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元曲三首
一、读准字音
蒯通(kuǎi) 銮舆(luán) 一(diū) 糨(jiànɡ)
斛(hú) 揪捽(zuó) 擂鼓(léi) 觑(qù)
二、辨识通假
(1)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坝”通“耙”,一种平地碎土的农具)
(2)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现成的)
三、一词多义
(1)旋
(2)干
(3)绝
(4)去
四、词类活用
(1)春采了桑(名词作状语)在春天
(2)冬借了俺粟(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3)红漆了叉(名词作状语)用红色
(4)银铮了斧(名词作状语)用白色
(5)梦说南柯(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五、古今异义
社长①排门告示②
①古义:相当于村长。社是元代地方基层组织,元代以二十五户(一说五十户)为一社。
今义:以“社”命名的社会团体的领导者。
②古义:通知,通知人们要做什么事。动词。
今义:多用作“通告众人的文件”。名词。
六、文言句式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项废于东吴”“刘兴于西蜀”)
译文: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刘邦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建立汉朝。
【双调】 蟾宫曲·叹世
【南吕】 四块玉·别情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资料链接]
秋思之祖——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
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部。他的作品豪放中显飘逸,沉郁中见通脱,语言清丽。他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马致远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
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长期从事戏剧活动,书会才人的生活使他沾染了一些封建落魄文人的浪荡作风。
编有杂剧60多部,现存13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调风月》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而最著名的《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元代散曲家——睢景臣
睢景臣,字景贤,一作嘉贤,扬州(今属江苏)人,元曲作家。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著有《屈原投江》《牡丹记》等杂剧,散曲作品仅存套曲三首。《录鬼簿》称:“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
《【双调】 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生活在吏治腐败、文人地位低下的元代,他早年热衷于功名,但他的仕途却并不得意,所任最高官职不过是五品的江浙行省务官。因此他产生了人生的幻灭感和历史的虚无感,并进而乞灵于老庄的保身哲学,将与世无争、超尘绝世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于是他写了大量的叹世之作,包括这篇著名的《【双调】 蟾宫曲·叹世》。
《【南吕】 四块玉·别情》
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浅语深衷。弥漫于散曲中的还有一种由于世变沧桑而带来的空幻感和凄凉感。封建政治与道德力量的虚弱、外族入主带来的黑暗与凌辱使元代作家感到历史和现实都是“空”的。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于返回京城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他摆设宴席,邀请故人父老饮酒。席间,刘邦击筑,唱出了激昂慷慨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召集百余名青年,教他们唱这首歌,自己随歌起舞,不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帝本纪》)。刘邦在家乡逗留了十余日,“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同上)。临行时,刘邦颁诏永远免除故乡人民的徭役赋税,人们感激不尽,去为刘邦送行。这年四月,刘邦即病故于长安。但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了他发迹之前的行径,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在封建社会具有进步意义。
元 曲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三颗明珠。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当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杂剧,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能演出,所以它有宾白(说白)对白说话、科介动作和唱曲,每折戏的唱曲是一个套数。同一折内由同一个宫调的曲子组成,中间不变换宫调,一折内一韵到底,这是与小令、套数的相似之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不能放在末尾。杂剧代表有《窦娥冤》《陈州粜米》等。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但都能独立成篇,可以歌唱,如马致远的《【双调】 蟾宫曲·叹世》。
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的曲子相连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如睢景臣的《【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文本鉴赏]
《【双调】 蟾宫曲·叹世》
借项羽、韩信虽有奇功但不得好结果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叹世”的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南吕】 四块玉·别情》
表现了送别时的痛苦心情。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候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
②
③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古讽今 ②情景交融 ③滑稽可笑
[文本深读]
一、阅读《【双调】 蟾宫曲·叹世》,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2.《【双调】 蟾宫曲·叹世》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俗平白、简洁明快。曲子采用的文字,接近当时的口语,没有难懂的地方,使人一看就懂,如“两字功名,几阵干戈”等。在历数历史事实的时候,没有大量的铺排,利用了“南柯一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自然就达到了叹世的目的。②短小精悍,概括性强。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许多说不清是非功过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语言明快,如飞流入涧,一泻千里,表现了豪放派元曲作家的风格。
二、阅读《【南吕】 四块玉·别情》,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试赏析“凭阑拂袖杨花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倚着阑干伫立凝望着情人的远去,因伫立已久,如雪的杨花纷纷飘落在身上,但伤心人全然不觉。情人走远了,她还在凭栏远眺,频频招手,在招手拂袖间杨花才被拂去。这一句把送别写得非常逼真,“拂袖”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却包含着送别之人的无限惆怅。
4.关汉卿在《【南吕】 四块玉·别情》中是如何表达“离情别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曲从别后说起,开端就点明了所描写的内容: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一点相思几时绝”是这首小令的重心。关汉卿在这里以“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却能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的难以消失的伤痛。这位女子爱她的情人,爱得深挚、爱得真切、爱得缠绵,由这几句话得到充分的体现。“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这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画面。“拂袖杨花”,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却包含着思妇的无限惆怅,然而,杨花虽被拂去了,但“溪又斜,山又遮”,情人沿溪而行,渐去渐远,想再看一看情人,但是小溪曲曲折折,高山重叠阻遮,挡住了女子的视线,始终看不到情人远去的身影。那种离别的沉痛之情,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叹之中。至此,一位多情而又憔悴的女子,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
三、阅读《【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6.试分析《【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中欲抑先扬手法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这个农民还搞不清“车驾”和“銮舆”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儿,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要来了。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场面,但作者着意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第四支曲子,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皇帝驾到,百姓都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待到跪拜之后,抬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这一句好像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
7.本曲是通过一个农民的眼睛来写刘邦还乡这件事的,从文中的描述来看,这个农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曲通过一个农民对事件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直、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
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知人论世”是赏析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原则,请联系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双调】 蟾宫曲·叹世》这支曲子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褒贬历史通常为的是褒贬现实。作者从历史故事的征引中生发出的对世事的感喟,也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
(观点二)我认为,曲家隐遁的原因,是把自己与帝王将相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功业,分成两个互相分离和对立的群体。他们的胜败兴亡都与“我”无关,“我”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他们在战场上、朝堂中的厮杀争斗。曲中主人公只想隔岸观火,却不去参与,不去引火烧身。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讽刺艺术
辛辣而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一文的艺术风格。作者通过一个乡民的口吻,写出了衣锦还乡的刘邦是一个敲诈勒索、胡作非为的流氓无赖,剥下了罩在他身上的华丽高贵的衮服。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辛辣的讽刺。
2.写法指导
(1)漫画法:夸张是漫画的特点,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2)对比法: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3)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4)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3.迁移运用
仿照例句,用讽刺手法,再造两个句子。
例句: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改变什么,都得完全听从人的摆布。
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空调——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却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温度。
电灯——总以为可以照亮全世界,但只能照亮狭小的空间。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中被嘲弄的皇帝刘邦,只不过是作者借以调侃讽刺皇帝的艺术形象,作者正是通过否定刘邦而表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作者在作品中敢于否定皇权,挑战权威,读后令人在嬉笑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启迪。
【应用角度】 “蔑视权威”、“挑战权威”、“超越”、“质疑”等。
2.素材应用
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啥子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使自己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
睢景臣借乡民之口呼汉高祖刘邦为“刘三”,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群文阅读]
导读:古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唯美怡情的古风词韵陶冶着无数华夏儿女。而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他们或是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乡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此中情意,怎一个“别”字了得。
送 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这样光亮与漆黑的比较之中,生命已经融化在漆黑的寂静与寂静的漆黑中了。黑夜又有什么不好呢?我无声地享受着,觉得灵魂也渐渐透明起来。如阿莫多瓦所说的:“最好的是在夜晚散步,无声地享受午夜时分从街上旅行来的风,时间静止了。”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边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首李叔同的《送别》歌,骤然回响在天地间……阳春三月,细雨纷纷,烟雨空蒙,夕阳古道边,青山疏林,淡烟暮霭,江岸边,一抹身影,却如雕塑般静静伫立在岸边,那凄美的双眸里满是迷茫,不解。泪眼蒙胧中,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江中只有若隐若现的那一叶小舟,随波逐浪而去。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夕阳山外山,离人泪中,昔日的情景却是那样历历在目……
草碧色,水绿波,烟雨空蒙的岸边,心已碎的樱子在声声的离笛声中,满目的萧瑟与悲凄,只有情千缕,酒一杯,谁能想到昔日的温情已是这天的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望着江中的一叶小舟越来越远,手中油纸伞也在风雨中飘然而去,仿佛追寻那远去的小舟……
怕离别却不得不离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别之歌,传诵千古,诗经中的《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中意思讲述阳春之日,群燕翩跹,上下左右,恋人的相送就像燕子间的呢喃鸣唱,不忍别离。这种透明如水的心境犹如午夜梦回的窗外繁星,闪闪烁烁,冰清玉洁,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爱一个人,再用一生去等待这份爱。
张晓的散文《两岸》中描述了截然不同的心境:“如两岸——只因我们之间恒流着一条莽莽苍苍的河。我们太爱那条河,太爱太爱以至竟然把自己站成了岸。……爱之深,情之切又能如何,世间的爱也许就是如此,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最终只有无奈的放手。”
道不尽的离合,唱不完的悲欢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确实离别有时候就如一把钩,那一瞬间,整个人的心仿佛被钩子钩碎,更痛心的是斯人已去,你就只能抱着那已经随他远去的不再完整的心,默默承受着这苦痛,直等到飞蓬凋谢,生命尾声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夕阳山外山啊!唯有离别多……
再见无离别
是否有人会和我一样,明明有想要说的话却不明白跟谁说;是否有人会和我一样,明明想要躲避却越发勇敢;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应对选取的时候会有恐惧症;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容易患得患失。
小心翼翼地看着每个人的脸色,想在角落安静过活,却发现原是因为自己身上已经带了那样的成分,即使想躲避却躲不开,于是能选取的只是勇敢和周旋。是,用周旋想换得信任理解,却只得到无奈和迷惘。连带看书的时候都已经无法安稳,连带说话的时候都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仿佛转成能轻易被伤害的小兽,随时随刻都惊觉身边有危险,却总不明白藏匿在哪个角落。
成长的代价就是要失去一些东西,而那些东西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珍贵,若干年后,过尽千帆才明白这些将不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再次出现。但是没关系,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如此,但愿我们失去后会懂得好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因为那些都是用青春,用眼泪,用心碎换来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有过去的记忆温暖于心,甜蜜也好,痛苦也罢,都是存在过的证据。我的青春,你来过。虽然没有陪我走下去,但我是如此庆幸,在我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里,有你来过的痕迹,久久都不曾退去,这就够了。期望你日后想起,也会会心一笑,我们以前的傻气。我期望你能够记得那句You said l believe in,你说我就信。哪怕你的过去我没来得及参与,你的未来我们不曾相遇,只是仅仅期望你记得而已。
泪水早已落下。我的青春年华,我的欢声笑语,我的誓言哭泣,我的伤痕累累,我的诀别离去,如同一幕幕黑白电影,慢慢变得清晰,再慢慢变得灰飞烟灭。过去是如此的浓墨重彩,如今看来却只剩黑白。他们说如果离开了就不要再次出现,那么你们呢?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是不是我离开了,就要离开的彻彻底底。但是,在我离去之前请接受我小小的致谢。谢谢你们给我的温暖和鼓励。真心地感谢。但,离开了就应离开,命运就是一种注定,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会打破它。
推荐阅读篇目:
《聚散分离,不过是寻常》(文章阅读网)
《送别》(短美文网网)
《情到深处,最是离别伤心时》(散文在线)
[诵国学经典]
1.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治家格言》)
[明理知义] 凡事先要准备,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成长启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必须预先做好准备,不要遇到事情再“临时抱佛脚”;要有远见,事事提早一步想好,事业、学业才能够成功,做人也能够做得成功。
2.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朱子治家格言》)
[明理知义]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成长启示] 为人处事要留有余地,恰到好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做过头,否则,可能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有了得意事,也要留有余地,见好就收,以免遇到麻烦和意外。
课件87张PPT。第四单元 19 元曲三首在春天在梦中用白色用红色在冬天 (一说五十户)为一社。通知,通知人们要做什么事。动词。相当于村长。社是元代地方基层组织,元代以二十五户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刘邦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建立汉朝。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元曲三首
[语言运用层]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排门告示(打门) 这差使不寻俗(寻常)
索应付(须) 乔男女(乔装的男男女女)
那大汉下的车(下了车) 天曹判(天上的判官)
C.多娇女(指漂亮的宫女) 你须身姓刘(必须)
根脚从头数(根底,底细) 有甚胡突(糊涂)
D.白甚么改了姓(禀告) 施礼数(行礼)
新刷来(刚洗刷过) 匹头里几面旗舒(当头、迎面)
B [A项,排门,挨门;乔男女,不三不四的男女。C项,须,本来。D项,白,平白无故。]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拽坝扶锄 B.胡踢蹬吹笛擂鼓
C.一尊还酹江月 D.见放着文书
B [A项,“坝”通“耙”;C项,“尊”同“樽(罇)”;D项,“见”同“现”。]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B.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C.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D.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D [D项,“告示”为“通知”之意。]
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
B.“南戏中兴之祖”是人们对南戏优秀作品《琵琶记》的誉称,该剧为元末高则诚所作。
C.“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启开情节,故得此名。
D.马致远,字千里,自号东篱先生,有“曲状元”之称。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A [“元曲四大家”指元曲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5.下面是我国著名漫画大师丁聪先生的一幅漫画作品,请用简洁的文字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对漫画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做出精当点评。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面内容:台上一位戏剧演员正咿咿呀呀地演唱;台下的老者听得津津有味,而孩子却在打瞌睡。
点评:青年一代应该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自觉担负起传承的责任。(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需要不断革新内容和形式,才能吸引年青一代的观众,才能永葆艺术青春。)
6.在下面所给句子后续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的内容分别和本课的三首元曲相对应。
《元曲三首》,给我们审美享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马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汉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睢景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马致远)的一声“叹世”,几千年文明史中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王朝更迭,如一幅幅画面奔涌眼前 (关汉卿)“凭阑拂袖杨花雪”,浓缩了多少相思情、离别泪,点点滴滴在心头 (睢景臣)嬉笑怒骂,剥下“流氓皇帝”的衣服,揭露无赖刘三的丑态,帮助我们认识封建帝王的本质
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观点态度,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爱戏说历史,古已有之。例如从《高祖还乡》《赵氏孤儿》《二进宫》再到《三岔口》。近年来,大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掀起了一股“戏说”风,始作俑者大概是《戏说乾隆》,后来又涌出《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快嘴李翠莲》《皇嫂田桂花》等。这些“戏说剧”以其浓厚的市井气息、诙谐甚至还有少许幽默的特点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的大卖点,大牌电视剧导演趋之若鹜。这类风格的历史剧快要成为大陆历史剧的主流了,而那些源于历史、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的电视剧,虽然也有《雍正王朝》《太平天国》等经典剧目,但已不能避免正统历史剧所遭遇的危机。
有人认为,“戏说”是对历史真实的歪曲和庸俗化;也有人认为,它们作为一种传播历史知识的方式,虽然存在瑕疵,但也有它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本文的议论部分选出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 对“戏说”历史的现象,我们要客观看待。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 沉醉东风·咫尺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①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②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 ①阁着:含着。②痛煞煞:痛苦到了极点。
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捕捉住别离时的“霎时间”,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多侧面刻画了恋人依依不舍的情态。
B.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天南地北”是说从此天各一方,相见无期;“花好月圆”喻男女美满相聚,这里用“月缺花飞”则写出别离的悲痛。
C.本曲从眼前景象切入,激活人物的想象——从此天各一方,昔日花好月圆的美景,已成为月缺花落。
D.摄祝福语言入诗,是这首元曲的创造性表现。“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貌似平淡,却深藏柔情蜜意。
C [C项,开篇未写眼前景象,“已成为”极为不妥。]
9.本曲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离别的主题,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动作描写,“执着饯行杯”;神态描写,“阁着别离泪”;语言描写,“道得声‘保重将息’”;心理描写,“痛煞煞教人舍不得”与“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的矛盾心理,以此表现女子送别情人时的依恋和痛苦。
(二)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0~11题。
【双调】 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10.下列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曲兼有“沽美酒”和“太平令”两曲牌,两者皆属“双调”这一宫调,依照曲牌对曲子句数的规定,本曲有13句。
B.开首两句作者写自己居官之时意欲归隐,待过上闲适的生活后,却因思恋官场而心有不甘,道出矛盾而悔恨的心理。
C.“直到教人做样看”是说作者于人前故作平静之状,来掩饰内心的纠结,能看出那时候作者的精神还未至自由之境。
D.作者大量用典,列举出屈原等古人从政得祸的例子,借此慨叹仕途的险恶,渗透出作者脱离官场、远祸全身的心理。
B [B项,“悔恨”错,应为“痛苦”。]
11.曲子结尾四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快乐和欣慰。第二问:①用对比手法强化情感。将屈原等人千方百计求得平安而终不可得的状况与作者隐居的状况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快慰之情。②用典抒情。借陶渊明自由、闲散隐居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归隐之乐。
教师用书独具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14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13.下列对本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曲中淮山“青如淀”写出草木葱茏、青翠欲滴的优美景象。
B.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
C.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
D.全篇45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毕备。
A [A项,写远景,“青如淀”不能理解为“草木葱茏,青翠欲滴”应理解为“秋山苍翠,青如蓝靛(深蓝染料)”。]
14.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教师用书独具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5.下列对本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两句并没有直奔主题,这在一般的作品中并不是很多见。
B.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信来”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
C.“雁啼红叶天……芭蕉雨声秋梦里”这句很经典,既充分体现了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
D.曲子道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没有直接外露,而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A [A项,应是直奔主题。]
16.简析“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问归期”却以景作答,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借北雁飞翔于如醉的霜林和在长空的哀啼、诗人在黄花满地的疏篱边醉饮、秋雨打蕉叶惊醒思乡梦的形象画面,写出了作者因不能回乡,力求排解郁结心中的思乡怀远之情而不得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