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7 15: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是那个节日?这个节日在宋朝称为什么?这一时期文化什么有什么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二)、、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元大都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大相国寺:

北宋时期,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亩,辖64个禅院、律院,养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同时,相国寺的主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既是大型的定期交易的市场,也是大型文化娱乐的集市。每逢庙会寺庙内外人流如潮,出售各种货物。
3、瓦子:

瓦肆 宋代木偶戏 说书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说:“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上说:北宋京都开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由此可见,北宋都城瓦肆之多,规模之大。南宋临安也一样。《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有名的瓦肆应有清冷桥畔的南瓦、三元楼的中瓦、众安桥的北瓦、三桥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内有勾栏十三座。瓦肆中为了便于表演和分隔观众,常用栏杆或布幔隔挡,当时人称“勾栏”。
出现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两宋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日趋繁荣,人口不断向大都市聚集。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最多时,都超过百万。市民需要娱乐,百戏杂技艺人流落到民间要养家糊口,这样市民阶层接纳了百戏杂技艺人。百戏杂技在市井演出要场地,于是瓦肆就应运而生了。
4、杂剧: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5、节日与风俗:
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二、宋词元曲:
1、宋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词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2、宋词代表人物:
(1)、苏轼:

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人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播放视频,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共同体会该词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歧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醉江月。
生:笔力纵横,豪迈奔放,可说是英风豪气,高唱人云。开创了一代豪放词人的先锋,达到了无事不可人、无意不可言的境界。
师: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吟诵这壮美的词句,谁能想到苏轼已经被贬到黄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2)、李清照:

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辛弃疾:

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风格豪放,慷慨激昂,气势雄壮。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三)元曲
1、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2、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窦娥冤》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3、元曲四大家:

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 王实甫
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史的不朽巨著,他们被成为“史学两司马”
(三)、课堂小结
浩瀚的史学,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略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看今朝展未来,还看吾辈!相信同学们定会奋发努力,再创辉煌,实现民族化,伟大复兴!
(四)、课堂练习
1、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A )
A.苏轼 B.李清照C.岳飞 D.辛弃疾
2、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B )A.市 B.瓦子 C.勾栏 D.邸店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词的创作风格是( B )
A.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B.豪迈奔放,气势磅礴C.缠绵悱侧,一往情深D.风格沉郁,悲惨凄凉
4、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B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 五)、板书设计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2、大相国寺:
3、瓦子:
4、杂剧:
5、节日与风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2、宋词代表人物:
(1)、苏轼:
(2)、李清照:
(3)辛弃疾:
3、元曲
4、关汉卿与《窦娥冤》
5、元曲四大家:
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六)、教学反思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