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4单元 16 《琵琶行》(并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4单元 16 《琵琶行》(并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22:46:08

文档简介

16 琵琶行(并序)
一、读准字音
湓浦(pén)     铮铮然(zhēnɡ)
倡女(chānɡ) 贾人(ɡǔ)
悯然(mǐn) 迁谪(zhé)
浔阳(Xún) 荻花(dí)
管弦(xián) 轻拢慢捻(lǒnɡ)(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 幽咽(yè)
水浆迸(bènɡ) 船舫(fǎnɡ)
敛容(liǎn) 虾蟆(há)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阑干(lán)
呕哑(ǒu)(yā) 嘲哳(zhāo)(zhā)
二、一词多义
(1)为
(2)命
(3)闻
(4)举
(5)迁
(6)言
三、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4)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5)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用作状语)在梦里
四、古今异义
(1)明年秋
古义:第二年。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于是创作”,是连词“因此”和动词“为”构成两个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容貌。
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4)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龄大了。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5)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以前。
今义:指方位。
(6)曲终收拨当心画
古义:在……中心。
今义:指小心、留神。
(7)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突然爆发出。
今义:指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9)弟走从军阿姨死
古义:教坊的管理者。
今义: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
五、文言句式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被动句)
译文: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江州司马青衫湿。(被动句)
译文: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
译文: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送客湓浦口。(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使快弹数曲。(省略句)
译文: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年少:富贵人家的子弟。缠头:古代送给歌伎舞女的罗锦叫“缠头”,后来用作赠送艺人财物的通称。


































[资料链接]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并序)》,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 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琵琶行(并序)》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歌行体
歌行体,诗体名。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正式形成于唐代。这类诗歌的基本特点是篇幅一般较长,内容较为充实,保留了汉魏乐府诗的叙事特点,用韵自由,音节、格律不限,平仄不拘;句式灵活,富于变化,一般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九言。人们称这种从古诗演化出来的,以长歌浩叹为主要特征的诗叫作歌行体。标志着这种诗体正式确立的代表作是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白居易等人发起的诗歌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12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即本于白居易。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从音乐上来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精神。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经元稹、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元稹、张籍、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文本鉴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里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唤起了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失意,抒发了诗人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谪官 ②谈感受
[文本深读]
一、阅读小序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了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二、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的开头,诗人写了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
3.如何理解“醉不成欢惨将别”中“惨”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一个“秋”字境界全出。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②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做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愉快,怀着凄凉的心情同朋友道别,见到的只有寒江冷月,即“惨将别”。
三、阅读第二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请赏析“千呼万唤始出来……似诉平生不得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委婉而含蓄地点出了琵琶女本不愿出场,但面对诗人的盛情相邀,又不便拒绝的复杂心理。这是借动作刻画人物的精妙之笔。诗人通过人物试弹的动作,写出了人物有意掩藏、压抑内心情感的心理活动。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了铺垫。
5.找出描写音乐的句子,并指明描写了什么样的乐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四、阅读第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本段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遭遇,为什么又写她早年色艺出众,红极一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写琵琶女早年色艺出众,红极一时,极力铺叙渲染歌妓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做铺垫。
五、阅读第四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诗人为什么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与琵琶女有诸多的相似之处:①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②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③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④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
六、阅读第五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推己及人,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哭。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七、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9.《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依据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的处理非常得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品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诗人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观点二)依据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无管弦”,到“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再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观点三)依据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观点四)依据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叹息”和“唧唧”,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时俱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环境烘托法
本课成功地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法。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定义:指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一种艺术境界的手法。
作用:(1)交代故事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性格。
2.写法指导
(1)目的明确——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2)具体生动——要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抓住特征——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3.迁移运用
以“考试失败后”为题,运用环境烘托手法,写出失败后的状态与心情,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地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考试的失败,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我看到了它——白杨。那白杨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地生存下来,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一次考试失败并不意味着我是最终的失败者,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第一。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白居易是一位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一诗中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我们也应该像白居易一样,对于不及我们的人,不要讨厌他,而应同情他,能够帮助的就尽量帮助他;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他。天下最高的学问是什么?同情弱者,帮助弱者。
【应用角度】 “关注弱者”、“同情”、“和谐”、“同舟共济”等。
2.素材应用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夜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当时官场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群文阅读]
导读: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
一枝一叶总关情
——白居易的民生疾苦诗
他是唐朝一位有着平民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赋得古原草送别》);他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他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为妇幼喜爱,为引车卖浆者传诵。而他的另一类作品,字字情,句句泪,关心百姓疾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新制绫袄成感有咏》);“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卖花》)一字字一句句,一枝一叶总关情,都是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关心,尤其为后世百姓喜爱。
白居易少时便有诗名,十六岁初举,来到京城长安拜见文豪顾况,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名字便戏谑道:“京城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白居易即奉上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顾看罢说道:“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居亦易矣,休说长安,便是走遍天涯海角,也照通行无阻。”
后来白居易中进士做官,他做官一方,造福百姓一方,在杭州做官时,治理西湖的白堤;在被贬重庆忠县时,修建了白桥,他特别写出了许多关注百姓疾苦的不朽之作。他的《秦中吟》《琵琶行》《卖炭翁》《卖花》等都道出了对下层劳苦人民的深深同情。
人们耳熟能详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百姓烧炭生活的艰难,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是身上衣服正单,却担忧炭的价格低贱,唯愿天再寒冷一些。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宫使的巧取豪夺,老百姓的敢怒不敢言,为民生叫屈,为百姓生活的担忧。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示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百姓生活的痛苦。
《买花》是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的又一首诗歌。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贵族官僚生活的腐败奢华,老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已经触及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
时光已经过去了千年,古代的帝王将相已经随着历史的烟云轻轻散去,而白居易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为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永远被后人爱戴喜爱。
一枝一叶总关情。
悲天悯人白居易
当胡锦涛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时,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战先生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观刈麦》就是这样一首饱含血泪而又见闪光的动情之作。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歌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写事写心,抒情抒愤,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写事触目惊心,令人心碎。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南冈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是第一个劳动场景,其特点是热火朝天,全家忙碌,就连本该乘阴纳凉,纵情玩耍的儿童也携壶送浆,奔波不停,足见这一家农民的艰辛不易。接着,诗歌又描写了一幅令人心酸的场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无以为生,只好靠拾麦充饥。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的母子俩只能在如此尴尬的艰辛、屈辱中苟且生存。两幅劳动场景,见证了农民生存的艰难痛苦,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也从侧面揭示出官家横征暴敛、敲骨吸髓的罪恶。
写心惊心动魄,令人悲愤。白居易在真实地描写劳动人民农事的艰辛忙碌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反常心理,深刻地揭示诗歌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卖炭老人,尽管寒风凛冽,衣衫单薄,他还是愿意天气更加寒冷,如此炭才可以卖个好价钱。老人为衣食所迫而变态反常。《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反常心理。尽管烈日炎炎,炙烤大地,尽管土气蒸腾,酷热难当,可是,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农民还是不觉得热,他反而希望如此炎热的白天能够再延长一些,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收割更多的小麦。劳动到了一种不知疲倦,不知苦累,有始无终的程度,我们只能说,劳动使人异化了,劳动剥夺了人感受生活,享受快乐的天性!
抒情将心比心,引人共鸣。白居易的可贵在于,他不是站在田野旁边为农民的艰辛苦况悲鸣哀叹,也不是以身份等级来居高临下地给予农民怜悯和同情,他是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急农民之所急,忧农民之所忧。他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对比,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反省自己,深感愧对农民。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了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而且反思自己的不是,休恤农民的艰辛,为他们鸣抱不平,这的确难能可贵。杜甫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白居易由农民的千辛万苦,生死挣扎而想到自己养尊处优、袖手旁观的愧疚和羞耻。两者实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那个贫富不均,民不聊生的时代富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能够坚持道义,秉持良知,为民生疾苦奔走呼号的作家,都是能够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体察他们的忧乐悲喜的人道主义者。尽管,农民的艰苦生活,悲惨处境并不因为他们的怜悯、呐喊而有所改变,可是,我们不得不说,他们这种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的人道主义情怀绝对可以划破历史的夜空而光照千古!
白居易是一个好官,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的时候,他能够体察农民挥汗如雨、两腿是泥的艰辛;当白居易四下出访,经过田间地头的时候,他能够停下来和农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痛苦,体会他们的复杂心情;当白居易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时候,他没有忘记农民在忍饥挨饿,他觉得自己身居官位,尸位素餐,对不起农民。这种思想,这种体验,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推荐阅读篇目:
《观刈麦》(韩愈)
《卖炭翁》 (白居易)
[诵国学经典]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明理知义]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谨慎地思虑,明晰地辨别,笃实地实行。
[成长启示]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我们对所学知识要加以分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否则,所谓“博学”就会良莠不齐,真伪不分;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所学知识最终得到很好的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如果能够循序渐进地这样做.那么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明理知义] “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
[成长启示] “中”是中道、平衡,“和”是和谐、和平,平衡与和平相处,美美与共,万邦咸宁;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平衡共生。创造一个万物和平共处的美好世界,是中国文明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理想。
课件92张PPT。第四单元 16 琵琶行(并序)在夜里在梦里作歌看重,轻视摆酒席第二年。“于是创作”,是连词“因此”和动词“为”构成两个词。容貌。年龄大了。以前。突然爆发出。在……中心。整理。教坊的管理者。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在江湖上辗转奔波。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琵琶行(并序)
[语言运用层]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银瓶乍破水浆迸 乍:炸
②却坐促弦弦转急 促:紧、迫
③寻声暗问弹者谁 暗:轻声
④琵琶声停欲语迟 迟:迟疑
⑤转轴拨弦三两声 拨:弹拨弦乐的工具
⑥为君翻作《琵琶行》 翻:按照旧曲谱制作新词
A.②③⑤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②④⑤
C [①中“乍”是“忽然,骤然”的意思;⑤中“拨”是“调,拨动”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商人重利轻离别 D.江州司马青衫湿
B [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是名词作状语,C、D两项是形容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的修辞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四弦一声如裂帛
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A [例句中的“丝竹”和A项中的“孤帆”都是借代修辞。B项和C项是比喻修辞,D项用了拟人的修辞。]
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 B.⑦⑨⑩
C.③④⑥ D.②④⑨
D [①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③古:于是创作;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古:突然爆发出;今:鼓出来;使超过一般。⑥古:容貌;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⑦古:年纪大;今:排行第一的人。⑧古:以前,先前;今:指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⑩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5.名句默写。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因羞怯而犹豫不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时的美妙感受。
(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5)《琵琶行(并序)》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答案] (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4)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5)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6.请根据《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在下面一段新课导入语中续写一句话。要求:续写句子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大体相似。
两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雅士,一个是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永世流传的高山流水。在那个偶然的黄昏,鹦鹉洲的萋萋芳草,郁郁葱林,共同见证了一段知音相惜的佳话。一千多年前,________。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遇琵琶女而写出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并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7.下面这幅图片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插图,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的情景。要求:表述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浔阳江头,月光如水,琵琶女一袭素衣端坐船头。她怀抱琵琶,纤纤玉手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如潺潺流水,和清风明月相应和。
8.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⑤《琵琶行(并序)》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⑦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⑧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⑨这些本来郁积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通读材料,理解思路,材料主要从《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阐述。②③⑥从艺术形式方面介绍,其余为内容方面。⑤为总说,⑦紧随⑤后。④“唱出了”、“心声”引领①⑧⑨。①⑧⑨的顺序根据逻辑应排为⑧①⑨。②③的顺序可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容“艺术上的成功”、“有音乐感的语言”和“用视觉”、“听觉”来判断;⑥排在最后。
[答案] ⑤⑦④⑧①⑨②③⑥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
夜闻歌者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9.联系《琵琶行(并序)》一诗,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并序)》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而这首诗基本上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D [D项,“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说法错误。本诗中的女子形象只是一个剪影,没有琵琶女的形象丰满完整。]
10.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两个特点“颜如雪”、“娉婷”、“十七八”以及“愁绝”、“泣”、“独”、“凄切” 分析。
[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凉的歌女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上阳白发人【注】
白居易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注】 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原诗前有一小序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1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八句,以简洁的素描,勾勒出上阳宫豪华、热闹的环境和老宫女十分悲苦的身世。
B.“忆昔”以下八句,转入对往事的追忆,重现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被胁迫离家入宫后又被打入冷宫的悲惨遭遇。
C.“秋夜长”“春日迟”两层,以两个具体场景,极写上阳女子一生被幽禁的凄怨生活。
D.“今日宫中”以下六句,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寂寞苦闷的心情之后,诗中主人公以貌似轻松的口吻,对自己被封赏和妆束发出了嘲笑。
A [A项,“豪华热闹”的环境不对。在绿衣监使严密监守下宫门一闭多少春的上阳宫,环境是死寂的。]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没有一般化的罗列所谓“后宫人”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位终生被禁锢的宫女作为典型,写了她的青年、中年和暮年,写出了她的希望和绝望。
B.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秋夜、秋风、暗雨,残灯,空房,长夜不眠,形影相吊。环境的凄凉、冷落与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苦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
C.诗的结尾部分,用感叹的情调和讽喻的语词,写出了诗人的一片恻隐胸怀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理想,显示出诗人“唯歌生民病,愿得天下知”的良苦用心。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易,具有民歌的风调。它采用“三七”的句式和顶针等句法,音韵转换灵活,长短句错落有致。诗中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很有感染力。
A [A项,理解不正确,诗歌不写其青年和中年,而是写她的垂暮之年,不写她的希望,而是写她的绝望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3~14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唐]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3.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佳节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C [C项,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
14.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鉴赏的能力。解答时,先从诗歌的思想情感入手,白诗是一首羁旅诗,而此时诗人在灯下思念家中亲人,由此可知这是思念之灯,诗人借此表现的是孤寂和思家之情。而郭诗主要表达宿于渔家温馨而愉悦的感受,所以这灯是温暖之灯。
[答案] 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①
白居易
曾于太白峰②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③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 ①本诗作于白居易送别王质夫时。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时任翰林学士的诗人有感而发。王十八:指诗人在长安以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做官时结识的好友王质夫。仙游寺:位于盩厔县境内。②太白峰:位于盩厔县境内。③洞门:指山洞入口。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当时诗人与好友王质夫分离,所以在题目中,诗人用了“寄题”一语。
B.颔联中,诗人依循空间远近顺序,介绍了仙游寺附近曾游玩过的山水景观。
C.颈联运用了“倒装”句式:“烧红叶”为了“暖酒”,“扫绿苔”后“题诗”。
D.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追求通俗易懂,因而他不回避在同首诗中重复使用字词。
B [B项,“远近”无中生有。]
16.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主要表达了羡慕安慰、惆怅可惜之情。友人王质夫因仕途不顺,适逢秋季回乡,重游故地,诗人不禁羡慕不已,同时也劝慰友人借此能消解烦忧。同时,诗人联想到自己还肩负官职,不能与友人同游,未免惆怅可惜之情涌上心头。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与梦得【注】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三年(838),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写出了诗人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C [C项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
18.本诗写的是“闲饮”,却饱含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史,相约再聚之乐。②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③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