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形成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播放一段青蛙鸣叫的音频,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确定本节课的课题。
新课教学
(一)学生回顾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概念是什么?
(二)自读课本内容,结合课本各小组完成下列问题:
1.青蛙繁殖一般在什么季节?
2.所有的青蛙都能鸣叫吗?雄蛙鸣叫有什么意义?
3.雌蛙抱对是在体内受精吗?这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4.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5.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几个时期?这种发育方式叫什么?
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进行讲解。
教师小结:可见,在繁殖季节,雄蛙以鸣叫作为求偶方式,所以青蛙的鸣叫对种群的繁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雌雄蛙经抱对(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以后,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水中,使二者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因此,青蛙的受精方式为水中体外受精。
(三)问题:蝌蚪是用鳃来呼吸的,也有尾巴,能够游泳,它有很多和小鱼相似的特点,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教师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小结: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问题:大家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而且也从其他方面加深了对它的认识。那么,老师在此提出一个问题: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我们请一个同学来作答。
根据教师的提问,一名学生回答家蚕的发育特点,其余学生可补充回答。
教师小结: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异性都很大,所以和家蚕一样都属于变态发育过程。
(四)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列表比较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五)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条件
问题:除了青蛙之外,其他两栖动物还有蟾蜍、大鲵、蝾螈等,它们的生殖和发育也同青蛙一样,必须在水中进行,不能完全摆脱水的束缚。这样有人认为这是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小的重要原因。这种说法对吗?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16页的资料分析,谈谈你的想法:
1.从实例中可以看出,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2.某些地方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
问题: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整个生物圈,我们如何才能在这个生物圈内更好地生存呢?
学习活动:表达交流。回答: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六)课堂小结
问题:亲爱的同学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它现在的生存却直接受到了人类对它的威胁,我们应该去为它做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希望大家所说的话都能用实际行动来体现。让我们一起关注青蛙,保护青蛙吧!
课堂检测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雌雄异体
2.体外受精
3.变态发育: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