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本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弗学,不知其善也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安求其能干里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既已知吾知之而间我
2、下面对句子中通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后能自反也 反:通“返”,回归。
B、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C、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养
D、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古诗文默写。(8分)
(1)《卖炭翁》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的胸怀的诗句是 , 。
(3) ,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 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
(2)材料一: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一胡愈之
材料二: 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这些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
①材料中的“他”是谁?
②“他”写成的这本书的名字是什么?曾易名为什么?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
国际奥委会严禁运动员使用兴奋剂。 ① ,因为,使用兴奋剂的行为会让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势,使参赛运动员处于不平等的起点,破坏了体育竞技的公平规则。不仅如此, ② 。
服用者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成年女性男性化、男子过早秃顶等症状,也可能患糖尿病、心脏病等,还可能出现冲动、攻击、猜疑等精神问题,或导致妄想性精神病。
①
②
6、某校开展“以和为贵”踪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共8分)
(1)请你以“和”为主题,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2)某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第二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
神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材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贡
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一一不可以一—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7、文章题为《离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4分)
8、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4分)
9、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我”想问却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0、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3题。(共12分)
占领一座“制高点”
陈鲁民
①从飞机上往下看,白云缭绕,山峰林立,莽莽苍苍,很是壮观。在人的世界里,同样也是山峰林立,如刀似剑,直插蓝天,可以说每个杰出的人都是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制高点。
②李白、杜甫占领的是诗歌的制高点,奇伟瑰丽,难以企及;王羲之、颜真卿占领的是书法的制高点,一字千钧,力压群雄;鲁迅占领的是杂文的制高点,笔扫千军,所向披磨;牛顿、爱因斯坦占领的是物理学的制高点,博大精深,奇妙无比……想和他们一较高低,想从他们手里夺取制高点,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弄不好就会被人嘲笑为“蚍蜉撼树。”
③然而,这并不是说别人一点出头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还有次一级的制高点,同样很重要,很壮美。如果说李杜占领的是三山五岳,你还可以去占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它们一样风光
旖旎,美不胜收。譬如诗歌,即便不能和李杜争老大,仍可以独树一帜,占领自己的山头:苏、辛占领的是豪放派的制高点,柳永、李清照占领的是婉约派的制高点,陶渊明、谢灵运占领的是田园诗的制高
点,岑参、王昌龄占领的是边塞诗的制高点。读他们的诗作,或波澜壮阔,或小桥流水,或金戈铁马,或柔情似水,无一不诗意盘然,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再退一步讲,如果连占领普陀、五台的机会也没有了,只要你努力创造,不断摸索,还有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山头在等着你去征服、去占领。
④有了自己的山头,你就是标准、楷模,你就是权威、泰斗,你就有了话语权。可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激烈竞争,攻城拔地,可以占领的山头早被人占领完了。当今世界,更是人才济济,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制高点是越来越难了,但难归难,不等于一点机会都没有。
⑤关键要选准方向,找好突破口。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决不重复别人,务必要独出心裁。比如练书法,我们练一辈子隶书也无法超过汉隶水平,终生研习草书也难赶上张旭、怀素;然而,现任书协主席
张海苦心揣摩多年,终于发明了一种韵味独特的“草隶”体,清新明快,一鸣惊人,发挥“杂交优势”,硬是在草、隶两座大山之间崛起了一座新的制高点。
⑥其次就是要失志不渝,持之以恒。每个制高点都是一点一点地堆起来的,说是占领,其实更是建设,没有个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可能奏效,有的甚至要倾终生之力。道理很简单,“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拥有制高点的人,哪一个不是夜以继日的工作狂?哪一个不是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
⑦每个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它不一定是珠穆朗玛,不一定高耸入云,但一定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饱含自己心血的事业高地、生命巅峰。
(有删改)
11、第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倒?为什么?(4分)
12、第⑤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什么作用?(4分)
13、文中第段加点的珠穆朗玛指什么?如何理解作者说“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又“不一定是珠穆朗玛”?(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14-17题。(共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权隶人之手,骈死于槽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同“只”,只是)
B、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C、取之不明 (“取”:选拔任用)
D、赦小过 (“过”:经过)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17、“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共4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8、“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2分)
19、“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2分)
四、作文(共50分)
20、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1)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在不断地成长,终于懂得了生活,懂得了学习,懂得了时间,懂得了成长,懂得了奋斗和拼搏,懂得了亲情和友情,懂得了成功与希望
请将题目“我终于懂得了 ”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答案
1、C 2、C
3、(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1)保尔·柯察金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①埃德加·斯诺 ②《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
5、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是一种欺骗行为 服用兴奋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6、(1)示例:和为贵,诚为本,善为先。
(2)杨老师,上午学生会主席来找您,刚好您不在,他请您明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座谈会。
7、①“我”对滴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8、①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据船人的身世,步步设悬,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相近即可,未结合选文内容,酌情扣分)
9、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人,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
②摇船人阳刚、乐观积根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10、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11、不能。第②段列举了李、杜等人在各自的领域占领了制高点,承接(或证明)第①段”每个杰出的人都有自己的制高点”:第③段列举苏,辛等人在诗歌领域有各自的制高点,承接“还有次一级的制高点”这两段是按照由“制高点”到“次一级的制高点”的顺序安排的,符合逻辑,不能颠倒顺序。
12、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苦心揣摩多年,终于发明韵味独特的“草隶”体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要占领一座新的制高点,“关键要选准方向,找好突破口”的观点。
13、“珠穆朗玛“比喻在事业上别人无法逾越的最高成就;每个人都要有自己事业上的成就,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不一定非要超过其他人。
14、D 15、.B
16、(1)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
17、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18、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19、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
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0、略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