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如何测量马铃薯的体积?
溢水杯
将固体完全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即为固体的体积 。
如何测量马铃薯的体积?
为什么橡皮和胡萝卜切小还是沉的?
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同时改变,同体积比水重
拓展:为什么同样重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同样重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比重小,体积小的物体比重大。
拓展: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比重大,轻的物体比重小。
拓展:为什么装沙子后瓶子下沉了?
体积不变,质量变大,相比较比重变大。
拓展:做成船型的橡皮泥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做成船型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相比较比重变小。
课后小结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上浮
课后习题
1.将一个物体放在水中,观察到该物体下沉,如果将这个物体放在食用油中,它( )。
A.一定是浮的
B.一定是沉的
C.无法判断
C
课后习题
2.木块能浮在水面,这说明( )。
A.木块比同体积的水重
B.木块比同体积的水轻
C.木块和同体积的水一样重
B
课后习题
3.在清水中沉的物体,往清水中加入足够多的盐,一定可以让该物体浮。 ( )
错
YOU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密度。在前面所学的内容中,已经隐含了有关物体的密度概念,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而是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通过固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因此密度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至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归结为物质密度的原因,因为液体的密度不同,才引起浮力的大小变化。
尽管如此,本课仍然没有出现密度一词,本单元也没有出现密度一词,统一用相同体积下的不同重量来描述隐含着的密度概念。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七课的学习,学生已明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会改变;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但是,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往往在解决一些综合问题时,学生总是混淆不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同液体对物体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我们可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难点:运用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教师:马铃薯、浓盐水、浓糖水、清水、天平秤、量筒、烧杯、橡皮、塑料
小组:马铃薯、浓盐水、浓糖水、清水、回形针、天平秤、量筒、烧杯
【教学过程】
聚焦问题(预设4分钟)
出示一杯清水,将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提问:有什么办法让马铃薯浮起来?
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白糖/味精后,马铃薯就浮起来了,为什么?
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白糖/味精后,这么杯液体哪些会变化?
盐水比清水重是什么意思?可以怎么证明?
教师演示:量取同体积的清水和盐水,放天平上比较轻重。
确实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那马铃薯和它们比较会怎样呢?
7.出示课题: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探索:比较清水、盐水、马铃薯的轻重(预设20分钟)
清水、浓盐水、马铃薯怎么比轻重?
如何获得马铃薯的体积?课件演示
与马铃薯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怎么获得?
方法一:使用量筒量取与马铃薯一样的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
方法二:使用溢水杯排水法获得与马铃薯一样的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
学生领取器材开展探究活动。(巡视过程补充材料:橡皮、鸡蛋)
5.整理器材
研讨:交流体会和经验(预设5分钟)
展示记录表: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浓盐水中是浮?
还有什么证据支持你们的观点?(橡皮、鸡蛋)
塑料块的沉浮:
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的轻重
塑料块 清水 浓盐水 食用油
0.9克 1克 1.3克 0.8克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判断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食用油沉浮情况。
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论。
小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上浮
课件出示:认识比重计
拓展:回顾解答疑惑
1.在第1课中,为什么把橡皮和胡萝卜切块,沉浮不变?(比重没有改变)
2.在第2课中,同样轻重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同样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比重改变)
3.在第3课中,为什么橡皮泥改变形状后可以浮起来。(相当于比重变小)
【板书设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上浮
【作业设计】
将一个物体放在水中,观察到该物体下沉,如果将这个物体放在食用油中,它( C )。
A.一定是浮的 B.一定是沉的 C.无法判断
木块能浮在水面,这说明( B )。
A.木块比同体积的水重 B.木块比同体积的水轻 C.木块和同体积的水一样重
3.在清水中沉的物体,往清水中加入足够多的盐,一定可以让该物体浮。 ( 错 )
【教学反思】
在前面所学的内容中,已经隐含了有关物体的密度概念,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而是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通过固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因此密度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至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归结为物质密度的原因,因为液体的密度不同,才引起浮力的大小变化。学生已明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会改变;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应帮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引导他们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