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点我视频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时代背景
长 征 油 画 欣 赏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三处景物描写)(难点)
3. 感受课文中重点词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领会文章的中心;学习红军英雄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纪念陵园
第一课时
课前热身
朗诵及背诵长征诗词,讲述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点我朗读课文
惊惶( ) 苛( )捐杂税
打颤( ) 骨碌( )
酣( )然入梦 蜷( )缩
缀( ) 矗( )立
澎湃( ) 落( )得很远了
huáng
kē
zhàn
gū lu
hān
quán
péngpài
zhuì
chù
là
给红体字注音:
解释下列词语
惊慌:
呜咽:
酣然入梦:
矗立:
苛捐杂税:
景致:
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高耸地立着。
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风景。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整体感知
探究学习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3.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1.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山沟、瑶民家
沿着山沟向上走;与瑶民攀谈
山脚
准备爬山
山路上
夜行军
半山腰
半夜露宿
雷公岩
吃饭;翻越雷公岩,继续爬山
山 顶
顺利下山,征服老山界
顺序: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
下午
下午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活 动
第
一
天
天黑
夜里
半夜里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
第一层:(2--10)
第二层:(11—33)
第三部分:(34)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山脚访瑶家。
红军翻越老山界。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写作者的感受。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为下文的叙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
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了。
向下看,简直就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雷公岩,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只得裹一条毯子。半夜里,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在每条溪流旁边,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盆子、茶缸煮粥吃。
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山高路险
悬崖峭壁
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难”的呢?
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横着心躺下去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得得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力气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前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勇敢前进
嘲笑敌机毫不畏惧
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
2.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老山界纪念陵园
第二课时
1.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感悟课文
1.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2.13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9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1.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学 习 导 航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自由朗读第23
段,请多角度地对这一段文字加以赏析。
提示:①理顺序:理清作者描写的顺序。
② 抓修辞: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 找角度:从哪个描写角度表现的。
④ 析内容:表现了写作对象的什么特点。
⑤ 悟情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
2.作者是怎样写夜景下的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⑴“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⑵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石缀在夜幕上。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⑶“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所见所闻所感
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庄严、奇伟。?寂静
修辞描写作用
(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排比
红军战士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3.这部分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巨人
把山谷比作井
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
比作野马奔驰
比作山泉呜咽
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地运用比喻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4.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夸张。
5.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品味语言
1.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2.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合适。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3.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体会划线词的作用)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体会划线词的作用) 生怕: ?显眼:
?
很怕
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体会句子的含义)
?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本文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使得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主旨写法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
借鉴文中第22自然段的写法,请你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下面的句子续写几句,描写出 “安静”或“热闹” 的氛围,要求100字左右。
教室里安静(热闹) 极了 …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老山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三处景物描写)(难点)
3.感受课文中重点词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领会文章的中心;学习红军英雄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军的相应活动。
2.梳理出文章层次思路,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3. 再读课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想想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课前导学】
预习任务
1.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
2.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3.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4.重点读23段,对于半夜醒来的描写,试着从描写的顺序及运用的修辞方面来加以举例分析。
5.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二、新知认知
1.记叙的顺序----顺叙。
2.伏笔与补笔。
文章中恰当运用了伏笔与补笔,前后归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试从文中找出几处来,写在下面。
3.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对于整个登山过程,文章也并非是平均用墨,而是有详有略,将你的见解写在下面。
三、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点缀( ) 呜咽( ) 酣然入梦( )
咀嚼( ) 盛饭( ) 落得很远( )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句中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空缺的横线上。
①她拿出仅有的 (A。一点B。一袋C。一碗)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②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 (A。害怕B。担心C。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③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 (A。凭着B。鼓着C。靠着)勇气前进。
④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 (A。沉重B。笨重C。繁重)的队伍战胜了。
选出与加点词含义相同的词所在的句子。
①准会疼死人。( )
A.不准他来。 B.钟走得不准。 C.以此为准。 D.这几道题十分钟准能做好。
②我已经落得很远了。
A.反而落个不是。 B.这里落了两个字。 C.谁也不愿落在后面。 D.他们两个落伍了。
4. 下列语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的关键。
??B. 中学时期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使他的大学学习生活很轻松。?
??C.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D. 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所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联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的一些下层官兵不愿意充当炮灰,希望抗日的心愿。
答案:
1. zhuì yè hān jué chéng là 2.①A②C③B④B 3.①D②C 4.C 5.C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3.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填表格)
段落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记叙内容 文章主旨
4.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文中标记)
二、研读首尾两段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明确:
2.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三、研读“难”
思考: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难”的呢?(据文标记)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精神:
四、赏析景物描写
(一)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文中标记)
(二)赏析第13段描写
1.“奇观”是指什么?
明确:
2.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圈点勾画、批注)
3.13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9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
(三)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1.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
2.作者是怎样写夜景下的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①“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批注)
②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石缀在夜幕上。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
③“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
3.细致探究本段。
①“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②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③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
④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
明确:
⑤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
⑥这部分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
明确:
作用:
⑦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⑧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
明确:
作用:
(四)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考: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
2.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体会划线词的作用)
明确:
3.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体会划线词的作用)
明确:生怕:
显眼:
作用:
4.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明确:
5.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体会句子的含义)
明确
六、品味语言
1.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明确:
2.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明确:
3.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明确:
七、小结、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八、课下练笔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
借鉴文中第22自然段的写法,请你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下面的句子续写几句,描写出 “安静”或“热闹” 的氛围,要求100字左右。
教室里安静(热闹) 极了 … …
【课后导练】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
⑧?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满天都是星光”主要点明了翻山的 。
2.首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尾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
3.从文段描写的内容看,老山界山路的特点、山势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4. 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5.“一步一步”包含了什么意思?
6.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7.“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中的“奇观”具体指什么?
8.“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9.选文中既说“寂静”又写出许多声响,这里用了什么写法?古诗文中有类似意境的语句吗?清写出一两句来。(2分)
10.请你从内容、结构、写法、修辞、语言、写景层次等方面任选一项给第?⑧?节写一个批注。(可就整体批注,也可就局部批注)(2分)
参考答案:
时间
山脚 半山腰
曲折迂回 陡峭险峻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看出红军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行路十分艰难
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8.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乐观、豪迈的情怀。
9.以声写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0.提示:内容:这一节写了夜宿雷公岩的情形感受。结构:这一节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写法:从视觉、听觉不同角度写出山势的高峻及深夜的宁静。还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修辞: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陡峭;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深夜的静谧。语言:准确生动,如“又”“才”“矗立”“围”等词。写景层次:由上而下,视觉——听觉,天上——山峰——山谷。可整体批注,也可局部批注,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三处景物描写)(难点)
3.感受课文中重点词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领会文章的中心;学习红军英雄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朗诵及背诵长征诗词,讲述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
二、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 ) 欺侮( ) 酣( )然入梦 蜷( )矗立( ) 咀嚼( )
呜咽( ) 澎湃( )骨碌( ) 缀( )
2.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ò( ) lào ( )
3.解释下列词语。
惊慌: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矗立:高耸地立着。
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景致:风景。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3.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记叙内容 文章主旨
2-11节 当天下午至天黑 山沟—山脚 同瑶民的攀谈 表现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 坚强意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12-23节 天黑后至黎明前 山脚—山腰 爬山的艰苦以及在 雷公岩前露宿
24-31节 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 雷公岩—山顶 攀越雷公岩
32-33节 登上山顶以后 山顶—山下 下山的情景
4.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 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写作者的感受。
四、研读首尾两段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明确: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为下文的叙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
2.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研读“难”
思考: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难”的呢?(据文标记)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 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精神: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
六、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赏析景物描写
(一)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1.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二)赏析第13段描写
1.“奇观”是指什么?
明确:“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2.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3.13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9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三)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1.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2.作者是怎样写夜景下的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①“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②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石缀在夜幕上。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③“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3.细致探究本段。
①“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②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庄严、奇伟。?寂静
③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④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
明确:远、近、大、细;?比喻、拟人、排比
⑤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红军战士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⑥这部分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
明确: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作用:反复地运用比喻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⑦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排比、夸张。
⑧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
明确: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作用: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四)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体会划线词的作用)
明确: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3.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体会划线词的作用)
明确: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作用: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4.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5.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体会句子的含义)
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品味语言
1.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明确:合适。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2.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3.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四、主旨和写法
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是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五、本课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漫漫长征画卷就像是一篇神话,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学习,都需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一路搏击!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七、课下练笔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
借鉴文中第22自然段的写法,请你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下面的句子续写几句,描写出 “安静”或“热闹” 的氛围,要求100字左右。
教室里安静(热闹) 极了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老山界》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20分钟)
一、基础知识(20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2.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3分)
(1)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___________(叹息 轰响 轰鸣),大概是在__________(哭泣 叹息 怒吼)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2)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__________(景观 壮观 奇观 景象)。
4.下列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身手:这里指本领。)
B.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呜咽:指伤心哭泣的声音。)
C.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酣然入梦:指甜美、酣畅地入睡。)
D.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苛刻繁重的捐税。)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B.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
C.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D.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6.“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对这句话有下面四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2分)( )
A.声响有的来自极远的地方,有的来自极近的地方,有的是极洪大的,有的是极细切的。
B.有的声响既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有的声响既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C.有的声响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是由于地处山谷,环境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十分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D.有的极远的声音,听起来仿佛就在近处;有的极洪大的声音,听起来仿佛又很细切。
7.仿照下列例句写话。(2分)
例句: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a林中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水中欢快的游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修改下面的病句。(2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①上面的路即使还是陡,也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②让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1)第①句关联词使用不当,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成分残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
9.本课中的比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对衬托人物心情、表达主题作用很大,请你细细品味,仿照示例写下你的心得。(3分)
示例: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把落后的人说成乌龟,幽默乐观,催人上进。
(1)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2)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3分)
2.“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3分)
3.这两段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 _____;
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分)
4.读第二段景物描写,填写下列内容。(3分)
观察点:________________
观察角度:先________后________
5.这两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2分)( )
A.使人们对登山奇观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们对行军队伍拉得很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使人们对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D.使人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军 刀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烈,使金属获得物质之上的品质。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他给我讲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将军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工良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磔磔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簌然涌出,砰的一声,他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站起来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的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1)
听完,宋哲元认真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长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2)
喜峰口战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二十九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叫宋记峰,一个叫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18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1.上文中两次出现“壮烈”,请解释它们的不同含义。(2分)
①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烈
②如果我壮烈了
2.简答:(4分)
①“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一句与写军刀的故事有什么联系?
②第三自然段括号中的文字是描写宋哲元将军从五百条汉子面前走过时所想的心理活动,这在文章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1)表现出侯万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4.文中为什么要详写送行前的对话? (3分)
5.文中画线句(2)写宋哲元送行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请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宋哲元将军此时百感交集的心情。 (6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一、
1.B
2.DD是拟人,A是比喻句,B是比喻句C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3.(1)叹息 叹息 (2)奇观
4.B “呜咽”在这里形容的是凄切的水声。
5.CA项中后引号应在最后一个逗号之前;B项“茶缸煮饭吃”后应为逗号;D项中第二个冒号应删掉。
6.CA意味着有几种“可捉摸的声响”并存,B表达矛盾,令人费解,D同样未能说清楚声响不可捉摸的原因,C的理解比较科学,说得也比较清楚明白。
7.好像五线谱上的音符,它是那样的欢跃哪!|好像湛蓝天空的飞鸟,它是那样的灵动哪!
8.(1)将“即使……也”改为“虽然……但”
(2)删去“让”
9.(1)把小山比成矮子,衬托了红军战胜困难后“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胸怀。
(2)把泉水比成银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清澈,衬托了红军战士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 (一)
1.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2.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
3.曲折 陡峭
4.“之”字拐的路上 仰视俯视
5.C
(二)
1.①激烈的战斗,英勇无畏的精神。 ②牺牲。
2.①表现故事的背景,渲染了一种悲壮气氛。 (意思对即可)②说明组织大刀队的原因;反映宋将军对日寇的憎恨;反映宋将军对战士的热爱与不舍。(意思对即可)
3.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勇于牺牲的热血青年。(意思对即可)
4.能更好地揭示战士们的内心世界——为了中华民族而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使战士们的精神更真实感人。(意思对即可)
5.示例:(1)责任重大,心情沉痛:这次夜袭的生死搏斗,伤亡必定惨重,一定要妥善安排好烈士的遗属,才对得起他们的英魂。
(2)感动、赞叹、无奈:多么可爱的战士!多么感人的精神!可如今要……
(3)自豪、愤恨:咱们有这样的舍生忘死的无畏战士,一定能把鬼子赶下山去,让他们血债血偿。(只要能写出两种心情,且符合特定环境中的人物身份和感情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