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7 15:4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的统治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①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②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轻武重文根据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你能否归纳出北宋政治的特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朝政治的特点宋朝政治的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重文轻武的政策1.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宋太祖重用文臣。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科举制度改革和发展
(1)概况: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一)表现1、兴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度宋朝科举考试图2、抑武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免死金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个时代——
经济繁荣,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发展,却无力抵挡外敌。
北宋既辉煌过,却又无奈着。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二)利与弊人才辈出、文化昌盛浓厚的读书风气科技发达 军队作战灵活度低重文轻武的政策(二)利与弊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北宋科举制的特点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提高进士的地位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录取名额大增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政策时间:960;建立者:赵匡胤;
定都:开封。统一中原和南方。军事:控制兵权。
中央:削弱相权。
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北宋
建立:措施:措施:影响:(积极;消极)1.《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是(  )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2.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锯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DB巩固练习3.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4.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DB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②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④阻碍科举制和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
A .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 .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 .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AD7.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
(  )
A.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
B.废除丞相,权归三司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设中书省
8.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它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防止农民起义
D.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AB9.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一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诗句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宋太祖 B.汉高祖 C.唐太宗 D.秦始皇A10.“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重文轻武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统一文字A1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
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采取的针对性措
施是( )
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 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C12.对于北宋在地方各州府设立通判一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掌管地方司法大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B.是各州最高行政长官,各州公文由其签署生效
C.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D.分割知州财证权,将各州大部分赋税运送中央C13.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宋朝科举考试图:
(1)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
实行的什么政策?
重文轻武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什么?有何影响?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