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4单元 18 《诗词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与作业:第4单元 18 《诗词三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22:47:15

文档简介

18 诗词三首
一、读准字音
豆蔻(kòu)   荠麦(jì)    窥江(kuī)
淳熙(xī) 黍离(shǔ) 伯仲(zhònɡ)
不堪(kān) 衰鬓(bìn) 初霁(jì)
雕栏(diāo) 玉砌(qì) 怆然(chuànɡ)
二、一词多义
(1)度
(2)过
(3)塞
(4)空
三、词类活用
(1)小楼昨夜又东风(名词用作动词)吹进东风
(2)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用作动词)垂名、传名
(3)中原北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方
(4)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动词用作名词)视野
四、文言句式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不忍回想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
(2)中原北望气如山。(宾语前置句)
译文:北望中原(被金兵占领),心中气愤郁积如山。
虞美人







书 愤







扬州慢





















[资料链接]
千古词帝——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李煜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三年后被毒死。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其词分为前后两期。李煜的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不只涉及艳情,也涵盖了身世家国之感,使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大多数是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的。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素有“小李白”之称。
白石道人——姜夔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甚多。
姜夔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与周邦彦并称“周姜”。且精于乐律,能自谱曲,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
《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被俘,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因徐铉出卖,宋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李煜毒死。死年41岁。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书愤》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当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扬州慢》
这首词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扬州自隋代以来就是南北运输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昔日繁华的扬州,已萧条冷落、残败不堪,作者路过此地时,感慨今昔,因制此曲。这里“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相关;以后此词牌只被用作词谱,与词的内容无关。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取名。
[文本鉴赏]
《虞美人》
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出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他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书愤》
抒发了作者抗敌的远大志向,抒写了壮志未酬的感慨,表明了自己矢志北伐的决心,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之情。
《扬州慢》
通过扬州战后破败萧条的景物描写,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地的错误政策。
愁
对比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答案] ①年华易逝 ②悲恨 ③抗敌抱负 ④黍离之悲对比手法
[文本深读]
一、阅读 《虞美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照应上文“春花秋月何时了”,感叹时光流逝,宇宙永恒不变。自然界又一次被春风吹拂,而自己的故国却早已灭亡。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二、阅读《书愤》,回答下面的问题。
3.在陆游的《书愤》一诗中,诗人所“书”之事有哪些?所“愤”之情又有哪些?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书”之事
所“愤”之事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①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②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
③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5.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达自己的追慕向往之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三、阅读《扬州慢》,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代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点明写作主旨——《黍离》之悲。
7.如何理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渐”写词人伫立许久,“黄昏”往往令人惆怅,从而渲染了沉郁的气氛,“清角吹寒” 以一个“寒”字写出角声的凄清以及带给人的感受。在寒冷的秋风中,传来悲伤低沉的号角声,听了让人以为战争随时都要来临。可以想象到守军的巡逻,街道行人稀少……从而使自然的环境染上了人为的原因;最后以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程度,“名都”“佳处”已完全成为“空城”, 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往昔有多少人来桥上赏花啊,那芍药的艳丽芬芳曾获得了多少的赞美与留恋,而芍药又见证了多少温馨甜蜜的故事呢,可现在,冷冷清清,没有人会来观赏它了,芍药也不知为谁而开。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作者以芍药花的好,写出人境遇的不好,突出扬州城的破败与荒凉。
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9.姜夔的《扬州慢》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喜欢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词作充盈着男子汉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姜夔的《扬州慢》虽有爱国反战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其格调却过于低沉。
(观点二)喜欢姜夔的《扬州慢》。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词人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欲力挽狂澜、匡扶国难的英雄之歌,姜夔的《扬州慢》是普通人的悲怆之泪,相较而言,后者更具有感动广大读者的艺术魅力。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 比
《扬州慢》一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词人“过春风十里”,所见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定义: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写法指导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3.迁移运用
请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人物,可以是现实人物,可以是文学人物,可以是明星哲人等,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语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那时年少,她调皮可爱几分羞,顾盼间,芙蓉如面;低眉处,脉脉含情。那时风流,她只看到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河。那时浪漫,她只和他听笛声三弄,唱和共流水。
她曾在春色中弄花香满衣;她曾蹴罢秋千,轻移莲步上兰舟;她曾醉于藕花深处,不知归路。
然而南渡,南渡带来半生痛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云中的锦书,摇曳的红烛,黄昏滴雨的秋天,残蕊的余香,满衣的清泪,朦胧的醉眼,永远成了她风雨里的牵挂。
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夜阑犹剪灯花的凄凉,半生的漂泊,半生的寻寻觅觅。一切来得太快,太突然了!
然而,易安却在一个迷雾云涌的清晨,手捧菊花,在苍茫天地间唱遍一个婉约的神话,梦断惊人处,九万里风鹏正举。
易安一生在文学与苦难中挣扎徘徊,在苦与乐的交织中坚韧的生存着。磨难成就了易安,也成就了词坛一颗最亮的星星。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是陆游一生的伟大志向。但在积贫积弱的南宋,君上昏聩,奸佞执政,使得陆游空有满心报国志,却志不得伸,事无可成。于是,61岁的陆游只能是空以“塞上长城”来自许,览“镜中衰鬓”而自哀。虽然仕途坎坷,其志难成,但身处逆境中的陆游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报国之情至老不衰。
【应用角度】 “爱国”、“信念”、“矢志不渝”等。
2.素材应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今,身已垂老,心却依旧在北方的天空,久久不愿收回。眼见北方告急,而我却不能上阵杀敌。唯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用诗滋养生命和思念,每当思念故乡时,只能抓一把诗解馋,我只用诗歌守望心中的夙愿,只能让诗歌随金戈铁马驰骋于硝烟弥漫的搏杀间,只能用豪迈填补内心的空白。
[群文阅读]
导读:陆游是我国文坛上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品的主旋律,表现为反抗外侵,抒发未酬壮志,揭露当局腐败及关怀祖国人民等内容。
形成陆游爱国思想的原因
一 时代的造就
伟大的诗人总是能自觉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并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其作品总是能自觉地反映时代的主题,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陆游就是这样。他生长的年代正是宋代封建王朝腐败不振,国家遭受外敌压迫,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陆游生长的年间,有着“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懹》)的惨痛经历。而在这动乱的年代里,昏庸的南宋政府只是侥幸偏安一隅,不顾人民的悲惨生活,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主张议和的卖国投降派更是用残酷的手段迫害主战的爱国志士。而勇敢的人民和少数的爱国人士仍然进行着反抗。正是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战斗年代和为收复国土而英勇战斗的人民,造就了陆游这样一位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二 家庭的熏陶,老师的教诲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与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朝廷出力不少。他以国愁为念,常与主战派的士大夫在家谈论国事,这样使陆游从小就对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言行,为国献身的精神,对敌、对叛臣疾恶如仇的鲜明态度耳濡目染,对爱国英雄充满了崇敬之情,从小就立下了“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壬子除夕》)的誓愿。
陆游的老师对他的谆谆教导及言传身教亦是一个重要方面。陆游的老师大多是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其中曾几对他的影响最大。曾几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写有不少抗金诗篇。他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赠陆游说“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陆游亦以曾几为榜样,并向老师保证“名节倘全则是不辱门下”(《谢曾侍郎君》)。
在这种熏陶之下,陆游把读书和救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少鄙章学句,所慕在经世”(《喜潭德称归》),终成一名“中兴之冠”的大诗人。
三 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念的坚定
陆游无论是在幼年,还是在垂暮之年;无论是进朝为官,还是被贬还乡,都把反抗外侵,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他临终前的绝笔诗《示儿》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陆游对理想的坚定和至死不忘国耻的爱国精神。“英雄的诗人唱出的是高昂的、有时是悲壮的、然而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充满信心的曲调……”这种对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信念的坚定,更是诗人爱国思想的力量来源和坚定后盾。
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是很严格的。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形式
(一)直抒胸臆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气如山”的雄心壮志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结在心的郁闷、失意、悲怆化作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
(二)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他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此词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三)借景抒情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四)以梦述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此诗时作者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诗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之情。
陆游爱国诗的思想内容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以悲壮激昂、宏亮高亢的歌声,唱出了爱国御侮的时代最强音,爱国主义是他诗歌最突出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他的诗表现出了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前人对陆游爱国诗的思想内容的论述,概括而言有四类:第一类是宣誓“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和表现“为国平胡羌”的英雄气概的;第二类是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的;第三类是批判统治者“腐败昏庸、只图苟安”、抨击投降派“卑鄙无耻、权奸误国”的;第四类是关心民生疾苦的。此四类诗作在众多研究陆游爱国诗的文章中都有详尽解析,此处不再赘述,本文所要着重介绍的是被研究者遗忘、排斥了的第五类爱国诗,即“揭封建制度之质,表归隐山林之心”之作。陆游此类诗作的突出特点就是“表意含蓄”;如其批判封建制度之作就多是哀怨、悱恻的爱情诗,《沈园》(二首)就是其中代表:“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第一首处处写景,又处处寓情,突出了他与唐氏的真挚感情,追忆了他与唐婉的甜蜜爱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诗人哀痛的心情。诗中陆游并没有对封建礼教进行直接的、赤裸裸的批判,而是以“犹吊遗踪一泫然”一句点睛,从而委婉地把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推向极致。
除爱情题材外,陆游还写了不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热烈地歌唱和追求美好事物的作品,表现了他豪放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这方面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所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而且他总是在描写景物中,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热情倾注其中,如《梅花绝句》第三首:“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是诗人晚年闲居家乡时所作。诗人的爱国热情遭到打击,政治上失意,因而就把报国理想和雄心壮志,寄托在日常生活中,转化为对祖国山川草木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再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挂杖无时夜叩门。”诗人用极其亲切的语调,着意描绘了家乡农村一带自然风景的美,农民淳朴风俗与纯洁心灵的美,并把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农民,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浑然一体地融化进去,一个与劳动人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于是跃然纸上。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但写出了别有天地的美好境界,并且含有在人生路途上,不断排除困难,追求美好理想,终会绝路逢生的哲理性,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除了上述的那些之外,陆游还通过描写宫女和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来间接揭露封建制度戕害人的本质,如《长门怨》就是通过揭露封建宫妃制度的残酷性,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惨无人道。“早知获谴速,悔不承恩迟。声当彻九天,泪当达九泉。”一诗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显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总之,陆游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特别是诗人那些热血沸腾的诗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成为南宋诗坛的旗帜。
推荐阅读篇目:
《浅谈陆游的爱国诗》(刘能文)
《陆游诗词导读》(严修)
[诵国学经典]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治家格言》)
[明理知义]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洒湿厅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厅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必须亲自检查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成长启示] 一个人有了良好的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美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我们自省、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吧!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
[明理知义]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成长启示] 要知道父母谋衣谋食的艰难,桩桩件件来之不易。我们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课件82张PPT。第四单元 18 诗词三首吹进东风视野向北方垂名、传名不忍回想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北望中原(被金兵占领),心中气愤郁积如山。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诗词三首
[语言运用层]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完结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
B.夜雪初霁 霁:雨、雪后初晴
算而今重到须惊 算:料想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有名
荠麦弥望 弥望:满眼
D.难赋深情 赋:述说
纵豆蔻词工 工:工巧精美
C [C项,名:垂名、传名。]
2.下列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B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用的是借代的修辞。“雕栏玉砌”借代南唐故都的宫殿。A、D两项用的是比喻,C项用的是对偶,只有B项是借代。“朱门”借代贵族豪门。]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夸张、设问的手法写出了愁思的多与深广,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2)古诗文中常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_”两句。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风急天高猿啸哀 铁马秋风大散关 (3)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4.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段。
陆游一生矢志不移。“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是他早年的理想,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未遂的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能引用诗句,然后用并列关系的复句“是……也是……”表达。
[答案] (示例)鲁迅一生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李白一生豪放不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
5.根据以下情境,以“一江春水”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生动,感情鲜明。(每段话60个字左右)
(1)情境一:伤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境二:开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野渡无人,春潮寂寞,仿佛浓浓的忧愁融入大江,把江水染成碧色,江流弯曲恰似愁肠九转,江涛呜咽,那一江春水呀,翻腾着料峭春寒,连绵万里,流向天涯。
(2)江花红胜火,江水碧如蓝,江涛唱出温暖的歌,江面上的鸭儿也发出欢快的叫声,那一江春水呀,满载着生机,满载着希望,浩浩荡荡,流向天涯。
6.分别依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写一句话,使前后两句语意相关,句式整齐。
(1)李煜不失去帝王的尊贵与荣华,怎么会唱出“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不朽的心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拥有固然美丽,但不要因为失去而暗淡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太阳,你还会有星光的照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屈原不失去生活的优裕和舒适 怎么会写出“路曼曼其修远兮”这样优美的诗句
(2)失去了星光 你还会有心灵的指引
7.请为苏轼拟写一则“最美词人奖”的颁奖辞,要求:可以适当引用词人的词句,突出词人生平及其成就。不少于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饱读诗书,才华卓绝,既有“人有悲欢离合”的豁达,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既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也有“千里共婵娟”的柔情,更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深情。他饱经风霜,备尝世间苦难,却依旧为人生歌唱;他将诗意和生活完美地结合。为此,我们授予苏轼“最美词人奖”。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
B.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
C.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声”、“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
D. “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
B [B项,“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有误;词题“记梦……”,说明诗歌写的是梦境,“想关河”,这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可见“雁门关、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
9.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问的是“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首先要了解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本词中,从诗歌标题“记梦寄师伯浑”可知,词中会写到梦境,这是虚写,且从上片中“梦游处”可以知道,上片是写梦境,这是虚写;下片“睡觉”,“觉”是“睡醒”的意思,可见下片是实写,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且上片是写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的生活情景,而下片是写梦醒后的孤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故还可以从对比反衬的角度分析。
[答案] 虚实结合。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或者答以景衬情、情景相融(反衬),下片通过“寒灯”、“漏声”、“月斜”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气氛,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江梅引①
姜 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 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蜡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0.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A [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
11.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的深切。(答“虚实结合”也可) 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教师用书独具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 ①部曲: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两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两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第八句化用杜甫诗句浑然无迹,虚写作者悲凉处境,突出对部属的美好祝愿。
C [C项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14.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②先公后私的情怀。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教师用书独具
(四)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5~16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 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妩媚动人。
D.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C [C项第二首“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不对。]
16.分析两首词抒情上的不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词借景抒情,借江南春天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和思念之情。李词以乐景写哀情,梦中的故国春色越美,越反衬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