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三明市列东中学
郑祖彬
教学内容
《血流的管道——血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二节内容。
教材分析
生物课在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领域构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注意了三个领域的平衡和协调。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一切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师生关系为原则。
教材从概念、分布、结构、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该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中学生对血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中要遵循认知规律,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体验、列表、对比、收集资料等活动准确区分三种血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一般有十二、三岁左右。我所在的学校是三明市列东中学,是一所市区中学,学校有现成的生物实验室和各种生物教学设施,而且生物实验课常有开展,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比较熟练。再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前学习过自然学科和近一年的生物课,也已具备了一定基础知识,课堂上学习了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能与老师积极合作。各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的热情较高,遵守纪律和尊重老师,爱好提出问题并富于想象,反应快捷,动手动脑能力较强。学生对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不断的获得物质和能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大致过程以及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概念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体验。
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区分三种血管的方法。
2.通过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掌握一定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依据课程标准,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1.实验教学的组织,达到理想效果。
2.在显微镜下能够分辨出三种血管。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推理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用具:显微镜、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纱布、培养皿、滴管、烧杯、载玻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由教材“想一想,议一议”引入问:人体因创伤出血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
思考、回答
设疑激趣,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激发探索热情。
讲授新课一、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介绍实验目的、材料用具。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6-57实验方法步骤,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
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了解实验目的、材料用具。阅读课本P56-57实验方法步骤,了解掌握实验方法,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
尝试大胆提出新的疑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一、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提出实验观察的目的,组织学生进行2人小组实验并强调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血流情况进行分享交流,鼓励提出自己的疑问。
分享老师课前实验结果。并进一步讲解血管及血流情况。
有序的进行实验,并边观察边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实验结果交流。提出新的问题并相互解答。认真观看视频,并进一步区分血液在不同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加深对不同血管的血流情况的认识。
讲授新课二、血管
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完成对三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进行交流。
4人小组合作认真完成对三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相比较的表格。踊跃交流,并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自学、合作与总结归纳的能力。
生活链接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血管有关的实例。如:把脉、青筋、输液等。
分辨出“把脉、青筋和输液”有关的血管。
知识巩固
分解难点学以致用
随堂练习
出示练习,组织作答
巩固学习内容
及时反馈
作业
必做:《课课练》基础过关选做:《课课练》更进一步
课后及时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一、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二、血管:血管名称特征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管壁厚度
弹性
厚
大
薄
小
最薄一层上皮细胞血流速度
快
慢
最慢主要功能送血离心送血回心
物质交换三、三种血管的关系
静脉
心脏
动脉
毛细血管
教学反思
结合教学内容,老师指导学生实验,整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小鱼尾鳍实验能从学生思维出发,让学生进行了思考、观察。在学习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中,我通过切脉让学生体验动脉的存在,通过观察自己手臂上的青筋和手背上鼓起的小包即静脉瓣所在的位置,体验静脉和静脉瓣的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血管的感性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也即要走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本课中我把生物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用生物知识解释并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上的不足是:学生对于血管的结构及血流速度等知识,他们却并不了解,通过书上的图片和叙述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可以在课后通过播放“视频”,请学生通过看血管视频,自己来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管壁薄厚等特点,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三种血管的抽象特点,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并且达成了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工作是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努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堂中快乐的享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