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 第6课 北宋的统治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 “黄袍加身”)一、北宋的建立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皇
帝“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兵将分离政策哪些“强臣”会威胁的中央集权? 节度使:手握地方精
兵壮勇,兼管地方州
县的行政权和财政权。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
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政治上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②地方: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政治)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地方经济)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皇 帝中央
集权总体方法:分化事权具体措施1、设 参知政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2、由 政事堂、枢密院 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强化
君权削弱相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②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
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知识汇总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皇 帝(权力分散,受制约) 宰相
(百官之首,权力过大) 节度使
(行政权、财权、兵权集一身)宋太祖强化集权前后的对比示意图前:后:皇 帝(权力集中)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宰相中央:枢密院三司使政事堂地方: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文官担任
轮岗轮换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三、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材料: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1.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2.表现:①重用文官《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重文轻武2.表现: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宋朝科举制的发展
表现: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正式创立于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唐太宗李世民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设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李隆基注重文教重文轻武的政策材料一 其中江南东部的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和福建路人才最盛,占全国的53%。经济繁荣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而教育发展的直接结果则是人才的勃兴。如江南地区,逐步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
材料二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材料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科举制发展的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
会文化素质的提高。3.如何评价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材料一 梁启超:“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
材料二 如刘延庆等将帅拥优势兵力也不敢与残辽军队交战,稍遇抵抗便落荒而逃。
材料三 宋朝选官、选士比唐朝浮滥得多。例如,唐代每届取进士三四十人,公元991年,朝廷取士总计竟达一万七千三百人。皇朝宗室男孩七岁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也有官阶,并领取俸禄。
--郑岩《宋朝十讲》节选
评价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2.消极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②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汪洙做人莫作军,好男不当兵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宋朝统治者和整个社会重文轻武。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由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史料研读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宋朝统治者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4.宋朝政治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
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
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小结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收回兵权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上:控制行政权、财权、文臣掌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板书设计1.《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是( )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2.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锯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DB巩固练习3.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4.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任知州 ③设节度使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A5.“兵无常帅,帅无常帅”“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D6.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C7.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8.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DB9.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②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④阻碍科举制和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
A .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 .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 .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AD11.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一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诗句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宋太祖 B.汉高祖 C.唐太宗 D.秦始皇A1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重文轻武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统一文字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