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3 回忆鲁迅先生 课时 二次 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 具 课 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重点)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重点)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一、有效导入 明确目标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他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自由谈对这句话的理由,互相补充与评议。 齐读教学目标 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了解背景,整体把握 作者简介 鲁讯生平简介 对鲁讯的总体印象 作者对鲁讯的情感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把握鲁迅形象 文中十八件小事表现了鲁讯的形象特征 2、十八件小事的关系及分类 请同学们互相展示课件搜集整理的作者及鲁迅简介 强调: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指导同学速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指导同学再读教材,思考: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进行归类。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预设: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概括对鲁讯的总体印象及作用的情感。 预设: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作用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 预设: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穿衣裳的评论:突出“全智者”,表现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不游公园:暗示鲁迅先生工作的繁忙…… 10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 学生自由找喜欢的语句品味 教师找出重点语句,共同品味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主旨 本文中其他人物的作用 2、深入探讨鲁讯的人物形象,挖掘文章主旨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从中得到启发。 例: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指导同学浏览课文,分析思考: 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2、作用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 引导: 伟人→凡人→真人 教师总结: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采用摘读法,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概括人物的品质和特性。 预设:“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从教材中找出相关人物。 预设: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衬托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坚强。 10 15 5
巩 固 练 习 概括本文的文章主旨和写作的特点。 二次备课
作 业 熟读本文,加深理解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 校 检 查 记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