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课件+学案+达标检测(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 孙权劝学课件+学案+达标检测(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3 11:12:22

文档简介

?????????????????????????????????????????????????????????????????????????????????????????????????????????????
??????? 1.“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认识到了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2.(1)“质问”表达“我”对父亲的不满,把自己不能过上城市富足生活的责任归结到父亲身上。
  (2)第一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3.烘托了“我”对黄春草的美好生活的羡慕之情(或“向往之情”)。
  4.“阳光”暗喻了美好的生活。“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是指还没有过上美好的生活,“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是指看到了美好的生活的存在。这句话告诉我们:看到了美好的生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就要去追求、去奋斗。
  5.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黄春草)。
?????????????????????????????????????????????????????????????????????

(共3张PPT)
孙权劝学课外阅读
 1.“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认识到了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2.(1)“质问”表达“我”对父亲的不满,把自己不能过上城市富足生活的责任归结到父亲身上。
(2)第一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3.烘托了“我”对黄春草的美好生活的羡慕之情(或“向往之情”)。
 4.“阳光”暗喻了美好的生活。“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是指还没有过上美好的生活,“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是指看到了美好的生活的存在。这句话告诉我们:看到了美好的生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就要去追求、去奋斗。
5、①指出小花生长的艰难环境,以小花喻人。②突出主题,表现了文中主人公的顽强拼搏奋斗精神。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共27张PPT)
--《资治通鉴》
司马光
作者作品简介: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1019-1086),
《资治通鉴》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其最大功绩就 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 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 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吕蒙(178-219) ,东吴大将。
鲁 肃 (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周瑜死后,官至东吴大都督,统领东吴兵马。东吴重臣。
初读课文:
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qīng
dāng

shè

gēng
suì
wéi
考考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组研讨,疏通文意
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初,权谓吕蒙曰(谓……曰:对……说):“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不可不学!”
思考讨论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
蒙辞(推托)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理由推托(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只,只是)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哪里比得上)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指从师学习)。
(译文)孙权说:“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粗略地阅读)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就开始读书。
讨论②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军务,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经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呀!”
(3)思考: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思考(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讨论(5)“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拭目相看,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另,另外)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 相当于“呢”,表反问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思考讨论(6)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1.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好学。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 告诉我 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成语学习与运用: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特点
文章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 约翰森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 ——高尔基
拓展练笔
学习了本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孙权的善劝、鲁肃的爱才敬才给了你什么启迪?请选择一个方面写一个小片段,把你的感受记下来。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 总第 课 时


课题名称 《孙权劝学》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字词2、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难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二、质疑互辩:1、小组长组织学习小组交流。 依据预习学案,组内互查生字词及文学常识的落实,交流自己的初读感悟。2、根据自学结果,学生找出自己不会的内容,提出质疑,同桌学友间互助互辩,解决问题。组长记录本组的共性疑难,提交全班交流获取帮助。三、精讲点拨: 1、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2、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四、拓展延伸: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五、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六、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第 4 课 《孙权劝学》
年级 班 姓名:
我的自学目标:
1、我能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字词。
2、我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我能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自学任务:
1、 资料助读:
1、作者: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司马光 (?http:?/??/?p8.qhmsg.com?/?t013d5cbeafe3d0fff5.jpg?)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http:?/??/?baike.so.com?/?doc?/?2718396-2869730.html" \t "_blank?)》。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http:?/??/?baike.so.com?/?doc?/?3498086-3679974.html" \t "_blank?)(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 (?http:?/??/?baike.so.com?/?doc?/?6485463-6699170.html" \t "_blank?)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与《史记》重合战国——汉武帝的部分。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 (?http:?/??/?baike.so.com?/?doc?/?1478903-1563864.html" \t "_blank?)》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2、 扫除文障:掌握字词的读音、写法、含义。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①卿( ) ②涉( ) ③邪( ) ④孰( )
⑤遂( ) ⑥岂( ) ⑦更( )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2、再读──理解大意
(1)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友情提示:①疏通文意时要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会圈点勾画。
②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保留不用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 ②卿: ③当涂: ④辞:
⑤治经: ⑥ 邪: ⑦?涉猎:
⑧见往事: 、 ⑨及鲁肃过寻阳:
⑩过寻阳: ⑾即更刮目相待:
⑿见事: ⒀蒙乃始就学: ⒁肃遂拜蒙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乎!
3、 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3、三读──揣摩心情、语气。
请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逐句揣摩三位人物对话时的心情、语气。
4、品读──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本文情节。
①(用原文回答):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 劝的语言是: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 。
②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四、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五、学有所思
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达标检测



第 4 课 《孙权劝学》

年级 班 姓名:
一、集腋成裘: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卿(qīn) 涉猎(shè) B.孰若(shoú) 即更(ɡènɡ)
C.遂拜(cuì) 当涂(tóu) D.吕蒙(lǚ) 博士邪(yé)
2.下列句子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权谓吕蒙曰(当初,起初) B.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C.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D.见往事耳(看见)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 蒙辞/以军中多务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B.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耳:表示陈述的语气,可译为“罢了”
C.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若孤:谁像我(事务多)?反问语气。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5.下列对“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的译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吕蒙推托,因为军中事务繁多。 B.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来推托。
C.吕蒙推托事务繁多。 D.吕蒙推辞因为军中事务繁多。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7.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A. 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是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当涂掌事(    ) ②军中多务(   )
③治经为博士(    ) ( )
④但当涉猎(   ) ⑤今者才略(   )
⑥见事之晚(   ) ⑦见往事(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常读书,白以为大有所益。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
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⑥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⑦出自《孙权劝学》一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
⑴孙权为了让吕蒙多学些知识,对吕蒙说:“ , !”
⑵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吕蒙的进步,而是通过鲁肃的“大惊”和他所说的一句话表现出来的,这句话是:“ , !”
⑶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12.仿写句子
孙权劝学情真意切,吕蒙读书
二、含英咀华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尸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孙权劝学》选自( ),这部书是( )主持编纂的?( )体?( )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本书的编者是( )??朝(???????? ??)家、( )家。
14.解释字词在文中意义。
(1)若: (2)过: (3)辞:
(4)更: (5)邪: (6)刮目:
(7)乃: (8)及:
15.不能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进步的一项是( )
A.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下列划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往事耳/何见事之晚 B.大惊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 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 D.蒙乃就学/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吕蒙在孙权劝学以前是一个没有什么学识的人。
B.文中借鲁肃之口说吕蒙进步之快,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
C.孙权要吕蒙涉猎,是为了让他长见识,以便更好地去工作。
D.吕蒙一听夸奖就洋洋得意,可见他是一个骄傲自满的人。
1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刮目相看指用心的眼光来看待。 B.孙权的话是认真严肃相劝的。
C.鲁肃与吕蒙的话也是相当郑重的。 D.结友而别表明,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
19.下列对“不可不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 B.语气生硬,体现了孙权的独断专行。
C.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 D.体现了孙权对吕蒙关心、厚望。
20.体现孙权“现身说教,认为读书大有好处的”一项是( )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卿言多务,孰若孤? 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9.孙权是怎样概括读书作用的?

20.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他们各自的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2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学习了此篇文章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三、他山之石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
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太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

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理解。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4.请谈谈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5.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