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 解决问题-教案(含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 解决问题-教案(含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8 20:5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决问题(1)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3及第24页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
(3)○○○○○○○○表述图意并列式算式: ○ = 
2.揭题: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1))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教材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
(2)画图理解题意,再请学生结合图说一说。
(3)列式解答。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2.教学教材例3右图。
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方法同前。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
3.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
(1)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第2题。
2.出示图(见PPT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1)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3=5(只)
(2)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15÷5=3(个)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寓德于教。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并不难,但学生掌握得不理想。老师讲得很多,学生感悟并不深刻。在学生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
[再教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4~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所学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1.口算。(指名回答)
18÷3=      12÷3=      15÷5=
10÷2=      16÷4=      9÷3=
2.填一填。
△△△△△△  △△△△△△
一共有(  )个三角形。
列式:               。?
每两个放一盘,可以放(  )盘。
列式:               。?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列式:               。?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4题。
(1)36里面有(  )个6。
(2)2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个。
2.PPT课件出示第5题情境图“中国结”。
(1)观察中国结,引导学生完成问题。
(2)解决问题(2)时交流想法,学生列式,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3.PPT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五”第6题。学生计算,说说已知乘数,求积的方法以及已知积和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方法。
4.PPT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五”第7题。
三、巩固迁移
1.PPT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五”第8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2.PPT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五”第9题。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讨论,说说思考过程。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每个热气球上有3人,6个热气球共有(  )人。
3×6=18(人)
18人坐6个热气球,平均每个热气球上有(  )人。
18÷6=3(人)
18人,每3人坐一个热气球,需要(  )个热气球。
18÷3=6(个)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学会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2.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不足之处] 没有充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再教设计]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