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宋词四首
一、读准字音
凝噎(yē) 暮霭(ǎi) 千堆雪(duī)
憔悴(qiáo)(cuì) 巷陌(xiànɡ) 酹江月(lèi)
羽扇纶巾(ɡuān) 金戈铁马(ɡē)
二、辨识通假
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罇)”,酒杯]
三、一词多义
(1)故
(2)道
(3)国
(4)顾
四、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2)强虏灰飞烟灭(名词用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赢得仓皇北顾(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4)都门帐饮无绪(名词用作动词)设帐
(5)尚能饭否(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6)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伤心
五、古今异义
(1)都门帐饮无绪
古义:没有好的情绪。
今义:没有头绪。
(2)大江东去
古义:指长江。
今义:泛指大河。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指英雄的流风余韵。
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情形,光景。
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六、文言句式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宾语前置句)
译文:无处寻觅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主谓倒装句)
译文:可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3)故国神游。(宾语前置句)
译文: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声声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资料链接]
才子词人——柳永
柳永(约987-105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他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魄,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长调。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北宋杰出文学家——苏轼
苏轼(1037-1101),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词》,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作品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词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旷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大部分珍藏的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有《漱玉词》。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她早年曾作《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典雅、协律、精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词坛飞将——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出生地历城,早已被金人占领。他青年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
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四卷。流传至今的词作共计有六百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了顶峰。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雨霖铃》
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告别恋人时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即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苏轼游览了黄州赤壁(又名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借古代英雄周瑜之少年有为,感叹自己事业无成。
《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作于词人任镇江知府时。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音韵、字数、句数、段数等。有些词只有词牌,有些词有词牌也有题目。根据词调的长短,词大致又分小令(单调,58个字以内)、中调(59~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绝大部分宋词都划分段落,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仅有单片的词叫单调,单调词都是小令。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文本鉴赏]
《雨霖铃》
主要表达和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设想了离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功业无成的思想感情。
《声声慢》
表达了女词人的丧夫之痛和对丈夫的深深怀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愿为祖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答案] ①骤雨初歇 ②无可奈何 ③凄凄惨惨戚戚
④吸取教训
[文本深读]
一、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1.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与情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2.“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情景交融,颇为人称道。试分析这一句中蕴含的景与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它既描绘出清秋拂晓的凄凉清寂之“景”,还包含如下“情”:“柳者,留也”,词人为未能留住自己的爱人而惋惜;“除却天边月,没人知”的孤独;残月如钩,勾出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念。
二、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历来被人们称道,说说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继而因此而有所感: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词人在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突出了词作“怀古”的思想感情。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景非常有气势,尤其是“穿”、“拍”、“卷”三个动词,将赤壁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波涛急流澎湃的气势以及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感觉,贴切地描绘了出来,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4.作者是如何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衬托,“小乔初嫁了”这句是用以美人衬英雄的手法。这样写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年纪很轻,从而衬托出周瑜年轻潇洒且才华横溢。②肖像描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毫无惧色,“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气势不凡。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中讲的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这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三、阅读《声声慢》,回答下面的问题。
6.开篇十四个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在情感表达上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表现作者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冷冷清清”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由此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的忧愁苦闷。这样把诗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的内心感受层层揭示,逐层加深,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②这些叠字形成了音律的回环往复,增强了词的音乐性。
7. 为表达“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要意象是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 ②淡酒——无用(愁浓);急风——难敌(愁情);过雁——怀乡思旧(离愁,凄冷愁苦);黄花——憔悴(喟叹哀愁);梧桐、细雨——凄凉(愁思不绝)。
四、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
8.词中运用了很多典故,请找出,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理想。②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③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⑤凭谁问,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9.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通过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10.词作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以悲情结束的,这句话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由廉颇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11.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是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是作者思想消极的一面。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感情的一种抒发。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这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是词人在被贬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
(观点二)苏轼一生以治国安天下为己任,爱国为民是他的最高理想。即使在这样一个人生的低谷,他也并没有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观点三)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人生如梦”之感慨纯属人之常情。它是词人在和周瑜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人生的一种积极表观。
(观点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它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词人入世、出世的矛盾心理,看似是“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借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作者巧借典故,借古喻今,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典故运用自然贴切,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派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广阔空间。
定义: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使单薄的内容充实丰富、使烦琐的语言简洁明了,因而借助历史故事、名人逸闻、寓言笑话、诗词歌赋等,这种表现手法叫作“用典”。
作用: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强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2.写法指导
(1)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
(2)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
(3)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子期”、“知音”、“弦断”、“伯牙高山”、“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断弦人”等多种提法。
(4)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典故运用是为了传达思想,因此,不可把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写进文章。
3.迁移运用
结合上文所讲的巧借典故的方法 ,写一段运用典故的文字,字数在40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阿Q还算是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看见未庄的男女洗头时都用一种黏稠的绿色的像鸟粪一样的东西在头上涂抹,一打听,才知道这叫洗发水。阿Q于是发现了商机,赶紧注册了一家日用品公司,专门生产洗发水。
阿Q将厂房建在未庄旁边的未河边。这未河原本清澈见底,鱼虾众多,谁知前几年假洋鬼子与赵太爷合伙办了一个造纸厂,废水全排到未河里。现在河里鱼虾早已绝迹,河水也已变成了深绿色。阿Q将厂址选在这里,就是为了就地取材,用这一池绿水做原料。
很快厂子建了起来。阿Q雇了吴妈和小尼姑做工人,吴妈提水,小尼姑往水里掺洗衣粉,阿Q再往里撒一些香料,就这样一桶洗发水就制成了。阿Q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
阿Q又到外地去收购了一些洗发水瓶,然后将厂里生产的“产品”分装到瓶中,拿到外面去销售。
起初,阿Q的洗发水无人问津,产品严重积压。阿Q于是又动起了脑筋。
阿Q到电视台去做了一个广告,宣称:未庄Q公司生产的全新绿色瓶装洗发水,保证让您秀发亮丽动人,乌黑飘逸。
广告的效应果然惊人。很快,阿Q的产品就变得畅销了。阿Q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苏轼走到哪里,他的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和人们的心坎上。在那三国人物曾竞风流的赤壁面前,他便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然,他并不能挽留住什么,但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应用角度】 “态度”、“信念”、“心胸”等。
2.素材应用
我梦到了,梦到苏东坡在我梦境里的那略一皱眉。是初来黄州任知府时,满目的荒芜也敌不过心底的荒凉与那点心酸,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的凄凉;是东坡心傲时犯下的“乌台诗案”,其实错的并不是那句“明月枝头鸣,黄狗卧花心”的荒唐,而是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无奈。我看到的他,是“永不背叛感觉”的性情中人,又何尝不是横绝百年的男子,天资卓绝的才人,最后,不也是释然了?不然,如何唱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超旷?他的一生,是一只荆棘鸟,最后用最痛来换取所有的最美好。
[群文阅读]
导读:柳永是一个值得人同情,更值得人崇敬的伟大词人。他年少多才,但又为才所累。因一首《鹤冲天》,被仁宗皇帝斩断了仕途之路,赶进了酒肆歌楼之中,“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他有许多的痛苦,更有许多的沮丧,但他更有许多的自信和自尊。他坚信自己“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于是他走进了民间,投身于文学艺术,歌咏情感,抒写离愁,开拓意境,变革词风,成为我国词坛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开启了一段逆袭的人生。
柳永:别开一篇天地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诞狂情”的浪子,成为宋一代词坛上少有的“才子词人”。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地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便达到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的情景。
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收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马齿徒增,虚掷一生了。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逆袭的人生没有捷径
这世上,有玉树临风的风流潇洒,就有歪瓜裂枣的劣质丑陋;有天资聪颖的少年得志,就有平庸愚笨的碌碌终生。有人说,逆风更适合飞翔。但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安慰,聊胜对天生苦难的讥讽。逆风的人同样憧憬扬帆远航,一览波澜壮阔。相比顺风顺水,这更值得被祝福。因为逆袭,没有捷径。
古代有许多逆袭的人,他们破冰而出,人生虽非传奇,却跌宕得感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三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孤儿寡母生活贫寒举目无亲,只得去湖北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然而叔叔家也仅仅只够解决温饱,最多只能偶尔接济一下。就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变得更加勤奋,他跟随母亲用荻草在沙土上学写字,靠借书抄读来学习。后来,正如我们知道的一样,欧阳修不仅成为杰出的政治家,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谋求革新,而且还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一代文风。
西晋文学家李密,从小境遇更为悲惨。他刚满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的时候母亲又被舅舅逼迫改嫁。此后,李密全由祖母抚养。李密不仅家境悲凉,而且体弱多病,大概是软骨病之类的病疾,导致他都九岁了还不能站起来走路!这么悖逆的人生,也真可谓低到尘埃了。然而李密并没有放弃,他以非凡的毅力自强自立,爱亲孝亲,勤奋读书,最终守得云开月儿明,得以奉养祖母终老,又出仕报效国家。
再如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也是苦命的孤儿,靠钓鱼为生。如果一天钓不到鱼,那就得挨一天饿。最后还是一个替人洗衣服的老婆婆(漂母)可怜他,常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帮助他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韩信就是在这般不堪的童年中,发奋读书,成为了杰出的军事家,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还有,曾为地主放牛的朱元璋,逆袭为明朝开国皇帝;被家人讥笑逞口舌之利的苏秦,逆袭为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太多太多的故事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感动,让我们相信,一切的暗夜,只要睁开那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就总能走出。
逆袭的人生从来没有捷径。他们只是把希望根植于心,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异于常人的勤奋,持着一颗感恩的心,跟着日子成长,最终以饱满的姿态,开出花来。
推荐阅读篇目:
《读柳永》 《八声甘州》 《蝶恋花》 《鹤冲天》
[诵国学经典]
1.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
[明理知义] 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说什么不高兴呢?
[成长启示] 我们可以把“风雨如晦”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君子还可以指德高望重者。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守德守正,不改其度)自励,正如南朝梁简文帝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缵,立身行道,终始如一。”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明理知义] 修身处世小心谨慎,常怀恐惧警惕之心,犹如来到深水潭边,或者踩在薄冰上一样。
[成长启示] 小心驶得万年船,谨慎永远没大错。晋文公以诈谋大败楚国,退而有忧色。随从问他担忧什么,他说:“诈胜之徒,未尝不危,吾是以忧也。”晋文公可谓“得志而恐骄”的典范。今天,有些人取得一点成就,便沾沾自喜,大吹大擂,这样很危险。
课件98张PPT。第四单元 17 宋词四首向东为……伤心吃饭设帐向北像灰一样;像烟一样没有好的情绪。指长江。指英雄的流风余韵。情形,光景。可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地生出了白发。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无处寻觅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宋词四首
[语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酒杯)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付,抵挡)
C.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害)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靠)
C [C项,损:极,表示程度高。]
2.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置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D [A项,“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B项,“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C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为“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江山如画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B [B项,风流:古义指英雄的流风余韵,与今义不同。]
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柳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候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词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感慨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适当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整句。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文学珍宝馆。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______________;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______________。在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 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床前明月”的故乡情 “独上西楼”的长相思 “草长莺飞”的江南梦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答案] (示例)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7.阅读下面一段话,调整画线句的语序使其前后格式一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这”,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地方人民”,调整一致即可。
[答案] 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
8.仿照下面的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示例 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人,我可能会遇见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子,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
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是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水的隐士,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请你从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可回忆教材中学过的诗词),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词意境的联想、描述能力。回答时要注意角色的特征,要化用古代诗词的意境。
[答案] (示例一)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送晚,我可能正与送行人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来,我该在另一段晓风残月之下的杨柳岸。
(示例二)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填一首词。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句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C [C项,“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
10.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先描写深幽昏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B [B项,词下片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虽无“梅”字,却处处在写梅。]
12.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14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3.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微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秋意更深,雨洗暮空,凉风忽至,关河肃杀凋零之气已浓,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是处”两句,由苍莽悲壮转到细致沉思,由俯察而转至仰观,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C [C项,应是“由仰观而转至俯察”。]
14.“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句用语新奇,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多少次看到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这样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就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②,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 ①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当地即属江南,此词是作者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5.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
B.“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虽是“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诗人的失望之情流落笔端,用笔极为细致。
C.“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句十分精妙,两句通过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D.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B [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B项,“失望之情”错,应为惊喜之情。]
16.全词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情感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思想感情较为复杂,既有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观梅以至忘怀得失的豁达,又有不胜今昔之慨(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十年贬谪,宦海沉沦、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五)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7~18题。
玉楼春①
辛弃疾
乙丑京口奉祠②西归,将至仙人矶③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
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
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注】 ①这首小令写于开禧元年(1205),是辛弃疾六十六岁被罢职离开京口时的作品。②奉祠:即拜奉宫观衔,无实职。③仙人矶:南京西南长江中一小岛。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这两句词人触景生情,由眼前所见景象联想到此地乃六朝人聚居处所,昔日兴盛繁华,如今斜阳草树,败坏衰落,心生感叹。
B.“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千百年来兴盛衰亡无人关心,词人只有设想那沙洲中的双白鹭来表达心中的愤懑。
C.“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这两句中的“多风雨”让词人想停留也停留不下来,运用双关手法写出了客观环境的险恶,也隐含着词人的仕途困境。
D.“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词人抖尽尘埃,也暗指抖落掉官场上的种种污浊,振作起来,不避风雨,趁着秋凉踏上回家之路。
B [B项,并非设想之景。]
18.从这首词看,词人对国家命运、自身遭遇究竟是什么态度?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于国家命运,词人不能不关心。六朝兴废,“惟”沙洲一双白鹭,没有人来认真关心。“悠悠兴废”,也就是说无人关心南宋王朝的兴衰,这是最令作者痛心的。
(2)对于自己被罢官的遭遇,词人并不甘心,应该说是藐视排斥打击的态度,罢职回家的悲愤心情。“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在景物描写中寓托着政治上遭受打击,想要施展抗敌才能而不得实现的悲愤。“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藐视打击,把政敌加给他的尘埃、污垢“抖擞尽”,一身轻松地回家去,悲愤、坚强中又不乏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