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
【唐】《金刚经》
隋唐时发明雕版印刷术。
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暑假教师培训方案设计
时间:XXX 第1 页共5 页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我镇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依据上级寒假教师培训要求,为圆满完成XX年暑假我镇教师集培训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对象
全镇全体教职员工。
二、培训时间
第一阶段:7月8日——9日,上午8:00-11:30,下午2:30-6:00。
第二阶段:初远程研修,7月15日——20日,上午8:00-11:30,下午2:30-6:00。
第三阶段:小学远程研修,7月23日——28日,上午8:00-11:30,下午2:30-6:00。
第四阶段:校本培训,8月25日——30日,上午8:00-11:30,下午2:30-6:00。
三、培训方式
1、全镇集与各校分散培训相结合。
2、听报告、看专题片、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3、山东省远程研修培训。
四、培训内容及要求
(一)师德培训
采取看专题片、写体会、举行师德论坛等形式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
1、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重
温潍坊市教育局“禁止有偿家教”的相关规定,搞好教师承诺。
2、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潍坊市学校安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雕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一种书籍;成本高、利用率低。
材料一 宋太祖时,官府刻印《大藏经》,共耗时 12年,雕版13万块,印刷完成后,13万块雕版被堆放在当地府库内,从此无人问津。
材料二 当时一个熟练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毕昇是北宋著名发明家,在宋仁宗庆历年 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近代印刷奠定了基础,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图片中的毕昇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 领长衫。他右手托着一块活字版,左手拿一块活字, 完全沉浸于工作之中。
发明者:北宋时的匠人毕昇(shēng)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优点:变死字、死版为活字、活版,可循环使用
泥活字是刻在一个个用黏土做的小方块上的单字,方法是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经火烧硬而成泥活字,并用它们在两块铁板上交替排版和印刷。 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书成功,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文佛经)于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腹地考古时被发现,印本为9册蝴蝶装本,共220页,10万字,印以当地造白麻纸。每半页版框直高23.6cm,横宽15.5cm,四周双边,白口,无鱼尾,有页码,此本内有汉文数字"四"、"廿七"等字倒置。经考古学家研究确认它是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时期的木活字作品。《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出土为验证当时木活字印刷已研制成功提供了实物证据。西夏王朝与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在历史上几乎同时存在,当时北宋在科技(包括造纸术、制墨技术)、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因而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从而推动了宋代印刷业的繁荣发展,史料记载有西夏建国初期曾大量从北宋购买书籍,后来才逐步建立自己的雕版印刷业。所以专家认为西夏的木活字印品应当是用从宋代流传过去的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木活字印刷术可能在宋代已经存在了。
王祯,字伯善,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曾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尹和永丰(今江西永丰)县尹等职。谈到转轮排字架的发明,先要从王祯创制成功木活字谈起。据《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时,也曾试制过木活字,但发现木材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后有伸胀性,排出版来高低不平,又容易与药物相粘,不便取下,所以只好用胶泥做活字。而王祯经过反复实践,解决了这些问题,制造出一套3万多字的木活字。为了提高木活字印刷的排字效率,他发明了转轮排字架。轮盘直径约7尺,轮轴高约3尺。轮盘是贮存木活字的,可旋转自如。
以铜铸成的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单字。中国铜活字流行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的南方。最早的有明代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华燧(1439~1513)以铜活字印成《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后又印《锦绣万花谷》、《百川学海》等大书。铜活字印刷的流行,是继泥活字印刷发明以来在印刷技术上的又一大改进,也是中国印刷术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
《梦溪笔谈》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
(毕昇的活字印刷)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活字印刷术传播及影响
传播: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人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人欧洲。
二、指南针及火药的应用:
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
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
的工具,称为“罗盘”。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技术。
南宋时:广泛运用于航海技术。
水罗盘是我国长期沿用的 由水浮法指南针发展而来的,它配上刻有天干、地支等24个方位的方位盘,故称之为水罗盘,又称为水罗经盘。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诸藩志》
传播:
12、13世纪,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的应用
(1)发明:唐朝
(2)应用: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
(3)传播: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影响:作战方式由冷兵器转向热兵器;
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火铳也叫火炮,是古代用金属铸造的以火药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此图是元代火铳。铜火炮是装置在木架上发射的,木架的形状似一条长 板凳,将铳筒嵌装在木架上。为使火炮高低俯仰,炮筒下加垫木楔,賦予不同的射角,以求达到需要的射击距离。
火药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
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
2.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民族交融加强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4.对外交往发展;
5.隋唐文化的辉煌成就为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威尼斯
鸦儿看
大都
甘州
初入中国
驿站
陆上丝绸 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大都
威尼斯
泉州
陆上丝绸 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发达的驿站
史料研读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驿站),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想一想: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大都
威尼斯
泉州
陆上丝绸 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四通八达
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大都
威尼斯
泉州
告别中国
陆上丝绸 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1)陆上交通:
路上丝绸之路是交通要道,驿站四通八达。
1、表现
(2)海上交通: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鼎盛时期。
1、表现
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 多年。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为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明代开通了通往全国的干线驿路。清朝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铺由地方府、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
驿站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信手段十分原始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是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驿站制度与当今的邮政系统、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货物中转站、物流中心、快递转运中心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材料研读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
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鸡
鸣
驿
陆路交通发展
(1)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驿站: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3)元代陆路交通范围更广: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海路交通发展
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哪些发展?
(1)使用指南针。
(2)初步掌握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3)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
(4)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天文历法
药物
数学
中国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纸币
驿站制度
农业生产技术
手工业生产技术
2、影响:发达的中外交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外国
中外交通发达的影响
(1)对外: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对内: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视。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陆路与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表现
陆路交通
影响
海路交通
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和四通八达的驿站
元代的陆路往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湾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
D
B
1、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
A. 雕版印刷术 B. 火药的使用
C. 指南针的发明 D. 活字印刷术
2. 被誉为“水手的助手”是我国古代的哪一项重大发明( )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印刷术
课堂练习
3.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4.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指( )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