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课件(2课时,21+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课件(2课时,21+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22:01:58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 3.古诗三首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重点)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文大意。(重点)
4.结合古诗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5.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重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寒食》。(重点)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重点)
3.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重点)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你了解到了哪些习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你知道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寒食节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古诗学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作者介绍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理解诗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理解诗意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御花园中杨柳在春风中摇曳。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理解诗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诵读悟情诵读古诗,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春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为什么是“飞花”,而不是“落花”呢?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诵读悟情“飞花”就是风中的花,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风?
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齐读第一、二句,感受诗人笔下的春意。
了解习俗寒食节有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等风俗。
诗句中提及的是禁烟火这一习俗。诵读悟情全诗第一、二句写白昼,第三、四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哪些人却是例外呢?
皇宫是例外,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归纳学法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寒食》这首诗,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延伸拓展除了韩翃的《寒食》,还有一些关于寒食节的古诗,一起读一读。
寒食
唐代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板书设计寒食
韩翃
风景 飞花 东风 御柳斜
风俗 日暮 传蜡烛 五侯家 家家禁火
?课时作业一、背诵《寒食》,预习其他两首古诗。
二、解释词语的意思。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课时作业三、《寒食》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春景。
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御花园中杨柳在春风中摇曳。谢谢!课件31张PPT。 3.古诗三首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重点)
2.结合古诗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3.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重点) 第二课时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复习导入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初读诗词自由读两首诗词,要求读准确、读流利。迢 ? tiáo?
皎 ?jiǎo
纤 xiān
擢 zhuó?
札 zhá
杼 zhù
栖 qī?间?jiān
jiàn初读诗词《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两首古诗分别展现了什么节日的场景?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习俗?理解诗意你更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根据喜欢的古诗,自由组合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要求:选择一首进行研读,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学习古诗。品读古诗《迢迢牵牛星》品读古诗《迢迢牵牛星》选自《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品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品读古诗写作思路:
第一、二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体会情感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表达了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体会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离别的哀愁和相思的痛苦呢?
织女可是仙女,怎么会连布都织不好呢?
她由于与牛郎不得相聚,太悲伤了,所以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体会情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离别的哀愁和相思的痛苦呢?
“间”字读音为jiàn,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指牛郎和织女被银河一水间隔开。
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齐读这一句。
感受韵律在读诗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朗读体会:使用这么多叠词,有什么好处?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音律美。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感受韵律说一说七夕的习俗。品读古诗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善用七言歌行体。品读古诗说说诗文大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诗歌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诗歌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诗歌赏析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体会情感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齐读古诗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回顾提升
读读本课三首古诗,你知道了哪些节日习俗?
《寒食》写到了寒食节禁火的习俗;《迢迢牵牛星》介绍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到七夕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等习俗;《十五夜望月》写出了中秋节赏月和望月怀远的习俗。指导生字书写hóu zhāng qì yíng mò qī yā 鸦布置作业选择本课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想象,为它配上合适的图画。板书设计3.古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七夕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
叠词 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 望月怀远
正面写望月 思亲之情 课时作业一、解释词语。
1.札扎:织机发出的响声。
2.盈盈:形容清澈。
3.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4.中庭:庭中,庭院中。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课时作业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三、你还知道哪些写风俗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元日》王安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