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7 11:4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细菌教学设计
一、概念解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生物的多样性”,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为: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具体到本节课,重要概念为“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为了突破该重要概念,在阅读教材和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如下次重要概念,并提取出支撑每一条次重要概念的事实性知识。
(一)细菌非常微小
1、观察时要借助显微镜(列文虎克借助显微镜发现了细菌)
2、巴斯德证明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的形态
1、细菌大致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
2、细菌是独立生活的
(三)细菌的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3、大多数细菌是分解者
(四)细菌的生殖
1、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
2、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有利于细菌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
二、教材分析:
《细菌》这节课内容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先从整体上引入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再进入《细菌》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细菌的发现史,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以及它的繁殖方式,为以后理解《真菌》以及《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从总体来说,本节课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内容的安排方式是逐步深入,层层推进,从细菌的发现导入,再通过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随后自然过渡到细胞形态结构的学习,教材中提供了多幅细菌的图片,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更好理解。接着介绍细菌的结构特点,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并推导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最后学习细菌的繁殖方式,这些知识点的呈现,环环相扣,一脉相承,体现了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并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的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生物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提问,因此在本节课设计如下活动:1、角色扮演:本节中对于巴斯德实验的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此部分知识,结合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将讨论题细化,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分析、小组合作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使学生对巴斯德实验有更深入理解。2、细菌的结构是本节的更一个重点,对于本部分知识,准备在学生独立阅读及小组互认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变身”游戏,使学生对细菌结构掌握更清楚,并通过此游戏能进行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对比。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也是与《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相一致的,但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与之违背的习惯,为更好突破这一难点,课上进行技能训练,并通过一些其他数据使学生更好认识这一点。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②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
①细菌形态和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
①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②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时从整个单元的高度来导入,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同时结合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环节二、辨析文本 收获新知
通读课本71-74页用笔标注重点概念,并回答下列问题
与细菌发现有关的两个人是谁?他们有什么贡献?
细菌有哪三种形态?
标注细菌各部分名称并写出1和6的作用
4、细菌如何生殖?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和老师设置的问题,阅读课本,进行自主探究。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学生依托教材,将文本资料、信息进行分辨、分析、整合,收获新的知识,从而达到先学后教)
环节三、小组合作 交流提高
一、细菌的发现
1、自读教材71页,回答与细菌发现有关的人是谁?他们各有什么共同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结合多媒体展示认识列文虎克和巴斯德,认同科学的进步离不开适当的仪器和方法)
质疑:细菌是怎样发生的?来自哪里?
(设计意图:结合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为以下分析巴斯德实验作准备)
2、分析巴斯德实验: 结合以下题目分析巴斯德实验
(1)煮沸肉汤的目的是什么?
(2)鹅颈瓶是否与外界空气相通?能否进入细菌?
(3)一年后肉汤澄清说明肉汤内有无细菌繁殖?
(4)打断瓶颈后肉汤浑浊证明什么?
(5)导致肉汤变质的细菌来自哪里?
(6)结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吗?
(设计意图:将有关巴斯德实验的问题细化并通过小组合作及角色扮演对对巴斯德实验有进一步理解)
3、通过巴斯德的实验你能推测食品腐败原因并说明保存食品原理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深入理解巴斯德实验,并为以后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做准备)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观察不同放大倍数钉子上细菌的图片,说明细菌个体大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细菌非常微小)
观察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认识细菌的三种形态
(设计意图:认识细菌的三种形态,并结合学生自己所带的药品说明书,认识各种形态细菌。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细菌有直观认识,并为以后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打下良好基础)
细菌的结构
同组互认细菌的结构
游戏:细胞变身
(设计意图:通过植物动物细胞变身细菌细胞的过程,分析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并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看视频,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细菌的生殖
1、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细菌生殖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使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的生殖这种微观过程直观地呈现学生眼前,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细胞是通过分裂来进行生殖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技能训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算一算,感知到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结合相关小资料,认同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呈现芽孢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然后让学生根据细菌各方面特点进行小组讨论:细菌为何分布那么广泛?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学习芽孢的有关知识,为讨论细菌为何分布那么广泛打下伏笔,随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各抒己见,归纳总结出:由于细菌微小、繁殖速度快,又能形成芽孢,所以它们分布广泛)
四、展示汇报 点拨拓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通过这一环节将环节三中的问题加以展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总结反思 单元回归
(设计意图: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回扣本节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六、当堂检测 达标反馈
在装片盒里,有一张细菌和植物细胞永久装片的标签脱落了,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把它们区分开( )
A 细胞质的有无 B 细胞壁的有无
C 遗传物质的有无 D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2、下列细胞中,与生物的生殖过程无关的是( )
A 精子 B 卵细胞 C 芽孢 D 孢子
3、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了。请回答:
   /
(1)甲图中肉汤仍然保鲜的是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 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 。
(4)这个实验证实了细菌( )
A.是自然发生的 B.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内容特点,采用适当方式进行检测,从而达到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本节学生学习情况)
评课: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验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回顾上课的情景,本节课有以下几个可取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这节课开始,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出示了日本731部队的血腥历史,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冲击,然后教师用低沉的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一历史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同时也向我们提示了细菌的巨大破坏性,实际上细菌在今天也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情景。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细菌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2.注意联系生活  
生物学应该联系生活更应该为生活服务,所以,在讲述了巴斯德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保证让食品不腐败变质?学生有的回答:“杀死细菌”有的回答“不让细菌繁殖”……教师进一步问道:“具体应该怎样做”学生踊跃回答:“放到冰箱里,烘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联系了学生生活。再如,本节课出现了细菌的形态这一知识点,教材中涉及较少,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此处教师加入了生活中的药品说明书,通过学生阅读找到细菌名称,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
3.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有关知识,在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细胞变身”的游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将新旧知识进行了对比和复习,较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有些紧张,课堂的“反思总结单元回归”处理得较仓促。因此,教师在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