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 2除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 2除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8 20: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时 除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及“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课前准备
1.8个苹果,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  )份;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答案吗?试试看?
二、问题引入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PPT课件出示)可爱的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动手操作,解决下列问题。
1.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2.“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3.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4.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5.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四、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二)介绍除号。
1.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2.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PPT课件出示)
3.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表示什么?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2题。
2.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2=5;18÷6=3;16÷8=2;15÷3=5。
3.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除法(1)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  )个。
12÷4=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不足之处] 在操作中没有积极探索规律,建立概念,没有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没有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的过程。
[再教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5课时 除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及第14页“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课前准备
1.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2.想: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  )盘,就是求(  ),列式是(  )。
3.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二、创境明标,复习导入
师: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师: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三、互动探标,深入了解
(PPT课件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
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用除法来计算。
3.探讨新知。
同学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用除法表示)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除法(2)
 20 ÷  4 = 5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授教学中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同学们自己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更集中于课堂来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 本节课从学生的发言来看,部分学生在除法第二层含义的表达上存在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其中除法的含义,只知道这里是平均分,只要是平均分就都是用除法,至于为什么,还不能说出充足的理由。
[再教设计]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