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0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教案(4)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10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教案(4)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1-05 18:47:00

文档简介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江苏省2010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教案
种群的特征
【课标要求】种群的特征。
【考向瞭望】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种群的特征以及对种群数量或发展方向的作用。
【知识梳理】www.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www.
①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1)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3、研究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研究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1)增长型:种群中年幼个体很多,年老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增长期,种群密度会增大。www.
(2)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3)衰退型:年幼个体较少,而年老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减少。
3、研究意义:对于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五)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六)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如右图)
【思考感悟】某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则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何?
雌性比例大,导致出生率较高,因而该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基础训练】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 )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B )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www.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下甲图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组成类型,乙图为种群的三个典型存活类型。
(1)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出现甲图中的A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
(2)若乙图表示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的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Ⅱ猪场,而另外两个经营不好的原因是:Ⅲ猪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幼猪大量死亡;Ⅰ猪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老年猪积压。
(3)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生物分别属于乙图中哪种类型生物:人Ⅰ,鸟Ⅱ,蛙Ⅲ。
(4)某害虫种群年龄组成虽为A增长型,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因为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乙图中Ⅲ曲线。
【高考模拟】
4、“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N=Mn/m。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44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8/9(或32/36)。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2.5︰1。[]
5、根据下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www.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PAGE
- 2 -
www.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乙酸·羧酸》考点精讲
一、考纲要求
1.了解乙酸的结构和用途;
2.掌握乙酸的性质和制法;
3.掌握羧酸的通式和通性;
4.掌握酯化反应和乙酸乙酯的制取
二、重点要点
1.乙酸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2H2O2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
2.乙酸的化学性质
表现为O--H键和C--OH键能够断裂
(1)弱酸性(断O--H键)
CH3COOHCH3COO-+H+(酸性比碳酸强)
CaCO3+2CH3COOH(CH3COO)2Ca+CO2↑+H2O
Cu(OH)2+2CH3COOH(CH3COO)2Cu+2H2O
(2)酯化反应(断C--OH键)
羧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注意:
①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是:羧基脱羧羟基(无机含氧酸脱羟基氢)而醇脱羟基氢,即“酸脱羟基醇脱氢”(可用同位素原子示踪法证明。)。
②酯化反应是可逆的:羧酸+醇酯+水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作催化剂和吸水剂,除
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可逆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③在酸化反应中使用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乙酸,溶解乙醇,降低酯的溶解度,增大水的密度,使酯浮于水面,容易分层析出,便于分离。
④乙酸乙酯中除乙酸杂质,只能用饱和的Na2CO3浓液,不能用NaOH溶液中和乙酸的方法。因为NaOH溶液碱性强,会促使乙酸乙酯水解,重新变成乙酸和乙醇,所以不能用NaOH溶液代替Na2CO3饱和溶液。
三、例题分析
例1.下列化合物中,既显酸性,又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是( )。
提示:
根据各类官能团的性质判断:“-COOH”显酸性,“-COOH”和“-OH”能发生酯化反应,含有“-OH”或“-X”的能发生消去反应。综合判断,只有C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
Awww.选项,因含酚羟基和“-COOH”官能团,既是酸性,又能发生酯化反应,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A不符合题意。B选项,合“C=C”和“-COOH”官能团显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加成反应等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B不符题意。C选项含有“-OH”和“-COOH”官能团,能发生酯化反应、消去反应,显酸性,符合题意。D选项含“-OH”和“”能发生消去反应,水解反应,但不是酸性,亦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应选C。
说明:
本题重点考查了各官能团主要是"-COOH"、酚羟基、醇羟基的性质。这些都属于最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只要第一遍学时学习对这些知识给以足够重视,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是比较容易的事,那么解答本题并非难事。
例2.下一列各组物质中,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是( )。
A.甲醛和甲酸 B.甲酸和乙酸 C.甲醛和乙酸 D.乙醛和乙醇
提示:
只要写出分子式,然后得出最简式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先写出选项中各物质的分子式
甲醛:CH2O甲酸:CH2O2乙酸:C2H4O2乙醇:C2H5OH
观察各分子式得甲醛与乙酸的最简式为CH2O故正确选项为C。
说明:
最简式,分子式这是化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掌握其含义,熟练写出其常见物质的这两种式子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例3.将质量相等的下列各物质完全酯化时,需醋酸质量最多的是( )。
A.甲醇 B.乙二醇 C.丙醇 D.甘油
提示:
本题如果依据酯化反应方程式或关系式一一推算,显然费时费力。若能抓住酯化时醇羟基与羧基间物质的量的关系,导出判断相同质量4种醇消耗CH3COOH的物质的量的依据,则可使过程简化。
参考答案:
若某醇质量为1 g,该醇分子量为M,该醇分子量含有x个羟基。则1g该醇含羟基(也即酯化时需羧基或醋酸)物质的量为:
比较4种醇值,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可见,相等质量的4种醇中,甘油酯化消耗的醋酸最多。故正确答案为D。
说明:
本题考查对醇和羧酸酯化时二者量间关系的判断能力。
第一阶梯
例1.向1 mol酒石酸[HOOC(CHOH)2COOH]中加入1 L 1mol/L的KOH溶液,得到最大量沉淀,再向其中加入1 L 1 mol/L KOH溶液时,沉淀完全溶解,与此有关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酒石酸是二元酸 B.酒石酸与铝盐性质相似
C.酒石酸氢钾溶解度小 D.酒石酸钾的溶解度大
提示:
从酒石酸的分子式可看出,酒石酸分子结构中含两个“-COOH”基团,故为二元酸。然后根据反应物之间的量的关系进行判断。
参考答案:
依题意:
沉淀溶解。说明酒石酸氢钾(酸式盐)不溶于水,而酒石酸钾(正盐)易溶于水。亦说明酒石酸氢钾溶解度小,而酒石酸钾(正盐)的溶解度大。这与Al3+与KOH反应生成具有两性的Al(OH)3是不同的。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
说明:
注意从酒石酸的结构简式可知它是二元酸。
例2.将20 ml 0.1 mol/L的醋酸与24 ml 0.1 mol/L的氢氧化钠混合后,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Na+]>[CH3COO-]>[H+]>[OH-] B.[Na+]>[CH3COO-]>[OH-]>[H+]
C.[OH-]>[Na+]>[H+]>[CH3COO-] D.[Na+]>[OH-]>[H+]>[CH3COO-]
提示:
首先从中和反应看,中和后有多余的碱,溶液中有大量的醋酸钠。它们全部电离,而醋酸根可能跟H+结合(虽然因为溶液呈碱性受到了一些抑制),因此[Na+]>[CH3COO-]。整个溶液应该是电中性的。
参考答案:
由题知,醋酸与NaOH溶液混合后,碱有剩余,旦溶液中有大量的CH3COONa,它们全部电离,CH3COO-+H+CH3COOH,因此,[Na+]>[CH3COO-],只有A、B两项符合。因为溶液里碱性,所以[OH-]>[H+]所以A选项必须排除。电荷必须平衡,D项的情况,必然显正电性,应予排除。又无论是NaOH还是CH3COONa,都是全部电离的,所以中和前后溶液Na+的总量并未变化,而OH-却被中和掉一部分,所以[Na+]>[OH-],排除C项。只有B项为唯一答案。
说明:
本题考查的知识是电离理论和中和理论。它涉及有机化合物,测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精确性和逻辑性。
[例3]怎样以H2O、H218O、空气、乙烯为原料制取?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
解题时,可采用从最终的目标产物倒推原料(或中间产物)的方法。如:
参考答案: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说明:
<1>本题考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①烯、醇、醛、羧酸、酯的衍生关系;
②醇氧化成醛的反应原理
③酯化反应中羧酸和醇的脱水方式。
<2>本题是一个同位素示踪原子的问题,它是揭示酯化反应的规律的实例,所以一定要正确地把握酯化反应规律:酸脱羟基醇羟基脱氢,才能解好本题。C2H518OH,可用CH2=CH2与H218O起加成反应制得。而CH3COOH则可用CH2=CH2氧化法制得,两者进一步合成
第二阶梯
例1.A是一种可作为药物的有机化合物,请从下面反应图式中各有机物的关系(所有无机产物均已略去未写),推测有机化合物A、B、C、D、E、F的结构简式(Ф代表苯基)
提示:
本题是推断题,有正向、逆向思维,并侧重考查思维的严密性。由反应原料ФCHO,和产物E的分子式是C9H6O2相比较,由A→C→D→E都没有增加C原子数的信息,所以可推知ФCHO和CH3CCHO一定生成了含九个碳原子的化合物A。由A→C用了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推知A有醛基。由A→B可加2molH2,推知A还有一个烯键。综合以上推知:A是ФCH=CHCHO。顺此而下可以依次推出其它各有机化合物,并以题目中给出的E的分子式予以验证。
参考答案:
推导过程见[提示]。
说明:
要能较好的解答该题,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不但-CHO,-COOH,,卤代烃等物质或官能团的性质要熟练,而且要十分清晰反应时物质的数量关系,并且要从结构深处了解物质或官能团的性质,即要拓宽知识面。
例2.烃的含氧衍生物A的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36倍。取36 g 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耗用标准状况下空气168 L,(空气中O2占1/5),生成物用浓H2SO4吸收,增重18 g.通过足量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150 g。A可使石蕊试液变红,也可使溴水褪色。求有机物A的分子式并确定其结构简式和名称。
提示:
首先应搞清被浓H2SO4吸收后增重的18 g物质应为水,而通过足量石灰水后生成的白色沉淀为CaCO3(150 g)以此可知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推出该有机物的分子组成,然后再由此物质的性质推出该物质的结构简式和名称。
参考答案:
设A的分子式为CxHyOz
MCxHyOZ=36×2=72
解得z=2
即A的分子式为C3H4O2因为A可使石蕊变红,所以A中含-COOH,又因为A可使溴水褪色,所以A中含双键,综合得A的结构简式为:CH2=CH-COOH,叫丙烯酸。
答:A的分子式为C3H4O2,结构简式为:CH2=CH-COOH,叫丙烯酸。
说明:
该题重点考查利用燃烧反应确定分子组成的一般方法及双键,-COOH的性质。利用燃烧反应确定分子组成这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常考知识,必须在第一遍学习时熟练掌握,即把研究烃,烃的衍生物的燃烧的规律应用于有机物分子组成的确定上。对于双键、-COOH的基本性质应该说毫不含糊,但也要引起同学注意,不要出现缺憾。
[例3]水蒸气跟灼热的焦炭反应,生成A和P的混合气体,它是合成多种有机物的原料气。下图是合成某些物质的路线,
其中:D、G互为同分异构体;G、F是相邻的同系物;B、T属于同类有机物,T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是B的2倍,等物质的量的T、B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T产生的氢气是B的2倍,S能跟新制Cu(OH)2反应,1 mol S能生成1 mol氧化亚铜。
(1)写出分子式:A,B
(2)写出结构简式:B,D,S
(3)写出反应类型:x,y
(4)E→F的化学方程式为:;T与过量的G在浓H2SO4存在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解本题应从A、B、P、S三种物质入手突破,水蒸气和焦炭反应的产物是CO和H2;S能与新制Cu(OH)2反应,旦1 mol S能产生1 mol Cu2O,S为醛。然后可根据反应网络顺推得其它物质。
参考答案:
因水蒸气和焦炭反应的产物是CO和H2,即A与P组成的混合物为H2和CO;又题知:1 mol S能与新制Cu(OH)2反应产生1 mol Cu2O,故S为醛,B、T可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T产生H2是B的2倍,S与H2加成可得T,由此可知:T为二元醇,B为一元醇。B是CO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后的产物,因此可知B为CH3OH,T为乙二醇,S为羟基乙醛。其它物质可根据反应顺推得到:B为CH3OH,氧化得E为HCHO,HCHO(E)氧化得HCOOH(F),B与F反应得HCOOCH3、D与G为同分异构体,所以G为CH3COOH,B与P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CH3COOH,CH3COOH比CH3CH3OH多一个碳原子,可推知P为CO。故答案为(1)H2;CO(2)CH3OH;HCOOCH3;CH2OHCHO;(3)酯化反应;加成(或还原)反应,(4)HCHO+2Ag(NH3)2OHHCOOH+2Ag↓+4NH3↑
H2O+2CH3COOH+CH2OH-CH2OHCH3COOOCH2-CH3COOOCH2+2H2O
说明:
本题涉及的物质基本上没有超过中学课本范围,但把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相互转化联系起来,提高了题目的综合性和难度。只有准确,熟练,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才能顺利解答。
四、检测题
1.下列物质中,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
A.C17H35COOH B.HCOOH C. D.CH2=CH-CH3
2.羟酸分子里的官能团是( )。
A. B. C. D.-CnH2n+1
3.关于乙酸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乙酸分子里含有4个氢原子,所以乙酸不是一元酸。
C.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D.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4.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
A.乙醛 B.丙酮 C.乙酸 D.甲苯
5.将乙醛和乙酸分离的正确方法是( )。
A.加热分馏
B.先加入烧碱溶液,之后蒸出乙醛;再加入浓H2SO4,蒸出乙酸,
C.加入碳酸钠后,通过萃取的方法分离
D.利用银镜反应进行分离
6.某一元醇10 g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某酯的量为11.57 g,反应后又回收到该醇1.8 g,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接于( )。
A.88 B.102 C.116 D.196
7.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的羧酸是( )。
A.丁酸 B.油酸 C.硬脂酸 D.软脂酸
8.除去硬脂酸中混有的油酸的方法是( )。
A.加浓氢氧化钠溶液
B.催化加氢
C.加溴水
D.加饱和食盐水后分解
9.分子式为CxHyO2的有机物1 mol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体积相等,消耗的的氧气在标况下占体积112 L。则x的值为(   )。
A.2 B. 3 C.4 D.5
10.草酸(HOOC-COOH)溶液跟酸性KMnO4溶液混合时看不到颜色变化,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混合溶液然迅速褪色,此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H2SO4+5H2C2O4→K2SO4+2MnSO4+10CO2↑+8H2O,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突然褪色的原因是溶液已混合。
B.突然褪色的原因是生成的微量K2SO4起催化作用
C.突然褪色的原因是生成的微量Mn2+起催化作用
D.可能是外界大气压强发生突变而导致溶液褪色。
答案:
1、B 2、C 3、B 4、C 5、D
6、B 7、B 8、B 9、C 10、C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