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海燕的形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进行描写的写法。
2.反复朗读,品味揣摩文中抒情性语言。
3.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难点: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它就是《海燕》。
二、整体感知
1.播放【作者作品】《高尔基》,了解作者。
2.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进行跟读练习,要求朗读准确,流利,富有情感。并划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探究海燕的形象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海燕形象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联系具体的句子或词语,想一想对表现海燕形象有什么作用?抓住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词语说说你的理解。(小组合作,做好批注,推荐发言人,全班交流)
示例:
句子:在乌云产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品析: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点拨:
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答案预设:
(1)句子: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品析:
“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它勇敢的斗争精神。
“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2)句子: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品析:
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学生回答。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板书:只有……)
(3)句子: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品析:
“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它的勇敢和智慧,有敏锐的洞察力。
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4)句子: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5)句子: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品析: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海燕作为报信者的极度兴奋之情。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写它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表现它有预见性。
……
可参考【微教案】《海燕形象的塑造》
2.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明确:
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师生归纳:
1.品味语言的方法
(1)抓住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等)
(2)抓住重点词语(形容词、动词等)
2.小结海燕形象
明确:
海燕是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形象。
(二)探究写作手法
1.课文除去写海燕,还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
海燕的活动环境、海鸥、海鸭、企鹅。
2.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明确:
写海燕的活动环境,越来越紧迫的来临,渲染气氛,侧面烘托出海燕勇敢无畏的战斗勇士形象。
写海鸥、海鸭、企鹅则是与海燕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在革命浪潮中海燕勇敢自信、坚强乐观的革命者形象。
可参考【微教案】《海鸥、海鸭和企鹅》
3.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师生明确: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 “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文中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
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可参考【微教案】《象征》
四、总结拓展
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可参考【背诵指导】
播放【课文解读】,小结课文。
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充分肯定“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
五、作业设计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你的人生是否经历过暴风雨?你觉得你是否是一只勇敢的海燕,讲述你的故事《我经历过的“暴风雨”》,唱响一曲心中的海燕之歌。
可参考【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海燕 海燕:勇敢无畏的革命者(正面描写)
海鸥、海鸭、企鹅(对比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