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8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8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19: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明确目标:

1.了解有关陈子昂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重点)
2.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和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难点)
3.领悟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绪,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走进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少任侠,文明元年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鳞台正字,转右拾遗。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有《陈伯玉集》。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这首诗写于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所采纳,并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元天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以吉敌,武不允。后来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
诗人生活年代以前的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指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想到
对燕昭王礼贤下士的追慕;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感怀身世,又不免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生不逢时,空悲叹!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

登台远眺

直抒胸臆
时间悠悠



空间辽阔
孤独悲苦
感于往事
慨叹身世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这些诗作体现了作者对盛世的向往、对古贤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其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慨。
郭隗
陈子昂
逢时独为贵,历代岂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代表诗人:屈原、李白、杜甫、杜牧、韩愈、陈子昂、陆游、辛弃疾等。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明确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大意,体会其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生活经历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于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诗史
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春望》)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望岳》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看望当时担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结交了高适等后来在盛唐诗坛上有影响的大诗人,也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在整个漫游的过程中,杜甫始终带着盛世的自信与豪气,充满了对生活的豪情壮志与乐观态度。
《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趁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的朝廷所在地——凤翔县。本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品译《望岳》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绵延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昏晓不同。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极目四处远望,直到鸟儿归巢。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顶都显得很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译《春望》

山河依旧存在,京城已经沦陷,长安这座古城,在这春天里草木丛生,一片荒芜。花儿也仿佛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战火纷飞连绵,而今三月不停,与亲人音信阻隔,一封家信万金也难以得到。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抓越短,稀疏的白发简直无法插簪。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神奇,以泰山和自己的志向做对比,以山之雄伟烘托诗人志向之远大,表达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春望》
形象地描绘了“安史之乱”期间,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从远处仰望,写泰山的高峻伟大、横跨齐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表达了乍见泰山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绵绵不尽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因为泰山的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阴阳割昏晓”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一样,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
这两句写细望所见的实景。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看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这是诗人抒发自己内心的愿望。
“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特别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然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忧国伤时
(1)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看到花儿也落泪,听到鸟鸣声也感到惊心。
(2)面对这残破的都城,似乎连花儿也因忧伤国事、思念亲人而落泪,鸟儿也因此伤心。
感时伤世
自开春以来战火越烧越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思念亲人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凄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思念亲人
品读杜甫的诗歌《月夜》,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独自一人在长安,看见秋月,思念妻子。诗却是从对面写过来,不写自己如何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却设想妻子如何思念自己,刻画了一个美丽深情的妇女形象。
静思妙对
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需要练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读”字,人格化地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天。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 ”描绘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景象。
(2)“ ”描绘了国都残破,乱草丛生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B
明确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歌表现手法。
走进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力主政治革新,“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和深远影响;诗歌和散文成就都很高,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他所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东升,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视线
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挫折、困境。
因为
整体欣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前两句描写,运用夸张和引用传说的手法突出飞来峰塔高耸入云的形象。
后两句抒情,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哲理,耐人寻味。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描写是为抒情而做的铺垫。
起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极目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同时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也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不畏”出语峻拔、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勇往直前的精神。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表现出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
(1)哲理是从具体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2)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登黄鹤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同点:二首诗都是前两句描写,后两句抒情,描写的是为抒情而作的铺垫。结尾两句都蕴含哲理,符合一般哲理诗揭示哲理的特点。
不同点:前者侧重表现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侧重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怕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明确目标:

1.了解诗人相关知识,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本诗。(重点)
2.理解诗歌的主题,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赏析诗中的写景、哲理名句。(难点)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走进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很多,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情怀,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作品有《示儿》《钗头凤》《夜游宫》《鹊桥仙》等。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弹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对于伪诈的官场,作者对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的所游之境恰相切合,于是两相交合,造就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不要
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
指菜肴丰足。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怀疑
如果
趁着月明来闲游。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品译

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已临近了,村子中古风尚存,村民们衣冠简朴。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夜闲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一个“留”字,写出了农家的热情好客。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葱茏的青山重重叠叠,绵延起伏,清碧的山泉绕于山下,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泉水泠泠作响,好一派山水风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突然看见前面出现了明艳的花,深绿的柳,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由原来的“疑”字的迷惘和担忧,在看到这“柳暗花明又一村”后,则是豁然开朗,喜形于色。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表现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对山村乡野风光的喜爱,对热情好客村民的留恋与热爱。
1.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诗人虽被排挤回乡,好像已无出路,但他相信,只要信念坚定,总有柳暗花明之日。
1.看题目,分题材;
2.联系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3.品意象,抓诗眼。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田园景物清新恬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田家生活简朴亲切。在诗人轻松自然的笔触之下写出了深厚的情味。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2.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
喧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明确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思想感情;
2.结合生活经历,把握诗歌主旨;
3.学习作者关心国事、心系国家的奉献精神。
重点:理解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难点: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及政治抱负。
走进作者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时代官宦学者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学术与文学的教养和熏陶;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20余年,始终是个七品小京官,无法施展抱负;48岁时,他终于对官场厌倦,不抱希望,愤然辞官还乡,不久与世长辞;他被后世称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著有《龚自珍全集》传世。
写作背景

清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前一年,他已经48岁了,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是龚自珍己亥年所作七绝组诗的总名称,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夕阳西下,不尽的离愁油然而生,马鞭东指,前方便是海角天涯。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待来年春暖雪融之时,再化成肥沃的泥土,再去滋养鲜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离开京城的忧伤
离开樊笼的喜悦
落花为喻,表明心志。
把握主旨


诗歌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情感,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离愁别绪
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轻松愉快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一旦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命运
积累古诗中写落花的诗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感。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
(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积累古今诗文中关于奉献的名句。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