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语文园地二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学会立体的、多角度的进行人物评价。(重点)
2.品读词句语段,体会并学习运用夸张的语言表现某种状态或情绪的方法。(难点)
3.比较不同译者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翻译,从句子的长短和用词的不同体会不同的夸张效果。(难点)
4.熟读理解并巧记日积月累中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养成积累的习惯。(重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学会立体的、多角度的进行人物评价。(重点)
2.品读词句语段,体会并学习运用夸张的语言表现某种状态或情绪的方法。(难点)
回顾导入 本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解了三篇外国名著《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历险。有的已经历险结束,有的历险(旅行)才刚刚开始。在这三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去谈一谈这些不同的主人公吧!交流平台 请自由谈谈,你认为“鲁滨逊”是个怎样的人?交流平台小组交流:
“鲁滨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可以借助文章或原著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作品人物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这样,我们就可以多角度、更立体的来理解人物。词句段运用 请仔细观察“词句段运用”三句话中加点字的特点。词句段运用 观察三句话中加点字的特点:
加点的词语都用了夸张的手法,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人的某种情绪、存在的某种状态。词句段运用“泪水如雨”是一种“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眨眼就要到了”:这是“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喜得快要发疯了”:这也是“扩大夸张”,把欢喜的程度夸大了。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词句段运用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词句段运用写一写:
请从夸大、缩小或超前的角度发挥想象进行仿写。词句段运用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人物形象
个性化视角 语言、动作、神态
立体、多角度
语言:夸张课时作业一、阅读下面语句,用合适的词语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
1.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者。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2. 挑山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坚毅和顽强不屈)(吃苦耐劳、辛勤、坚毅) 课时作业二、请仿照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发挥想象,写两个句子。
例:听到这个意想不到的消息,我简直惊掉下巴。
她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中,竟然一夜白了头。
当我拿到“第十届少儿杯舞蹈大赛”的奖杯时,我兴奋得简直快要发疯了。
珠穆朗玛峰可真高,远远望去,比天还高。谢谢!课件19张PPT。语文园地二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比较不同译者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翻译,从句子的长短和用词的不同,体会不同的夸张效果.(难点)
2.熟读理解并巧记日积月累中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养成积累的习惯。(重点)回顾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著作的方法,关于如何理解著作中的人物,你记得哪些方法?①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独特的人物理解。
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感受人物性格。
③多角度、立体的分析并理解作品中的人物。
……词句段运用 不仅是人物分析,语言表达也是很有技巧的,请回顾一下,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我们总结了哪些语言表达的技巧?
可以用夸张式的手法形象地来表达人的某种情绪或存在的某种状态。对比阅读 1、请自由读一读以下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同一场景的三种不同译本。把你的读后感受批注在句子旁边。并圈出句子中具有夸张意味的词语。对比阅读读一读:对比阅读 2、请和同桌交流你的读后感受,对照两个人圈出来的词语是否一样?① 你圈出了哪些具有夸张意味的词语?你觉得这些词语用得好吗?为什么?
②对比这些词语,你喜欢哪一种表达?为什么?
全班交流流水似的涌出;满地的眼泪;前所未有;泪水如雨等“想说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这句话中“流水似的涌出”将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憋了很久的情绪,突然爆发的状态,表现得十分形象。对比阅读 再读句子说说你喜欢长句子还是短句子?为什么?日积月累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日积月累 古时候的人,也是这么按照年龄归类的吗?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1、同桌交流:古时候不同年龄层次的称谓,你知道多少?
2.大声朗读“日积月累”,并圈出不理解的内容。
3.小组交流这些不同年龄称谓的理解或典故。日积月累豆蔻之年:十三岁 (专指女孩儿)
——“豆蔻年华”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知识竞赛弱冠:男子弱冠之年时,需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 年,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弱冠”源于《礼记·曲礼》而立之年: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来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及笄(jī)之年: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 ——“及笄”源于《礼记?内则》日积月累不惑之年(男子40岁):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知识竞赛花甲之年:是对60多岁人的雅称。耄耋之年:指80-90岁的老人。(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耄耋”源于《汉.曹操.对酒歌》知天命之年(男子50岁):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古稀之年:指到了70岁。
期颐之年:“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期颐”源于《礼记·曲礼上》日积月累巧记知识:
1 请以多种形式创编(创编歌曲、顺口溜、快板词等),巧记“日积月累”。
2 创编展示。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古人是如何根据年龄来进行称呼的,还创编歌谣等帮助记忆,运用有意思的方式来巧记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对今天的知识和方法学以致用哦。板书设计13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天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语文园地二课时作业一、请根据提示,填空。
1. 年逾半百(知天命)。
2.“年以及笄”是指古代女子(15岁)时的许嫁之礼。
3.“人生七十古来稀”是用来形容(70多岁的老人)。
4.年过(花甲),将近古稀。
5.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之年),一百(期颐)。?
二、请背诵《日积月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