的典型环境之一,也是作品中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最典型的一处就是《外婆家的杨梅树》中给杨梅树过年的习俗……仿佛是一首对话体民歌,诗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莫美以其诗意书写,创作出一大批充满诗意的、艺术精度和思想深度并具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节选自梅婷《小小说里的大诗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美的小小说,大都借鉴《诗经》“一叹三唱”的写法,反复吟咏某些富有诗意的句子,使作品具有诗化的特色。
B.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于散淡的叙述中寄寓着现实追问和哲学思考,这比他以往注重情节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C.莫美的小小说往往淡化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在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上下功夫,而是着意塑造人物。
D.莫美依托家乡的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汲取其中的奇异习俗,使其成为小小说的典型环境以及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
D [A项以偏概全。“大都借鉴《诗经》‘一叹三唱’的写法”错。作者只是举例分析莫美的小小说的诗意之美,例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反复出现“夕阳西沉,红霞满天”等语句,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但并没有说他的小小说大都如此。B项无中生有。“这比他以往注重情节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错。原文只是将莫美的小小说与别的作家作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进行比较。C项曲解文意。“往往淡化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在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上下功夫”错,原文说:莫美的一些小小说……也极尽“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法,讲究“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之局,追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情节紧凑多变,引人入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暗用“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法,指出本文评论对象——小小说集《印象》是部充满诗意的好的文学作品。
B.文章在认真梳理莫美小小说的类型基础上,采用例论法,令人信服地论述本文的中心观点,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
C.文章中间运用对照式结构,分别从作品语言、人生思考、人物塑造和地域特色四个方面分析莫美小说的盎然诗意。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阐述,高度评价了作家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称其充满诗意兼有艺术精度和思想深度。
C [“文章中间运用对照式结构”说法错误,中间所谈四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正反对照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那么,即便它是小说,或者散文,抑或戏剧等,其本质也都是一首诗。
B.如果莫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时,不是作为一首首诗来写的话,那他不可能创作出一大批富有诗意的作品。
C.莫美的小小说,故事真实动人,语言质朴天然,叙述舒缓散淡,娓娓道来之中,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
D.莫美小小说创作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被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滋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诗意的源泉。
D [从第五自然段可知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以帮助作家从生活中获得诗意的源泉。“只有……才……”说法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3分)
我叫田栀毓
庄 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 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 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①,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 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医书,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哪还上得起大医院?便“扑通”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镇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昧默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②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蛮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扑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注】 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有通便消肿功效。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叙事语言间用白话与文言,同时大量引入地方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譬喻,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田栀毓治病善于利用病人心理。给田崇义的药用“小人参”泡酒,给豆娃儿子开药用蘑菇作引,目的是使病人相信他医术的神奇,平常食材也能治得大病。
C.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扑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搏,后一次则表现的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D.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褐鸟翻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
C [A项“间用白话与文言”错误,小说主要以口语叙述为主;B项目的分析错误,真正的目的是掩盖他用药的大胆;D项“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不够完整,“迫切”与景物特征不符,除了“求生欲望”,更有对生命价值的领悟和反思。]
5.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蛮憨大胆,敢治各种疑难杂症,敢将剧毒之物入药。②喜爱本行,自学医术多年,常年开办诊所,为乡人治病。③非常自信,因以奇招治好了几个大病,从而对自己的医术颇为得意。④知错能改,善于自我反省。⑤灵活心细,善于观察病征,酌情取舍。
6.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物形象上,表明田栀毓对自己的医术有了清醒的认识,丰富了人物形象;②情节发展上,诊所突然停业的情节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呼应了小说标题;③思想内容上,突显了“医生”称谓的沉重和责任的重大;④读者感受上(或艺术结构上),巧妙的突转形成戏剧性的效果,容易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张玮,字席之,武进人。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讲学东林书院,师孙慎行。其学以慎独研几为宗。万历四十年举应天乡试第一。越七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兵部职方,历郎中,出为广东提学佥事。粤俗奢丽,督学至,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象犀文石,名花珠贝,磊砢璀璨,玮悉屏去弗视也。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玮廉,归而布袍草履,授徒于家。庄烈帝即位,起江西参议,历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是岁,四方大旱,玮以军食可虞,奏请:“禁江西、湖广遏籴,而令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输漕粮银,赴彼易米,则小民免催科之苦,太仓无颗粒之亏;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皮布,非州县土产者,悉解折色,且尽改民解为官解,以救民汤火。”所司多议行。迁南京光禄卿,召入为右佥都御史,迁左副都御史。时刘宗周、金光辰并总宪纪,玮乃上《风励台班疏》曰:“惩往正以监来。今极贪则原任巡按苏松御史王志举,极廉则原任南京侍御史成勇。勇与臣曾不相知,家居闻勇被逮,士民泣送者万辈,百里不休。后入南都,始知勇在台不滥听一辞,不轻赎一锾,不受属吏一蔬一果。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臣离南中,辄扳辕愿借成御史,惠我南人。虽前奉严谴,宜召为诸御史劝。”疏上,一时称快。诏下志举法司逮治,成勇叙用。玮旋以病谢归,未几卒。福王时,赠左都御史,谥清惠。
(节选自《明史·张玮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B.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C.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 [先找出四个选项中不同的断句处,即“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与“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两处。根据涉及的人物来判断,“引疾去”的主语应是传主“张玮”,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中的“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与“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两处,不难看出“谓”是“认为”的意思,不是“说”的意思,后面的“言之吏部”是吴宗达的进一步行为,因而“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的断句不合适。故排除B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试,科举分级考试的一种,每隔三年在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是古代官署六部之一,长官称户部尚书,其副职为主事。
C.折色,唐末至明清原定征收的实物田赋称本色,如果用布帛等其他实物或货币来代替赋税,称折色。
D.谥,给予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清惠”表示对张玮的褒扬。
B [“其副职为主事”错误,户部尚书的副职称户部侍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玮勤勉好学。他曾到东林书院讲学,师从孙慎行,把慎独和研几作为研学的重点与根本,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B.张玮虑事周全。任应天府丞时忧虑军食,上奏朝廷采取利民措施,既让百姓免除被催交赋税的困苦,也使太仓没有颗粒米粮的减损。
C.张玮崇尚简约。在广东任职时,对当地官署提供的豪华用具以及从别的省份调配的家用器具、名贵花卉等一概舍弃屏退,不看一眼。
D.张玮善于谏言。他的《风励台班疏》中指出,原任巡按苏松御史王志举是贪官,而原任南京侍御史成勇是廉吏,受到众人认可,皇帝下诏惩恶扬善。
C [“从别的省份调配的家用器具、名贵花卉等一概舍弃屏退”有误,原文中的“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是说办公官署所提供的帷帐、用具、车马食物等比其他省份的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少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困,自己获取糟糠秕谷来自给,不轻易接受他人一顿饭,被同里的薛敷教所了解。(得分点:“孤”“轻”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子大意2分)
(2)(对于)那些成为百姓祸害的凶暴的绅士官吏,一点儿也不宽容。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来委婉开导民众。(得分点:“假借”“委曲”“孝弟”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玮,字席之,是武进人。少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困,自己获取糟糠秕谷来自给,不轻易接受他人一顿饭,被同里的薛敷教所了解。在东林书院讲学,以孙慎行为师。张玮的学术把独处时谨慎不苟和穷究精微作为根本。万历四十年参加应天乡试考中第一名。过了七年,成为进士,授官户部主事。(张玮)被调任兵部职方,历任郎中,出京城任广东提学佥事。广东一带的风俗奢侈华丽,督学到任,宫室陈设和宴会上用的帷帐、用具及车马食物的供应盖过其他地区,象牙、犀角、玛瑙,名贵花木、珍珠宝贝,堆砌众多,光彩耀眼,张玮全都舍弃屏退,不看一眼。大官吏修建魏忠贤祠,向张玮请求上梁文,张玮当天就(因拒绝写文章)隐退辞职。张玮廉洁,回家后穿布衣着草鞋,在家中教授弟子。庄烈帝即位,(张玮)被起用任江西参议,历任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认为张玮难于进用而易于引退,向吏部说明这种情况,(朝廷)召张玮任尚宝卿,晋升太仆少卿。因事获罪调任南京大理丞,称病辞职离去。很久之后,(张玮)被起用任应天府丞。这一年,四方大旱,张玮认为军用粮料值得忧虑,上奏请求:“禁止江西、湖广遏制买进粮食,而让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合输送漕粮的银两,到别的地方换米,这样平民就可免受催收租税的痛苦,太仓也没有颗粒米粮的减损;其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皮布,如果不是州县土产的,全部解送折色,并且全部将百姓解送改为官府解送,以此来救民众于水火。”主管官吏大多商议执行。(张玮)升任南京光禄卿,皇帝召他入京城任右佥都御史,升任左副都御史。当时刘宗周、金光辰一同总管法纪,张玮就进献《风励台班疏》说:“惩戒以往的为政失误来作为以后的借鉴。现今最大的贪官是原任巡按苏松御史王志举,最大的清官是原任南京侍御史成勇。成勇和我不曾相识,我在家闲居时听说成勇被逮捕,士人平民哭泣着前往送别成勇的数以万计,送到百里以外还不肯停止。后来我进入南都,才知道成勇在职位上不乱听一句话,不轻易用一钱抵消或弥补罪过,不收受下属官吏的一蔬一果。(对于)那些成为百姓祸害的凶暴的绅士官吏,一点儿也不宽容。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来委婉开导民众。我离开南中,百姓就拉着我的车辕请求借用成御史,施惠于我们南人。虽然以前他受到严厉谴责,应当召回来劝勉诸御史。”奏疏呈上,一时之间众人称快。皇帝下诏令将王志举交给司法部门逮捕治罪,成勇依据规定任用。张玮不久因为生病辞官回家,没过多久去世。福王时,追赠为左都御史,谥号清惠。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客游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记载冯谖才华出众,是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曾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D [D项,“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1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语,杜诗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两首诗都是羁旅思乡诗,都有思乡怀人之情。不同的是杜诗除了个人情感外,还有忧国忧民之情,感情更加深沉;李诗“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失意之中,人总是会生出思乡之情。李诗中,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异乡。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了几分痛苦。
[答案] 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异: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4分)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________。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________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________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   )。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不论你读的是纸质书和电子书,真正的阅读要旨在于你从书中读到的内容是否能在生活中形成有用的养分。真正的阅读,可以在________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相径庭 耳濡目染 登峰造极 灯红酒绿
B.大相径庭 潜移默化 无与伦比 灯红酒绿
C.泾渭分明 潜移默化 登峰造极 纸醉金迷
D.泾渭分明 耳濡目染 无与伦比 纸醉金迷
B [“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登峰造极”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无与伦比”指没有能够比得上的。“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纸醉金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代先哲就被幽禁在里面
B.就把精微广博的文化珍藏在里面
C.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
D.精微广博的文化就被珍藏在里面
C [根据文意,“他也不会恼”“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他”指的是“一代先哲”,先排除B、D;再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排除A。]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论你读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真正的阅读要旨在于你从书中读到的内容要能在生活中形成有用的养分。
B.不论你读的是纸质书和电子书,真正的阅读要旨在于你从书中读到的内容要能在生活中形成有用的养分。
C.不论你读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真正的阅读要旨在于你从书中读到的内容是否能在生活中形成有用的养分。
D.无论你读的是纸质书和电子书,你从书中读到的内容能在生活中形成有用的养分才是真正的阅读要旨所在。
A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用词不当,和“不论”搭配的应该是“还是”;二是一面对两面不搭配,应把“是否能在生活中形成有用的养分”中的“是否”去掉。]
16.下面是一则通告初稿的片段,其中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敝工程将于2018年8月10日20时至11日8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87654321。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和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宣布”改为“通告”;②“敝”改为“本”,③“提出”改为“垂询”;④“贵用户”改为“您”;⑤“不安”改为“歉意”。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因为自信,我靠着纤嫩的双腿,在人生旅途上迈出伟大一步。
材料
心灵 奖状 风采
寥廓蓝天 领奖高台 运动赛场
压力 双手 翅膀 理想 坚强 拼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拼搏,我凭着付出的双手,在领奖高台上举起火红奖状。因为坚强,我忍着巨大的压力,在运动赛场上展现勇者风采。因为理想,我驾着坚强的翅膀,在寥廓蓝天上放飞自我心灵。
三、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从中心和边缘的概念适用范围来看,应该主要是地域和位置上的,当然也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地域上的“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思想上的“主流”与“非主流”,职场上的“热门行业”与“冷门行业”,甚至是小到一间教室中的座位分布,都是概念的适用范围。但是,中心和边缘是相对概念,一般不可孤立存在。
从深层含义上看,中心和边缘的选择代表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由中心和边缘联系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可以。
围绕“中心、边缘”来谈“各自优势”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属于符合题意。
参考角度:
第一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向往中心,因为中心带来便利、机会和认同。
②中心虽好,可不要迷失其中,最终边缘化。
③努力进入中心,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的体现。
第二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喜欢边缘的地方,因为简单质朴。
②安守边缘,只要不沉沦,边缘即中心。
③逃离中心,到边缘寻找别样的风景。
④安守边缘,这是淡泊的价值观的体现。
综合两段材料可参考的角度:
①中心和边缘各有优势。
②选择中心还是边缘,代表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③不在中心迷失,也不在边缘沉沦。
【佳作展示】
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
这是一个争当英雄的时代,人人都渴望挤到社会的舞台中心。的确,中心意味着机遇、关注、成功,它的确非常美好。然而,就在挤向中心的过程中,多少人迷失在人流中,成了永远的边缘。其实边缘未必不是一个新的中心,只要我们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只要我们安心于脚下,我们就在中心。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阿久悠如是说。如果我们身处边缘,那么正如阿久悠这句话,不必强求自己向中心进发,而是要心在中心,不沉沦,不放弃。梭罗,生活在瓦尔登湖畔,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并写出了《瓦尔登湖》。门罗,生活在加拿大的边远小镇,坚持勤勉写作,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文学上的至高荣誉。高更,生活在塔希提岛上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画出了传世名作。他们,既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傲人的天赋,生活在边缘,心却向往广阔的天空,承受着边缘的痛苦,却也在这里坚持内心的选择,于是他们成为中心。
“虽然我们都嘲笑追逐影子的人,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都在追逐影子。”华兹华斯如是说。我们的心决定我们是不是中心,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决定我们会成为什么。然而,在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正像追逐影子的人,一开始都充满希望,最后只不过选错了方向。大多数人艰难地奔向中心,却永远也不能到达,他们抱怨自己没有富庶的家境,没有过硬的人脉,没有成才的环境。而他们在抱怨时,身在农村的俞敏洪,早已立下了考去北大的决心;刚刚成人的马云,早就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志向。心之所向,便是中心,他们在边缘,并不沉沦,而是用心拥抱世界,默默努力,最后成为别人眼中的中心。
心之所向,便是中心。中心是极容易迷失的,因为身处中心往往看不清自己,他们丧失了在中心的那颗心,而身处边缘却能时时认清自己。设想如果在中心迷失,那么挤进中心的意义又在哪里?只要不沉沦,我们的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