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7 11: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行为》
一、概述
《社会行为》一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本课计划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对动物行为的进一步学习,是本章的重点。关于社会行为的特征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利用大量视频和图片形象、直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生活特点的总结,培养鉴别、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观察、思维、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2.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增强集体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难点:说出结群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探究“蚂蚁的通讯”活动的组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储备:能说出哪些动物是结群生活;
提取信息能力:能从视频、图片、课本等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
探究欲望:对知识充满好奇,有主动探究精神;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精心挑选图片和视频并制作成课件,形象直观。既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诱捕蚂蚁,解剖盘,鹅卵石,一次性筷子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直接导入
1. 课前布置收集资料:你知道的群体生活的动物
2.质疑:群体生活的动物和单独生活的动物取食行为有何不同?
3.引出课题《社会行为》
课前收集资料展示:我们知道的群体生活的动物
根据图片和已有知识尝试回答,回答问题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做好知识铺垫
利用实例,解释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居生活
2.分工合作
3.等级制度
4.信息交流
1.视频:蚂蚁、猕猴的群体生活
2. 思考:
①蚂蚁群体中的成员分别行使什么样的职能?这对于生存有什么意义?
②猕猴群体中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首领享有哪些特权?
③猕猴群体与蚂蚁群体比较有什么相同点?
3.社会行为特征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根据视频,尝试说出蚂蚁群体中不同成员各自有不同的职责
根据视频,尝试说出猴群中有明显的等级
概尝试括出有组织、有分工、有的有等级的相同点
尝试进行课堂小结
视频资料,形象直观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二、探究“蚂蚁的通讯”
1.追问: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
2.过渡:探究蚂蚁的通讯
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制定计划
3.
讨论问题、假设和方案
实施计划,小组合作实验
得出结论,并谈感受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通讯对于蚂蚁获取食物乃至生存的意义。并从活动中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完成练习,归纳总结
三、动物间的信息交流
1.播放视频:动物的通讯
2.连线题
3.质疑:信息交流的意义
完成连线题
尝试小结
视频资料,形象直观
五、巩固练习
学以致用
1.布置练习
2.讲评练习
六、课后延伸
布置周末作业
周末上网观看《Discovery系列:情同手足黑猩猩》
以下作业二选一:(题目自拟)
1.写一篇观后感:围绕黑猩猩的行为,500字以上。
2.写一篇实验观察报告:蚂蚁的行为,5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
代表动物
社会行为的意义
七、教学反思
对动物的群体生活的观察及社会行为的特征,这些问题如果只是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对于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尝试进行蚂蚁的通讯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学生通过课前的诱捕蚂蚁的观察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对蚂蚁的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活动,能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认同交流的重要性的情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