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的内容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的内容是《人的由来》,“人的由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这一物种的由来,二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人类作为物种是从哪里来,又是怎么发展的。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目前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也存在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比较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异同,介绍了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化石证据,既阐述结论,也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渗透科学精神的教育。同时还引导学生区分事实和观点。
二、学习目标
1.概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起源于森林古猿。
2.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进化过程中人 类在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难点
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前准备
1.人类发展过程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2.分组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课】生:学生朗诵《女神》。配乐
找一名学生朗诵郭沫若的《女神》,其他同学齐读。
师:这深情而富有哲理的诗句,令人感动,更启迪我们对人和地球关系的思考。
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借此引出课题。(板书)
【出示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学习目标
1.概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起源于森林古猿。
2.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进化过程中人 类在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出示重点难点】出示重点、难点,学生齐读。
重点: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引入】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我从哪里来?
人类从哪里来?
【新课导入】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黑猩猩会变成人么?
回答:不能。
【导入】师提问,生思考。
问题:你了解到人类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呢?
生回答。
师展示图片,并说明。人类起源两种说法:神创论和进化论。着重讲进化论。指出达尔文是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森林古猿。
【展示】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中都是什么。
师:你认识他们么?
生回答。
师引导说出图片中都是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是近亲关系。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3—P4,完成下列思考。
思考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思考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根本区别又是什么?
思考3: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出示问题后,给学生时间阅读教材,然后回答思考题。在学生答不出时,及时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引导思考】阅读课本P4,想一想,1千万至2千万年前,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当时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你是当时的森林古猿,你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呢?
师出示图片,说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森林古猿面临着两个选择,迁徙到别的丛林活下地生活。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的一支古猿进化成了人类,继续留在森林,进行树栖生活的一支古猿进化成了类人猿。
(这里板书)
师说明,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其中一部分逐渐走上了进化为人的道路,但是,没有人能亲眼见证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过程。 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推断这一过程呢?科学家得出结论的主要依据又是什么?
下面播放“露西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意义”视频来说明这一问题
【展示说明】播放视频。
展示露西少女电脑复原图和骨骼化石图片,与人类骨骼图片进行对比。
师提出问题:谁能说出“露西”骨骼化石的特点?
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进而提出第二个问题。
师提问:猜想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生回答。
【展示】师通过图片展示来说明:下到地面上生活的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代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前肢逐渐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工具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进而能够制造工具。并展示“石器”图片。
师提问: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重要因素呢?
引导学生作答。
【小组讨论】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有何意义?
师对学生的思考方向加以引导和说明。
生作答后,师引导学生思考。由火的基本用途,取暖和驱赶野兽,到烧烤食物改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提炼金属、打造生活生产工具,促进脑的发达。进而说明脑是关键词。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日益完善,进而产生了语言,而语言又促进了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齐读: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最显著的特征。
人猿分界的标志:两足直立行走 。
【小组讨论】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师提示从体型、制造工具、是否着衣这三方面思考。
生讨论后进行回答。
师进行说明:古猿的运动方式从臂行到直立行走,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天然工具,再到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工具越来越复杂精密;使用火促进大脑发育发达,进而产生了语言,使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使人类在猛兽环伺,残酷的大自然的斗争中变得越来越强大。服饰是从赤身裸体到用树叶、兽皮御寒、遮羞,再到后来的美观。
【思考】师出示问题: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成的。那么请问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回答。
【知识拓展】师出示问题: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我们的近亲。他们如今的生活状况如何呢?
并引导学生作答。
最后说明:人类应该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技能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
根据阅读第6页的短文,你能判断下列陈述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吗?
1、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
2、“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3、其他地区没有发现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4、其他地区没有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5、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生阅读后,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出示课堂小结,归纳知识点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代类人猿和人的相似与不同——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由于地球环境发生变化:
生活在森林的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生活在稀树草原的进化成人类
化石: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证据。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产生语言等。
(这里板书)
【课堂练习】一、填空
1、进化论的建立者__________
2、人类起源于__________
3、原因_______________
4、证据_______
二、选择题
1、关于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区别不正确的( )
A.祖先不同
B.运动方式不同
C.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D.脑发育程度不同
2、森林古猿从树上到地下生活的原因是( )
A.为了换环境
B.由于流星撞击
C.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
D.为了扩张领地
3、下列动物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森林古猿
B、长臂猿
C、猩猩
D、黑猩猩
4、关于人类的始祖,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 )
A、起源于亚洲
B、起源于欧洲
C、起源于非洲
D、起源于美洲
5、“露西”少女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前,她不可能具有的本领是( )
A、下地生活
B、直立行走
C、使用树枝、石块等工具
D、产生了语言
6、促使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最重要的外界因素是( )
A、生活环境的变化
B、降雨量的加大
C、气温的变化
D、身体结构的变化
三、问答题
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人猿同祖,人类应当怎样对待珍稀、濒危的现存猿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