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3单元 9 《祝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3单元 9 《祝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22:44:39

文档简介

9 祝福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钝响(dùn)   陈抟(tuán)   悚然(sǒnɡ)
踌蹰(chú ) 负疚(jiù) 俨然(yǎn)
忌讳(huì) 打搅(jiǎo) 聘礼(pìn)
瑟瑟(sè) 窥探(kuī) 桌帏(wéi)
草窠(kē) 蹙缩(cù) 歆享(xīn)
牲醴(lǐ) 搭讪(shàn) 唾弃(tuò)
烟霭(ǎi) 镯子(zhuó) 一瞥(piē)
窈陷(yǎo) 渣滓(zǐ) 祭祀(s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监     拓
拗 咽
2.语境辨析法
(1)他默默地将一个削(xiāo)了皮的苹果递到妈妈手里,抬头看到妈妈瘦削(xuē)的脸,他心疼极了。
(2)他看见那薄(báo)薄的镜片后面,射出一道鄙薄(bó)的光,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简洁·简捷
简洁:简单、整洁,用来形容语言、文章等。 简捷:简便、快捷,用来形容动作、过程等。
(2)偶然·偶尔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与“必然”相对。偶尔:间或,有时候。与“经常”相对。
2.明确词义
(1)沸反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绵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七手八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心平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2)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3)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4)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5)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一用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jiē)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胲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百无一用—百无聊赖 芥(jiè) 胲—骸
2.下面几句话,语序被打乱了,其正确的顺序当为(  )
①满天飞舞 ②下午竟下起雪来 ③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④天色愈阴暗了 ⑤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⑥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A.②③④⑤①⑥    B.④②③⑤①⑥
C.④②⑤①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C [④点明时间,且表明已有下雪征兆;②⑤①则由下雪,到对雪花的描写,再到对雪花飞舞的描写;⑥中的“烟霭”“气色”明显是夹在“满天飞舞”的雪花中的,因而⑥应放在①之后;③是总写雪景,故放在最后。]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从他正襟危坐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搭配不当,将“正襟危坐”改为“俨然”。
[资料链接]
中国现代文坛巨匠——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98年离开故乡求学,1902年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平。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以进化论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他被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后十年的杂文,更加犀利、深刻,犹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辩证的精神。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等。
《祝福》创作于1924年,是《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小说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未完全实现,整个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残酷统治和压迫之下,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严重地束缚着广大人民,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地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祝福》就是在这种探索下产生的。
[文本鉴赏]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悲惨身世 ②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二部分(第34~5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状态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
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
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态度: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反应: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含义:①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表现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②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二、阅读第四部分(第66~1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肖像
眼睛
变化说明
手法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4.“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前后两句话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句话表意相同,但情味不同。第二句用主谓倒装句,“放着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进行强调,表现出四婶的紧张、慌乱和严厉。这一声呵斥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的精神完全崩溃。这一声呵斥代表封建礼教和迷信,宣判了祥林嫂死刑。
5.小说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6.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悲剧”为题,却取名“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剧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都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②“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俗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的阴影,这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③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往往使人们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情谊——亲情、友情及祥和喜庆的气氛。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惨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题,就把“凶人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了作者讥讽的深意。而以“祥林嫂的悲剧”为题,则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7.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常见的说法是:死于贫穷、悲伤、恐惧或孤独。也有人认为,祥林嫂是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这个善良的女人?是鲁四老爷?是柳妈?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是鲁四老爷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说的“可恶”、“然而……”前者是觉得佣人被绑走,有损他的尊严,后者是觉得祥林嫂婆家的做法理所当然。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使她遭受了精神上的打击,最后鲁四老爷将她赶出了家门,祥林嫂沦为乞丐而死去。即使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所以是鲁四老爷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观点二)柳妈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她向祥林嫂讲鬼神的故事,使祥林嫂对死亡产生了恐惧。祥林嫂这才会积存工钱到土地庙捐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罪。然而后来四婶仍不准她参与祭祀,于是她的精神崩溃了。
(观点三)鲁镇的人们是凶手。他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拿她的痛苦开玩笑取乐,甚至挖苦讽刺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使祥林嫂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
(观点四)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故这个元凶是藏在鲁四老爷、柳妈和鲁镇人背后的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指使这些人杀害了祥林嫂。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肖像描写
本文在塑造祥林嫂这一形象时采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肖像描写是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它包括描绘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2.写法指导
在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肖像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一般从整体到局部,局部描写时从上到下。
(2)肖像描写要能展示人物的性格。它不仅再现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要借此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形传神。
(3)肖像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精神气质的肖像特征的描绘,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思想发展的脉络。
(4)肖像描写要动静结合。抓住描摹肖像的一些动作特征,就能更全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
(5)用词准确、修辞恰当。可以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6)尽量避免“三化”。“三化”即脸谱化(千人一面)、平板化(不分主次,平均用力)、表面化(脱离人物身份、经历、思想感情)。
3.迁移运用
请选择你熟悉的一位老师进行肖像描写,要能反映人物的性格,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第一次见到他,实在很难将他与我心中的老师形象联系起来:他有一张职业拳击手才具有的脸——脸上肉不多,但整张脸显得棱角分明。况且,他脸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平添了几分煞气。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还伴随着压抑。再就是那双眼睛,一双不怎么漂亮的眼睛暗藏在茶色的眼镜片后面,那眼皮永远是耷拉着的,似乎表示它很疲倦,但只要你走近跟前去感受他那逼人的目光,便会知道所谓“疲倦”绝对是个错觉。记得当时,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牛仔服,一股原始而粗犷的气息从他体内溢出。然而,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他是你碰到过的最和蔼、最可亲的老师之一。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冷漠是一把利剑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使国民在精神上、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毒害,造成国民的愚昧、无知、冷酷。那个时代的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祥林嫂悲剧命运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周围人们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
祥林嫂在鲁镇女人们的“鄙薄”“烦厌”的神色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的慌忙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在“我”的应付中,在当时整个社会民众的“看客”心理活动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这种死亡在保守、自私、顽固、麻木、毫无温情的世界里是必然的。
【应用角度】 “社会的冷漠”、“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等。
2.素材应用
读书的时候,读祥林嫂,作为旁观者,一直看着祥林嫂一遍遍地对旁人说她的痛,她失去的孩子,她的疮疤一遍遍地对身边的人揭开,而身边的人会说知道了你又要说你丢失的孩子了,是的,她又要说她丢失的孩子了,又要说她的痛了,那个痛在她心里是永远抹不掉的伤疤,永远不能治愈的痛呢,就算不能理解,就算不再能付出同情的眼泪了,也不要报以不屑,不要让她无处诉说,那个痛不说会更折磨人。有时候,无意间自己成了祥林嫂,一遍遍地重复伤痛,曾经自己也嫌恶的人,有天自己也成了她了,终于我明白祥林嫂的痛了,无法忘记、无法放下的伤痛。
[群文阅读]
导读: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战斗激情感召着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他借疯人说话,却句句在理,让人在笑过之后不由得感到那字里行间的讽刺力量,鲁迅是我们民族灵魂的象征,这样一个“民族魂”,我们不能舍弃。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也无须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成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地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者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体味了人间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思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浓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树人”需要鲁迅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至大部分同学都“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鹰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难“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推荐阅读篇目:
《孔乙己》(鲁迅)
《狂人日记》(鲁迅)
《阿Q正传》(鲁迅)
[诵国学经典]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明理知义]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长启示] 青年学生不应该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勤勉谨慎,善于学习,做一个好学的人。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明理知义] 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道义不能跟随着去尊崇,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就是我的忧虑啊!
[成长启示] 我们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思想修养,每天反省检查并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日臻完善。
课件63张PPT。第三单元 9 祝福课时分层作业(九) 祝福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赵梦茹同学在下午正上着语文课时,突然晕倒。班里的女生________,男生们________将她抬到教学楼下。语文老师张思英立即拨打了120。看到赵梦茹同学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师生更是________。下课铃响了,教学楼上下________——等救护车来到,赵梦茹又苏醒了,恢复了正常。原来她有癫痫病,虚惊一场。
A.手足无措 七手八脚 沸反盈天 手忙脚乱
B.手足无措 七手八脚 手忙脚乱 沸反盈天
C.七手八脚 手足无措 手忙脚乱 沸反盈天
D.七手八脚 手足无措 沸反盈天 手忙脚乱
B [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适合填入第一个空,排除C、D两项。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适合填入最后一个空,排除A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说《祝福》一拉开帷幕,鲁迅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沉重而巨大的民俗风景画——农历新年时祝福的景象。
B.过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无论城市或乡村,无论南方或北方,无论海内或海外,只要是汉民族,都要过年。
C.送灶神是在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据说这天是灶神升天之日,这天晚饭之后,人们便举行“送灶君”的祭祀仪式。
D.我们在解读《祝福》时,可以深切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威力无处不在,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规范。
D [A项,偷换主语,可以在第一个分句中加上“在……时”,或删去“鲁迅”二字。B项,搭配不当,“过年”不是“节目”,应改为“新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或“过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活动”。C项,“这天”指代不明。]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A [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是总说,应放在开始,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①③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⑤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②与后文衔接。]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祥林嫂当然极其不幸,尤其是①________________,命运出现了最大的危机。贺老六死去后,无奈中她又投奔了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和鲁家太太也还勉强能容纳她,只是忌讳她“不祥”,②________________;他们最后解雇祥林嫂,主要是因为她变得神经质地唠叨,他们觉得那是一个人完全不中用了的症状,③________________,并在寒冬里,以“天问”式的自言自语,倒毙在了荒街野巷。
[解析] ①处要结合下文“贺老六死去后”回答;②处“忌讳她‘不祥’”是原因,应填入结果(或做法);③处结合小说的故事和祥林嫂见到“我”的情景可知,“沦为乞丐”。
[答案] (示例)①她和贺老六的爱子被狼叼走后 ②不让她参与年关的祭祀罢了 ③祥林嫂最终沦为乞丐
5.语文论坛以“我最喜爱的课文”为主题向网友征集感言。请仿照示例,以《祝福》为内容,写几句感言。要求:保留示例中加点的词语,内容中肯恰当,不超过80个字。
初读《范进中举》,让人忍俊不禁;再读,既为范进喜,也为范进悲,喜他终于中举,悲他为了地位发疯;多次阅读,发现范进其实就是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的一个缩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初读《祝福》,觉得祥林嫂愚昧可怜;再读,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精神麻木,缺乏同情心;多次阅读,发现《祝福》就像一幅生活速写,从中可以看到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6.请找出并修改下面这则邀请函中使用不得体的词语。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您好!学校定于2018年10月30日举办第17届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暨鲁迅作品朗诵会,特诚挚邀请您来贵校观赏。点赞精彩、分享快乐!希望您能拨冗参加,我们恭候您的惠顾!
感谢您在我们成长、发展历程中的真诚陪伴、鼎力支持!
让我们携手同行,惠赠精彩!
××中学
2018年10月20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贵校”是对别人学校的尊称,可改为“本校”;②“惠顾”指光临、惠临,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可改为“到来”;③“惠赠”称人赠与财物的敬辞,可改为“共享”。
7.下面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的能力。在点评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时,可以从词语、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
[答案] 一个“乱”字既衬托了祝福之前鲁镇忙碌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烦乱和不安,可谓言简意丰。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鸭的喜剧
鲁 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①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②。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伸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有删改)
【注】 ①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世界语者。②科斗子:小蝌蚪。
8.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作者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意在表明作者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
B.作者描写爱罗先珂的神态,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棱微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
A [不是不认同,作者知道爱罗先珂说的应该是真实的,但因为作者住得久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感觉到罢了。]
9.作品中爱罗先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文中对爱罗先珂的描写。比如他十分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叫的声音,说明他喜爱大自然的声音;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想培养“池沼的音乐家”,说明他童心未泯;劝仲密夫人养各种动物,与仲密一家和谐相处,说明他善良温和等。
[答案] ①喜好天籁。他双目失明,却能凭心灵与听觉来感知天籁,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叫的神奇。②童心未泯。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在院子水池里养育未来的“池沼的音乐家”。③温和善良。与仲密一家和睦相处,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甚至将爱倾注在可爱的小生灵上。
10.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要注重分析“喜剧”和“悲剧”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所谓“喜剧”,就是有关买鸭子的一段经历,即爱罗先珂买了四只小鸭子,后来它们长大了,十分自由欢快。所谓“悲剧”,就是爱罗先珂的目的没有实现的内容,即小鸡难得长寿,小鸭子把蝌蚪都吃了,未听到小鸭子“鸭鸭”的叫声爱罗先珂便回国了,他想排遣寂寞却最终没有如愿。
[答案] ①鸭的喜剧:四只小鸭终于长成,自由欢快。②爱罗先珂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如意:劝告仲密夫人使其养了小鸡,小鸡难得长寿;养蝌蚪指望听蛙鸣,蝌蚪又被鸭子吃了;养了鸭子,鸭子长成之前他却回国去了,未能听到“鸭鸭”的欢叫声。③他想排遣寂寞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爱罗先珂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